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紅霞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市南午村鎮中學
?
轉變體育教學觀念 推動課改健康發展
段紅霞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市南午村鎮中學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體育教師在新課程理念與目標的實現、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評價完善等方面,都要做很大的轉變。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要打破舊觀念束縛,解放思想,在教學過程中體現新課程要求。
體育教學;課程改革;教學觀念
新一輪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已正式在實踐層面上拉開序幕,教師是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在這一輪空前的課程改革實驗中,我們每一位體育教師都應抓住這一歷史性的機遇,轉變教學觀念、教學策略,全面提高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從而真正適應新世紀基礎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新趨勢、新要求。
1.教師應轉變成才觀和發展觀。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時代。體育教師要十分重視教學方法的研究。在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掌握大量特殊案例。要善于用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來反思特殊案例,從而掌握教育好不同學生的策略。通過對特殊案例的反思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是體育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途徑。
2.樹立新型師生關系觀。
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于“我教你練”、“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任由老師擺布,受老師灌輸。學生的技術技能主要來自于教師的言傳身教。教師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系顯然是不平等的。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地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因此在實施新體育課程標準中,教師要由以往的居高臨下轉向師生平等,從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從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要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僅能言傳也要身教,同學生一起運動,一起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
新課程要求教師將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導者上,由學生的管理者轉化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因為學生身體健康的形成是一個主體的建構過程,不是在整齊劃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我們要尊重差異性,尊重多樣性,尊重創造性?,F在的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了解、影響、激勵、鼓舞。
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的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它是動態的、發展的。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體育教師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播體育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對體育運動的熱愛,從而養成終生鍛煉的好習慣,這一點首先要從對體育老師因中小學生親敬而模仿開始。
3.形成教材創新使用觀。
長期以來體育教師把教科書等同于教學內容教師過分依賴教科書和參考書教師只能按照教科書規定的內容進行教學。這不僅禁錮了教師的創造性也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同時舊教科書本身忽視了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特點,從而使體育教科書成為學生最不喜歡閱讀的課本之一。根據新課程理念,體育教材要體現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個性,不同的地區特色。這給體育教師帶來了發展的機會、展示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特別是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決定課程資源的開發,從而成為具有個人特色的校本教材。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體育教師利用課外活動搞一些各式各樣的體育比賽,如籃球、排球、足球、廣播體操及拔河等比賽讓學生把課中學到的技術技能,通過比賽的形式發揮出來。通過活動,學生們的形態、神態都有明顯的好轉,大部分學生能夠根據自己學過的知識創編一些基本的技巧組合。
所以說新型的體育教師要具有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和開發能力.做到用活教材、開發教材。
4.重點轉變觀(由,“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只重視教學的結果,而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把教學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提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一概括一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從教學角度上講,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它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新課程倡導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揭示動作技術的形成過程,暴露學生學習技術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形成正確技術動作的能力及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隨著社會文明進步,人們對體育運動越來越重視,活到老,運動到老。只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這給我們體育教師帶來了新的要求。前蘇聯教育家瑪雅科夫斯基說:“你要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教師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成為這樣的榜樣?!?/p>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轉變教學觀念:體育教學不應看作是一種目的,而應是“終身體育”的基礎。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讓學生充分享受到體育的樂趣。
[1]吳志超,劉紹曾,曲宗湖.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