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玲
河北省高邑縣曹留村中心小學
?
小學英語教學方式的思考
王翠玲
河北省高邑縣曹留村中心小學
新課程改革首先轉變的是教師的觀念。英語課堂更是如此,這里,我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我的認識與看法:
教學方式“instructional mode”,也可以稱為教學樣式。它是指教學過程中專門活動組織開展的方法、結構及其特性等相統一的特殊形式,包括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授方式、內容的呈現方式以及師生互動方式及其相互關系。
教學方式不等同于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構成教學方法的細節,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技術。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學方式組成,可以分解為多種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教學方法是一連串有目的的活動,能獨立完成某項教學任務,而教學方式只被運用于教學方法中,并為促成教學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服務,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教學方式既有教學模式的標準性,也有教學策略的變通性,是當代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中的新的發展方向。
教學方式可以分為簡單方式和混合方式。簡單的教學方式,是一種教學活動以同一種形式而結合和呈現,與具體而單一的方式、方法相聯系,像講演、練習、提問、討論、演示、角色扮演、模仿游戲、個別指導學習等。而混合的教學方式,就是不同的教學方式結合為一種復合的教學形式,比如“程序教學”“問題解決學習”“發現學習”“合作學習”“掌握學習”以及“活動學習”等。
根據《英語課程標準》,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在這個觀念下,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學方式的一些變化:
1.強調在情景中教學,“meaning first”。
即在英語課堂中,要創設一定的語言情景,老師在這個情景下向學生滲透新的語言知識,或開展形式多樣、有意義的語言交際活動。例如:在一節以衣服單詞和“is wearing”這個句型為主要語言點的課上,老師可以在導入時,引導學生注意班上同學的穿著,有意無意地用上熟悉的句型“This is a …”,向學生粗略地呈現一遍衣服的單詞,然后再引導學生注意老師身上的衣著,并一邊用上“is wearing”來描述。盡管這個過程只有一二分鐘的時間,但是在學生的腦海里就會形成“哦,原來這節課我要學習這些內容”的認識,接下來的課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和活動就有目的了。因此,通過在情景中的輸入,學生能夠通過聯系實際的知識,結合他們在生活中的親身體驗,更好地理解語言的意思,并知道這項語言可以在什么時候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因此,在現行的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都是一個情境主題,都是以學生喜歡的、需要的生活中的場景、情境為內容,同時還有相關的文化、道德意識方面的信息,學生從中獲得的是更加豐富的體驗。
2.整體輸入。
以往,由于教材是按照知識體系編寫的,因此教學時習慣先部分,后整體。例如教一段對話,我們習慣先把它拆分成一個個語言點來教,學生操練熟悉后,再整合回一段對話,朗讀并背誦。而現在則是反過來,提倡先在情景中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感覺,先把一段語言“吃”下去,然后再把主要的知識點抽出來,慢慢地消化、理解、掌握。例如:在教詢問價錢的功能語句“How much …?”的時候,老師們習慣先練習一下數字1—10,再教兩位數的認讀,然后進入說價錢,最后練習說“How much …?”。而在整體輸入的觀念下,老師應該通過創設情景,像先自問自答“How much is my skirt?”,“Oh, It’s forty-five yuan.”,接著承上再提問“How much is teacher’s blouse?”然后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說法“It’s ... yuan.”,猜一猜blouse的價錢。學生在猜的過程中,你一言我一語,把很多的兩位數都說了出來,盡管有時候會有錯誤,但老師幫助糾正后,學生同樣完成了此項語言點的習得。在完成這個猜的活動后,學生不僅對句型的“意義”理解,同時還對兩位數的說法以及價錢的表達也理解了。最后,老師對兩位數字的英語表述再“點明一下”,小結規律。可見,整體輸入對學生形成完整的表象是有利的。
3. 注重實踐。
語言是一種工具,要使用才能實現學習語言的意義。注重語言知識結構和規律傳授的教學方式,證明了其結果造就了很多的“啞巴英語”。在中國,語言學習的環境主要在課堂,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和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拓展語言使用的空間就成為必要。因此,現在在課堂上我們更關注英語口語的訓練,堅持以聽說為先,設計更多有效的活動來運用語言;在課外,通過開展如朗誦、唱歌、故事、演講、表演、英語角、英語墻報、主題班會、作業作品展覽和英語日、英語集會等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更有意義地去實踐語言、學習語言。
4.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主。
以往,英語學習側重在教師的作用下,學生消極被動地進行學習,依賴老師從事各項學習活動,老師有意無意地把學生看成一個知識的容器。現在,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激發誘導下,自己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強調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識的活動中去,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由消極變成積極。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