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似保孫曉峰
(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安慶246003)
皖江城市帶同城高職院校教學資源跨校整合優化路徑探索*
王似保孫曉峰
(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安慶246003)
在皖江城市帶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被列為職業教育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大背景下,為服務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范區建設需要,安徽省教育廳將推進職業教育“市級統籌”。因此,皖江城市帶同城高職院校教學資源跨校整合優化迫在眉睫。在對皖江城市帶同城高職院校教學資源跨校整合優化實踐探索和存在的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該區域同城高職院校教學資源跨校整合優化的路徑。
抱團發展;皖江城市帶;同城高職;教學資源;整合優化
2010年,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被列為職業教育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2012年,教育部與安徽省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決定共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試驗區建設以來,皖江城市帶高職院校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現已有58所,占安徽高職院校的77.33%。各高職院校教學資源進一步優化,特色優勢逐步顯現,服務地方經濟能力逐步提升。特別是省示范性高職院校合作委員會、商科聯盟等抱團發展方式,創造了職業教育校際合作新模式,也為皖江城市帶區域高職院校教學資源整合優化提供了較好的范例。為配合教育部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試點省建設,今后幾年,安徽省教育廳將積極推進職業教育“市級統籌”工作,著手開展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因此,市級高職院校應不斷尋求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出發點,規劃職教結構布局,整合優化職業教育資源的有效路徑。
(一)皖江城市帶同城高職院校教學資源現狀
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范區高等教育,不斷加大投入,區內高職教育得到迅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模進一步擴大。除合肥外,安慶、滁州、蕪湖、宣城、馬鞍山、銅陵、池州、六安等八個地級市擁有22所高職院校,專業涉及商貿物流、機電模具、園林園藝、旅游管理、化學化工、采礦、醫藥衛生、戲曲、計算機、電子商務等領域,涵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涌現出一批特色專業、精品課程,實習實訓條件明顯改善,教師隊伍建設成效顯著,服務區域經濟能力不斷加強。然而,由于地域、歷史、隸屬關系等等多方面原因,各高職院校在辦學規模、專業設置、師資水平、學生基礎、硬件條件、軟件設施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教學資源的不均衡,導致教學質量差異明顯。整合優化教學資源,使同城高職院校協調發展,提高服務區域經濟能力成當務之急。
我們選取了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安慶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作為樣本,研究皖江城市帶同城高職院校跨校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這四所高校開設87個高職專業,全日制在校生24500余人,固定資產總值15億多元,教學儀器設備和實訓設備達9500多萬元,各類圖書234萬冊,專任教師951人,副高以上職稱187人,占20%,雙師型和雙師素質教師472人,有設施完善、設備先進的校內實驗實訓場所286個,涵蓋80%以上專業的校外實習基地310多個。然而,各校資源分布卻不平衡,安慶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綜合性高職院校,在四所高職院校中綜合實力最強。安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安徽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行業特色較濃。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目前特色不夠鮮明,提升空間較大。[1]
(二)皖江城市帶同城高職院校教學資源跨校整合優化的實踐探索
1.安慶依托安慶職業技術學院,成立安慶職教聯盟。2013年12月成立的安慶職業教育聯盟由安慶市教體局牽頭,依托安慶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安慶市產業園區、行業協會、大中型骨干企業、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等,按照“統籌發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組成。目前,安慶職業教育聯盟已經有加盟單位79家,其中,企業56家,行業協會2家,科研機構2家,職業院校19家。聯盟旨在打造開放共享的信息溝通、人才培養、產業對接、科研服務、交流合作的平臺,形成區域職業教育發展上的整體性優勢,以助于全面提升安慶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2.宣城成立“職業教育聯盟”,職教多舉措創新。2013年12月成立,下屬15所職業學校,9家市屬重點骨干企業,7家校聯企業,3家培訓機構等39家理事成員單位。組建宣城職業教育聯盟,對于加強市級政府統籌、推動職業教育資源優化配置、集約化發展,提升區域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水平,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3.蕪湖兩所職業技術學院合并,彰顯合力。2012年5月,蕪湖職業技術學院與蕪湖信息技術職業學院合并,校名為“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合并后的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規模達到20000人,實力提升。蕪湖職業技術學院正搶抓發展機遇,加強資源整合,凝練辦學特色,優化專業結構,強化內部管理,不斷提升教育質量、教學水平和辦學效益,努力建成國內一流的示范性高職院校。2014年12月,蕪湖市為優化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配置,發揮示范職業院校的引領示范作用,將蕪湖市職業教育中心、蕪湖工業學校、蕪湖市二壩高級職業中學整合成立蕪湖高級職業技術學校。
