羅偉棠 葉偉玲
摘 要 學生是學校德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立足校情,尊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規律,激活其成長動力,播下勵志成長的種子,能喚醒學生的成長愿望,挖掘自身潛力,實現生命成長,讓學校走出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 鍵 詞 學校發展;本真德育;職業生涯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6)11-00-03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校園文化到特色活動、特色學校,再到學校文化,學校發展逐漸成為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關注的熱點。然而,“我們通常花費太多的時間去應付我們路途中遇到的問題,而忘了為什么當初我們會走在這條路上。”[1]在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們往往容易忘記,學校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學校中人的發展。唯有堅持以人為本,回歸教育本義,學校才能獲得應對變革的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廣州市增城區荔城中學自2010年改辦為全日制高級中學以來,隨著高中大規模擴招,大批初中畢業生涌入學校,學生數劇增至3000多人。由于生源質量偏低,學生素養的積累相對缺乏,其學習興趣普遍偏低,缺乏成長自信,厭學現象嚴重。“上課睡覺,下課打鬧”現象普遍,甚至有許多學生不服從教師管教,一些任課老師產生了“不愿管、不敢管”的情緒,學校德育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針對快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學校不斷反思,用回歸本真的德育,喚醒學生的成長愿望,激活其成長潛力,讓學校擺脫發展困境,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奏響“荔中聲音”,激活成長因子
作為德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學生始終是德育之“本”。面對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學校必須立“本”求真,重新認識作為教育主體的“人”,立足學生實際,并遵循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規律,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才能用回歸本真的德育,促進學生的發展。
研究表明,當前在中小學校,學生的學習更多的是一種外在的期待與壓力,而不是學生自主的愿望與要求。這造成學生的淺表性學習和厭學情緒彌散,也必然導致學校陷入不可持續性的發展困境。[2]諸如“上課睡覺,下課打鬧”,抗拒教師等厭學行為,其本質是學生成長動力和成長自信的缺失。因此,只有激發學生對成長的渴望,使其獲得成長的內在動力,才能促成學生行為的轉變。于是,學校嘗試奏響“荔中聲音”,從營造勵志成長的氛圍開始,推動良好學風的形成,不斷激活成長因子。
所謂“荔中聲音”,即針對學生在學習、紀律和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的“三個聲音”學風建設綱領,即“用口號聲把自信心喊出來,用掌聲把干勁鼓起來,用讀書聲、歌聲把氛圍營造出來”。每個班級師生民主制定班級口號,每節課前,師生齊喊口號并鼓掌,以鼓起學習勁頭;每天早、中、晚三個讀書時段,教師帶領學生齊聲誦讀,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每天晚修之前,師生齊唱班歌,于身心愉悅中感受班集體的溫暖和力量。學校還發動學生成立自覺督查小組,對每個班級的學風建設進行專項評估,努力營造優良的讀書學習環境和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漸漸地,學生們的口號越喊越響,掌聲越來越熱烈,歌聲越來越動人。嘹亮的“荔中聲音”逐漸喚醒了學生對成長的渴望和信心,奏響了荔中學子成長的變奏曲。
例如,16屆高三(11)班進入新學期以來,許多學生止步不前,產生了倦怠甚至放棄高考的想法。隨著“荔中聲音”在校園響起,班主任帶領學生制定了班級口號:“高三(11),力爭第一;高三(11),所向披靡。”從一開始的敷衍附和到充滿信心的高喊口號,學生的學習勁頭不斷高漲,開始擺脫倦怠情緒,以飽滿的精神積極迎接高考。最終,高三(11)高考成績名列前茅,真正實現了力爭第一、所向披靡的愿景。
如今的荔城校園,學生遲到現象得到了根本改善,“上課睡覺,下課打鬧”的現象已經消失,課堂提問的學生多了,玩手機的風氣不再成氣候。學生積極參加班級樹典型、年級樹標兵、學校樹榜樣活動,爭做優秀學生。在純凈而質樸的學風中,荔城學子開始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生活。
二、開發“本真課程”,播撒礪志種子
