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河北省衡水市第六中學
?
如何利用學案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率
王 倩
河北省衡水市第六中學
初中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關鍵而艱難的階段。課程的增加、知識的難度以及生理等因素,都對他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而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小學的高分和初中語文考試一次次的失敗極大地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作為一線語文教師,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總想著能在有限的語文課堂中讓他們能學得輕松和高效,把更多的課余時間留給他們去快樂地閱讀,去享受屬于他們的青春與自由。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學教案的設計和應用,以期能助他們一臂之力。下面我就談談我這方面的點滴體會。
高效課堂具有四個要素:明確目標;提高效率;注重方法;課堂效果。即這節課讓學生重點學什么?用多少時間學?怎么學?學得怎么樣的問題?為此在備課之前首先要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的起點,深入專研教材,根據學生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終極目標,并思考如何運用高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起點到達終點。以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新聞兩則》為例,我們要先分析學生實際,由于學生從來沒有系統地學習新聞的知識,而本課則要求學生:解新聞的結構,要素、語言特點等知識,所以,在學案的設計中就必須先降低高度,從學生熟悉的報紙新聞入手,再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究最后歸納整理出新聞的相關知并引導學生去體會新聞的語言和感受戰爭的主題,這個更高層次的目標,教師要明確從起點到終點的距離,才談得上高效課堂的實現。
學案的設計不只包括課堂的時間,更要充分利用好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強化練習,因此學案的設計應包括:課前預習、課堂交流展示、重點探究、課堂檢測(或課后強化練習)等環節。根據學生自學能力和教材特點,課前預習可包括相關資料的搜集與閱讀、生字詞的自學,課文的初步感知等,切實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為課堂教學作準備。課堂交流展示是對預習的展示和補充,將課文學習中一些基礎的知識和能力訊息充分交給學生,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習的信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在重點探究這一塊重主要落實本課的學習重難點,設計小組合作探究或討論、辯論等和老師點撥總結等方式,突破教學重難點。課堂檢測一般包括基礎知識和本節課的主要能力的強化訓練與檢測,根據實際課調整到課后進行。
學案的設計要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還要充分注意不同課型的特點,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對于講讀課文的教學可以分課時進行,對于自讀課文的教學就要結合課文內容和訓練點,采用學生自學探究,交流總結的學習方式。比如在八年級上冊《臺階》這課的教學中,由于前一篇講讀課文《背影》中學生已經學習了抓住關鍵詞句閱讀的知識和方法,所以我便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把握關鍵詞句的強化訓練。課前,教師講設計好的自學方法和題目,發給學生,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自學探究,課堂上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引導總結,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評價,學生自己寫下學習思考和收獲,講閱讀中把握關鍵詞句的能力訓練真正落到實處,從而實現課堂的高效。
初中語文教材從八年級開始就實行了分文體的編排方式。所以在學案設計之前教師首先要對本單元文體的學習和考核目標進行詳細了解,針對每課的實際,將學習和訓練的重點分解到每一篇課文,實現一課一得,而不是面面俱到,從而有效提高課堂的學習質量。如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說明文單元。我們在設計時將說明文學習和考核目標中的說明思路、說明方法、語言品味、主觀感悟等目標分解到各篇課文中去重點落實。如《大自然的語言》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品味作者的說明語言;《奇妙的克隆》重點學習說明的方法;《阿莫西短文兩篇》重點探究說明對象,《生物入侵者》再次強化說明方法,并進行主觀感悟訓練;
目前在探究高效課堂方面,比較成功的有杜郎口模式,在此基礎上,很多學校都在嘗試不同的課堂時間分配方式,比如我們學校的“271”模式:即預習、互動、測評三大模塊的“271”高效課堂模式。即課堂45分鐘分別按照2:7:1的比例,劃分為“10+30+5”,要求教師的講課時間不大于20%,學生自主學習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課的成果測評。還有循環大課堂把課分為兩截,“35+10”,即“展示+預習”等方式,我認為不管何種劃分都不可一概而論,都應該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同時學案的設計中課堂時間的分配也應該針對不同課型:如組合類課文則可實行一講一練的方式,自學類課文課設計自學和驗收兩個板塊,作文課更是有自身的特色。總之,一個目的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高效課堂。
學案的設計要為實現高效課堂服務,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將在不斷的思考、實踐,實踐、思考中,努力提高“學案導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讓學案導學,實現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