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梅 王中華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經濟政法系,廣西 桂林 541006;桂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理財業務部,廣西 桂林 541002)
?
對商業銀行理財投資業務轉型發展的思考
王鐵梅 王中華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經濟政法系,廣西 桂林 541006;桂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理財業務部,廣西 桂林 541002)
經過10余年的長足發展,商業銀行存量理財資產規模已經超過了23萬億元,為實體經濟融資及居民財富管理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在宏觀經濟持續下行,信用風險頻繁暴露的背景下,理財資產投資結構的不平衡對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制約也越來越凸顯。本文對目前商業銀行理財投資業務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轉型發展的建議。
商業銀行;理財投資;固定收益產品;轉型
我國銀行理財業務于2004年起步,2006年快速增長,2009以后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從中國銀行業協會對2015年中國銀行業的相關調查數據得知,到2015年12月,全國一共有42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存續理財產品,統計顯示理財產品數目為60,879只,理財資金賬面余額甚至已達23.50萬億元,與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了8.48萬億元,增幅為56.46%。2015年,銀行業理財市場有46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了理財產品,共發行186,792只,累計募集資金158.41萬億元。
圖1 商業銀行理財存續規模
從圖中顯示的數據來看,資產配置方面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銀行存款、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是理財產品主要配置的前三大類資產,共占理財產品投資余額的89.10%。
圖2 2015年末商業銀行理財資產配置情況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結果顯示,理財產品重點配置的資產之一是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這足以顯示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已經可以作為一種標準化的固定收益資產了。從中國銀行業協會對2015年年末統計理財業務發展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理財產品投資于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的資金量占投資總額的50.99%,這在理財資金投資的11大類資產中占比是最高的。我們還可以看到利率債(包括國債、地方政府債、央票和政策性金融債)占理財投資資產余額的4.07%,信用債占理財投資資產余額25.42%。并且,理財產品直接投資的信用債,以高信用評級的債券資產為主體,整體信用風險相對是較低的。到2015年年底,理財資金直接投資的信用債中,53.49%為AAA債券,26.43%為AA+債券。
圖3 2015年末商業銀行理財資產投資債券評級
從經營特點來看,商業銀行有覆蓋廣泛的網點,能夠通過客戶經理的盡職調查快速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情況,相對個人投資者和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而言,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的管理有天然的優勢,因此將以債券類資產為核心的固定收益類資產作為理財資產管理的“壓艙石”有其合理性。但在宏觀經濟持續下行,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持續走低,信用債券違約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理財投資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調整壓力。
1.宏觀環境趨緊、優質資產嚴重稀缺。
一是宏觀層面的經濟結構調整、供給側改革仍未見明顯成效,經濟下行趨勢仍未得到有效緩解;二是金融監管政策不斷趨緊,理財業務的發展收到的限制越來越多。據悉,銀監會擬于近期對銀行理財業務出具更加嚴厲的監管規則,對銀行理財的投資標的進行更加嚴格的限制;三是微觀層面的信貸需求減弱、不良資產暴露等導致資產收益持續下行,但資金成本卻存在較大程度的剛性,這進一步導致理財業務利差不斷收縮。
2.銀行理財投資資產整體配置風格趨于審慎,固定收益類與權益類資產配比失衡。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國內銀行理財資產的90%以上配置于固定收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只是點綴。長期以來,商業銀行理財投資集中配置于債券和融資類債權資產等固收類資產。雖然此類投資結構適應銀行傳統信貸業務特點和發揮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優勢,但過于注重固定收益類資產的配置,容易受到經濟周期波動影響,很容易導致銀行理財業務規模出現較大幅度波動。總體看,銀行理財投資業務在長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擺脫表外信貸屬性,回歸資產管理本質的壓力,需要在資產配置上創新理財資金的投資方式,合理調整固定收益和權益投資的比例。
3.銀行風控部門大多對債券投資施加不少限制。
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多要求資產管理部門在投資某些特定類型債券需要占用企業授信,要求配置券種持有期限定位于中短期限,以及行業和集中度限制等。債券中的ABS、項目收益券、私募債、非公開公司債、可轉債等往往都會面臨這些限,對配置這些券種要求較嚴格。例如ABS只能購買優先檔,項目收益債限制特定行業和客戶選擇等,導致理財資金投資的范圍受到約束。同時,當前的債券市場也處于2015年債券牛市以來的相對低潮時期,普通信用債收益偏低和信用風險事件多發并存,進一步增加了投資獲取高收益的難度。