4.馬鞍山“兩校合并”,整合優化的“1+1>2”效應。2013年9月,為適應承接轉移的要求,也鼓勵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9市59縣(市、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示范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為全省職業教育發展做出改革創新示范,馬鞍山技師學院與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合并。兩校的整合,破解了技師學院招生困局,改善了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訓條件,總體實力明顯提高。
(三)皖江城市帶同城高職院校教學資源跨校整合優化存在的問題
1.缺乏學校層面實質性的整合舉措,整合、共享意識不強。目前,職教聯盟與校校合并都由政府或行政部門牽頭,真正校校之間的自主整合優化舉措不多。由于多方面因素影響,皖江城市帶同城高職院校各利益主體的合作動機和價值取向不盡相同,因而各高職院校整合共享意識不強,部分擁有優質資源的學校不愿意將自己的資源共享出來,致使整合優化教學資源難度很大。[2]
2.缺乏同城教學資源整合優化溝通協調機構及制度支持,共享機制不健全。目前各高校之間合作較少,沒有專人去溝通協調跨校資源整合優化,缺少溝通協調機構,合作處于一種無序狀態。要實現各高職院校間的資源共享與合作,就必須制定出具體政策和制度,建立相應的教學資源整合優化溝通協調機構及共享機制,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體制,約束和規范各主體在資源共享中的態度與行為,在課程互開、學分互認、教師互聘、科研教學實驗設備等硬件資源共享都沒有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直接導致區域內高職院校缺乏資源共享的內在動力。[3]
3.缺乏對同城高職院校“家底”了解,整合優化目標不明確。近年來,各校教學資源建設提高很快,但重復建設現象明顯,社會資源浪費嚴重。加之許多高職院校,彼此了解不多,對其他高職院校各項優勢教學資源和需求缺乏了解,因而,整合優化目標不明確,很難制定具體對策措施。
4.缺乏整合的成功模式,整合成果需鞏固。雖然馬鞍山、蕪湖等地的高校合并以及安慶、宣城職教聯盟的成立為同城高職院校教學資源整合優化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模式,但由于地域、資源方面的差異,各市仍需探索更富有成效的整合模式,系統提出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共享與合作的主要形式、主要內容和運行機制。此外,職教聯盟的成立,初衷良好,但接下來的具體操作成效如何,整合成果能否得到鞏固,仍需參與各方共同努力。
5.缺乏軟硬件資源整合共享細節管理,共享程度不高。各校在教學資源的建設過程中,一些學校部門之間界限較嚴重,管理思想比較僵化,資源共享意識較差,以自我為中心各自開發建設教學資源,缺乏共享性資源的建設,很難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利用。硬件資源的使用涉及計費、場地、時間等多方面因素,細節措施難以完善,共享困難重重。軟件資源共享難度也較大。各校雖處同一城市,但在辦學方向、培養目標、專業設置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另外,教師互聘、課程資源和學分互認的機制建立,則會牽涉到更多更復雜的問題,如教師業績考核、工作量的計算、薪酬分配等一系列問題。
6.缺乏教學用的實訓設備,校外實訓基地多流于形式。近年來,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加大了對各地高職教育的扶持力度,但總體而言,實訓設備仍然嚴重缺乏,對于技能要求較強的實習實訓教學還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由于缺少法律法規等政策支持,部分院校雖然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合作流于形式。[4]
(一)由政府主導成立同城教學資源整合優化溝通協調機構,增強主動性和整合意識
市級政府應在教學資源整合優化中發揮主導作用,對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建設進行規劃指引,建立溝通協調機構,加強頂層設計,指導、規范和管理跨校合作,鼓勵各高職院校積極實行資源整合,增強主動性和整合意識。高職院校也應設立專門的機構、人員,負責協調推進合作事項。同時,針對現實難題,制定相應政策,集合各方資源,建立合作辦學專項資金,拓展和加深合作領域。
(二)以集團化辦學為紐帶,促進辦學模式改革,多方整合高職教學資源
把集團化辦學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促進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企業之間資源共享、共同發展。集合高職院校、企業、行業協會和科研單位加盟,制定配套激勵措施,為合作各方提供了緊密合作的舞臺。集團內高職院校共享實訓基地、共建專業和課程、共同開展技術研發、服務和推廣,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改革,逐步形成一批教育理念先進、建設特色鮮明的專業點,建立專業預警機制、專業建設動態調整機制、專業退出機制等,契合區域經濟發展。[5]
(三)以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為契機,建設職教園區
各市應充分整合各類職教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依托一所或多所院校和多種社會資源,或在院校相對集中、實訓項目共享程度高的院校聚集區,大力推進職教園區建設。同時,根據本地區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和特色產業,立足于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政府、各院校、企業深度融合,建設綜合、開放、共享的學生公共實訓基地。實現學生個人目標、學校目標和企業目標有機結合,培養高技能人才。對全市職教資源實施優化配置,打破隸屬關系、行業、區域和所有制等體制障礙,聚集政府、學校、企業等各方資源,推進高職教育規模化、集團化和集約化發展,發揮資源整合的放大集聚效應、輻射效應和品牌效應。繼續深化“產教融合、工學一體”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積極推進“訂單培養”、“引企入園”等工作。政府出資在園區建設公共實訓基地,重點建設機械加工、電工電子、紡織服裝、汽車運用與維修、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專業的公共實訓基地,供園區院校師生實習實訓。