課程是育人的主渠道。當前,許多學校將進一步推動課程改革的關鍵聚焦于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課程建設已成為學校發展的主要抓手。但是,其間的諸多亂象告訴我們,為了學生的發展是學校理應秉持的教育哲學,自當是校本課程開發的原點和終極追求[3]。基于這一認識,學校開展了大討論,不斷深化對“本真”德育的認識和理解。
對于荔中而言,“為了學生的發展”最緊迫的任務便是幫助學生尋找到自身的發展方向,對未來生活充滿期待和信心。高中生面臨未來職業生涯的選擇,學校必須加強生涯導向教育,使學生逐步建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迎接未來生活。[4]為此,學校開發了“弟子規”“人生規劃”等“本真課程”,引領學生尋找人生方向。
“弟子規”包括前沿、理論篇、實踐篇和反思篇四個部分,從為什么要學習弟子規開始,解說經典《弟子規》的主要內容;之后,引導學生了解《弟子規》在學校德育和現代企業管理中實踐和應用價值,引領學生走進廣闊的社會生活;反思篇則注重辯證思考,設置如“《弟子規》只能教出聽話的孩子嗎”等探究思考,引領學生學會用“弟子規”引領自身的成長。在課程實施上,學校借鑒古人研習國學的方法,從誦讀開始,使之內化為學生的素質和修養。例如,在“弟子規”頌讀比賽中,各班新招頻出,或配以器樂伴奏,或融入現代元素,或譜以新曲演唱。學生們用才藝特長表達對國學經典的感悟,激活了國學經典的內在精神。每周一升旗儀式上,請獲獎班級展示風采。由此,在校園引發了學習國學的熱潮。
“人生規劃”課程則旨在引導學生找到成長方向,實現自主、自由、自覺的成長。學校認為,高中生的人生規劃既要包含職業規劃的內容,更要兼顧責任意識、道德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全景規劃。因此,課程除了包括學習目標的規劃指導,更有道德成長目標規劃、職業目標與人生理想規劃的指引。
學校希望,用“人生規劃”引導學生學會生存與生活,用“弟子規”引導學生學會做事與做人,重新認識學習意義與價值,用回歸本真的德育課程在每一個學生心田播撒下勵志的種子。
三、拓展“本真實踐”,夯實成長步子
從“荔中聲音”到“本真課程”的探索,讓荔中師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荔中人對于“本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回歸本真的德育必須尊重生命的發展規律。生命本就多姿多彩,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才是教育的本真。為此,學校借助豐富的校園活動幫助學生不斷挖掘自身潛能,獲得自信成長,為未來發展夯實基礎。
學校以“名著漂流”為主題,開展多種讀書活動,如演講比賽、朗誦比賽、課本劇、“我的讀書筆記”評比等,激發了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的熱情。學生積極投身活動,引領了全校性的熱愛讀書、學習經典的風潮。同時,學校通過第二課堂,開設了二十多個興趣小組,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例如,禮儀隊由空乘社骨干成員組成,在完成課堂授課后,參加禮儀實踐活動,擔負各類校園活動中的迎賓、導引和協助頒獎等工作。如今,荔城中學禮儀隊以端莊秀麗、舉止得體而遠近聞名,成為荔中一張精美的名片。
“班班唱”更是深受學生歡迎的活動,也是“荔中聲音”的延伸演繹。每年11月藝術節,“班班唱”比賽活動成為班級展示的舞臺。學生們精心準備,在歡唱中感悟集體的溫暖,頌揚美好的校園生活,共譜和諧的校園協奏曲。活動以音樂班學生為主,邀請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每年則定期舉辦春、夏、秋、冬大型“音樂航班”,即音樂特長生匯報演出,邀請家長共襄盛典。同時,學校每年為學生舉行成人典禮,學生走過“成人門”,接受老師和家長的勉勵,并在橫幅上寫下豪情壯志;之后,師生家長共同分享成人蛋糕。借助這一儀式,讓學生牢記肩上的責任,勇敢面對人生的風雨。
多姿多彩的校園活動不僅為荔城學子搭建了展示自我、自信成長的舞臺,也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校園生活中找到了自我,更不斷發展自我,自信地走向美好的明天。
今天的荔城中學書香滿校園,學生朝氣蓬勃,文明有禮,老師愛生敬業,配享職業幸福。回歸本真的德育讓學校走出了發展困境,更走出了屬于自己的“本真德育”之路。
參考文獻:
[1]M·富蘭.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加拿大多倫國際學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5.
[2]李保強.學校改進的歷史回溯及其多維發展走向[J].教育科學研究,2010(2):29.
[3]余仁生.校本課程開發的三重要義[J].中小學德育,2016(8):53.
[4]胡云紅.普通高中生涯發展導向的教學管理模式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1.
(作者單位:廣州市增城區荔城中學廣東廣州 511316)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