4.資本市場類資產配置處于起步階段,相關風險管控手段缺乏。
目前,商業銀行理財資產配置中資本市場類資產主要有股票質押式回購、定增、二級市場配資、打新股等類型,范圍仍限于傳統的投資業務領域。而對于股票一級市場股權投資、PE投資、新三板等資產投資,由于監管政策的限制,及商業銀行本身投資管理和研究能力的欠缺,在當前配置的比例并不大,這也是理財資產投資結構失衡的重要原因。
1.著手研發凈值型理財產品。
在“剛性兌付”的潛在壓力下之下,銀行理財產品大多為預期收益型產品,這實質上是用銀行信用為理財產品的兌付進行了兜底。在監管規則逐步趨向嚴,對資產管理業務的要求日益明晰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逐步回歸代客理財的本質,產品端進一步向基金化凈值型產品轉型,以開放式產品逐步取代預期收益型產品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我們從《2015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能夠看出,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正在逐步成為銀行理財產品調整的必然趨勢,這也會進一步引起銀行理財資產資產配置方式由“債務型”轉向“權益型”的變化。凈值型銀行理財模式的產品優勢主要在于以下兩方面:一是凈值型產品以基金化運作,理財產品客戶按照產品凈值或估值取得產品收益,這顯著減輕了銀行剛性兌付的壓力;二是銀行理財客戶可根據自身資金需求狀況對開放式理財產品隨時申購和贖回,自主選擇投資期限,總體上降低了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的大幅波動,這有利于銀行理財的流動性管理。
2.逐步調整投資結構,豐富投資資產種類。
從目前市場情況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標的不再僅限于信貸類資產、債券等債權類資產,而是已經逐步擴大到包括股權、股指期貨、國債期貨、受益權等資產在內的大類資產。商業銀行理財募集資金可以參與國有企業改革、股指期貨、國債期貨、企業員工持股計劃等市場的投資,還可以介入股票二級市場股票中的受益權投資、股票定向增發配資、股票市值管理、兩融、量化對沖業務等資本市場新興業務。就銀行理財投資來看,可以逐步涉足國債期貨類產品,這種理財產品除了投資于固定收益類資產外還將部分資金投資于國債期貨市場,以對沖理財產品面臨的利率風險、減少投資組合價值因市場利率變化導致的波動,為促進銀行理財產品由預期收益型向凈值型轉變提供了效率高、成本低的風險管理工具,增強了理財產品的創新能力。
3.調整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策略。
銀行理財應拓寬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投資視野,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減少標準化固定收益資產的各種限制,增厚投資收益。目前,銀行理財在固定收益類資產投資策略方面,主要以被動組合策略為主,對債券類資產普遍以持有至到期為主,借以追求長期相對穩定的收益。而對于利用市場波段性機會進行交易則較少涉及,主動性投資和交易策略不足。下一步,商業銀行理財應積極把握貨幣政策的松緊節奏和市場交易情緒,探索交易型組合投資。
4.轉變盈利模式。
在目前以預期收益型產品為主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理財收入來源主要為資產端投資收益和負債端兌付客戶產品收益的利差收入。隨著產品類型凈值化和投資標的多樣化的不斷推進及風險管理能力的逐步提升,優化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盈利模式的條件逐步成熟。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可以逐步轉變傳統的利差盈利模式,減少對利差收入的依賴,構建起以“固定費用+業績分成”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盈利模式。具體而言,一是按照產品發行規模,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費;二是根據業績基準,對超出業績基準的超額收益,由銀行與客戶按約定比例分成,獲取超額收益。
5.積極介入資本市場
從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來看,對資本市場進行業務布局和投資管理是戰略性發展方向,全方位、多層次介入資本市場是銀行理財投資的必然選擇,并可以逐步將相對前沿的股權融資、并購、資產證券化等多樣化資產納入理財資產配置籃子。例如,最近幾年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迅猛發展,但怎樣在有限的資金和并購大背景中抓住優質的并購機會,是該類企業面臨的重大問題。因此,為抓住并購整合的時機,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大股東積極培育優質資產然后擇機將其注入上市公司,為上市企業的產業布局爭取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也為上市企業儲備優質資產。為籌集并購資金和培育優質資產,上市企業大股東往往通過與PE或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以設立并購基金的方式來完成產業并購和資產培育。在此背景下,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可以為擬開展并購業務的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提供理財產品設計及融資服務,與這些優質大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并從中獲取可觀的資產管理收益。
[1] 《2015 年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發展報告》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 2016年2月.
[2] 理財市場如何對接債券市場? 李秋菊 孫曉靜 VOL.34 2015.03《金融市場研究》.
[3] 奔向大資管的銀行理財 楊 榮 《金融市場研究》2015.08 VOL.39.
[4] 關于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趨勢及其風險防控的思考 史少文 《大慶社會科學》 2013年8月 總第1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