(四)緊緊圍繞各市支柱產業,改造更新專業結構布局。隨著皖江城市帶示范區建設的深度推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主導產業快速成長,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集聚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日趨完善。因此,皖江各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地方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從全局出發,整體謀劃,改造更新專業結構布局,與當地產業布局、發展規劃和經濟結構調整相適應,合理制定專業發展規劃,科學合理設置專業,避免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現象,重點建設高端裝備制造、紡織服裝、汽車及零部件、家電、化工、商貿物流、電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對應專業,努力實現重點專業對重點產業的全覆蓋,確保高職教育與地方產業集聚、產業承接、產業轉型全匹配,實現由“民工”向“技工”的人力資源戰略轉型。
(五)求真務實,有序推進,積極探索整合優化的成功模式
要切實實現高職院校資源整合,抱團發展,一方面,總結安慶、宣城職教聯盟在資源整合優化中的成功經驗,以及蕪湖、馬鞍山部分高職院校校校合作、彰顯合力的成功做法,充分發揮職教聯盟在資源整合優化中的重要作用,發揮區域龍頭高職院校的引領作用,使整合優化舉措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各市教育行政部門應統籌謀劃,全盤考慮,制定實質性切實可行的同城高職院校整合優化措施,促進教學資源整合優化。
教師資源。同一城市高職院校師資存在著強弱不均、分布不平衡的現象。一些高職院校在一些相關專業領域擁有優秀的教師資源,同時一些院校一些相關專業師資資源異常匱乏。因此,相關部門應牽頭建立優秀教師資源庫,實現同城院校優秀教師資源共享。打破行政約束和人才流動壁壘,實行教師走校上課,讓存量的教師資源有序流動,提高優勢教師資源使用效率,提高高職院校教師資源使用的有形總量。
課程資源。近年來,隨著我省對高職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強,高職院校獲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項目的建設力度的加強,皖江城市帶高職院校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專業和精品課程。同城高職院校應利用區域優勢,更新課程設置理念,整合優化課程資源配置。鼓勵具有優勢專業課程資源與一些不具備優勢專業課程資源的學校采取聯合辦學的方式培養學生。合理設置理實課程的比例關系,突出實踐課程的重點和核心地位。注重課程教法改革,積極創建精品課程、視頻開放課程,實現同城高職院校課程資源優勢互補,推動職業院校差異化發展,提高高職教育質量,打造高職教育品牌
校內外實習實訓資源。為了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性人才目標,各高職院校不斷加大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投入。然而,各高職院校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上具有較大差異,一些高職院校建設擁有優質的校內外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實訓基地不能滿負荷運用,而一些院校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資源異常匱乏,實習實訓教學難以開展。因此,在未建立職教園區的情況下,實現存量的實習實訓資源的共享使用,既可避免實習實訓資源重復建設、閑置浪費的現象,又可以緩解實訓條件薄弱的學校實訓教學難的問題,有利于同城高職院校實習實訓資源的合理使用,實訓教學水平獲得整體提升。
網絡信息資源。網絡信息資源的存在是以網絡為載體,以虛擬化的姿勢狀態展示,信息的傳遞和反饋快速靈敏,具有動態性和實時性等特點。因此,可以通過建設同城高職院校教學資源整合優化網絡平臺,實現網絡信息資源共享使用。各高職院校可以利用優勢師資,整合優化優質教學資源,設計開發不同面向的MOOC課程,開展在線教育,實現同城院校“跨校選課、學分互認”,使同城高校能很方便地使用到優質教學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1]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和人才培養狀態數據庫[N].http://www.tech.net.cn/web/rcpy/index.aspx.
[2]張健.試論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路徑選擇[J].教育與職業,2006,(35):5-7.
[3]金天澤,等.高職高專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平臺建設研究[J].軟件導刊,201,1(10):73-75.
[4]李傳雙.高職院校教學資源整合初探[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104-108.
[5]孫曉峰,王似保.皖江城市帶高職院校教學資源跨校整合優化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3):93-96.
(責任編輯焦德武)
G647
A
1001-862X(2016)02-0147-004
本刊網址·在線雜志:www.jhlt.net.cn
2013安徽省振興規劃重大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3zdjy161)
王似保(1968—),安徽安慶人,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職教育、市場營銷;孫曉峰(1963—),安徽安慶人,博士,安慶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職教育、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