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莉媛
(中國人民銀行瑞金市支行,江西 贛州 342500)
?
信貸調控政策與宏觀經濟波動的實證分析
熊莉媛
(中國人民銀行瑞金市支行,江西 贛州 342500)
本文創新性地運用中國人民銀行開展的銀行家問卷調查數據,獲取反映銀行信貸供給變化的銀行信貸標準變化指標,通過剔除影響信貸供給的需求及銀行自身等內生性因素,構造具有外生性特征的調控政策影響指標,研究信貸調控政策與宏觀經濟波動之間的內在聯系。
信貸調控;信貸標準;宏觀經濟
信貸市場在中央銀行調控政策傳導到實體經濟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Angeloni et al,2003),但要具體衡量這個作用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影響市場的因素非常多,除銀行自身外還受需求及監管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而且這些影響往往會交織在一起(Bassett et al,2012)。因此,要衡量中央銀行的信貸調控作用不能簡單地用實際信貸供給的變化,必須剔除影響信貸供給的需求及銀行自身等方面的內生性因素。
對于定量數據,本文實證研究的樣本為31個省及直轄市2004年至2014年的季度面板數據,包括GDP、CPI及銀行貸款余額,數據均來自萬德數據庫,并經過季節調整。
對于定性數據,本文所有的定性數據均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開展的銀行家問卷調查,并經過加工成擴散指數轉化為定量數據進行描述性和實證性分析。計算的擴散指數包括銀行貸款審批指數、貸款總需求指數、宏觀經濟熱度指數、預期經濟形勢擴散指數、預期價格水平變化擴散指數、銀行業景氣指數、銀行凈息差變化擴散指數以及通過運用加權平均的方法,將某省份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占全國各省份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總和的比重為權重構建信貸標準變化復合擴散指數、宏觀經濟形勢復合擴散指數和信貸需求變化復合擴散指數。
本部分通過構建動態固定效應模型,對影響信貸標準變化的因素進行分解,并對信貸標準變化復合擴散指數進行加權標準化再構,用于反映信貸供給變化的政策因素影響。模型運用我國31個省及直轄市2004年至2014年季度時間面板數據序列,采用OLS估計驗證影響信貸標準變化的影響因素。
(一)回歸方程的設定
形式上采用如下所示的動態固定效應模型:
ΔSit表示t季度i省份銀行貸款審批指數,用于反映銀行信貸標準變化;
ΔDit表示t季度i省份貸款總體需求指數;
mit表示t季度i省份反映預期經濟形勢變化的宏觀經濟向量(包括預期經濟形勢變化擴散指數EGDP和預期價格水平變化擴散指數ECPI);
fit表示t季度i省份反映經濟形勢變化的向量,即宏觀經濟熱度指數GDP;
Zit表示t季度i省份銀行自身因素的向量(包括銀行業景氣指數I和銀行凈息差變化擴散指數N);
ηi(i=1,…,N)表示個體固定效應,反映了影響各省銀行報告信貸標準變化行為的不可見因素。
(二)回歸結果分析
經過通過單位根、Hausman Test檢驗和最大似然檢驗后,我們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利用OLS進行數據回歸,回歸結果如表1。
表1 固定效應模型估計結果
回歸結果顯示,銀行貸款審批指數滯后項ΔSi,t-1、貸款總體需求指數ΔDit、信貸宏觀經濟因素(ΔEGDPit、ΔECPIit和ΔGDPit)和銀行自身因素(ΔIit和ΔNit)均對信貸標準變化(即銀行貸款審批指數)具有顯著的影響。具體地,銀行貸款審批指數滯后項增加1個百分點,銀行貸款審批指數增加0.52個百分點,表明銀行在制定信貸政策和信貸標準時會保持一定的連續性;貸款總體需求指數增加1個百分點,銀行貸款審批指數增加0.06個百分點,信貸需求的增加將引起信貸標準的放松;預期宏觀經濟變化指數增加1個百分點,銀行貸款審批指數0.29個百分點,即預期宏觀經濟形勢向好,銀行傾向于提高信貸供給水平,體現了銀行信貸具有內在的順周期性;預期居民消費價格變化增加1個百分點,銀行貸款審批指數降低0.08個百分點,即預期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將引起信貸標準的收緊;宏觀經濟熱度指數增加1個百分點,銀行貸款審批指數降低0.31個百分點,反映的是經濟繁榮期銀行謹慎經營原則對信貸標準的影響;銀行業景氣指數增加1個百分點,銀行貸款審批指數增加0.12個百分點,即銀行經濟狀況的向好將引起信貸標準的放松;銀行凈息差變化指數增加1個百分點,銀行貸款審批指數降低0.08個百分點,說明利率管制下銀行信貸供給實際上對價格還是不敏感。
(三)信貸標準變化指標再構
Nt表示t季度樣本省份的數量,ωi,t-1表示前一季度末i省份各項貸款余額占樣本中所有省份各項貸款余額總和的比例。
(四)調整前后比較分析
圖1顯示了調整前后的信貸標準變化復合擴散指數。調整的信貸標準變化復合擴散指數與未調整的復合擴散指數有很多相同的周期性模式,但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多重要的差異,如在大部分時候未調整的信貸標準變化復合擴散指數走勢更為陡峭。特別明顯的是2008年—2009年,在政府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帶動下,未調整信貸標準變化復合擴散指數出現大幅上揚,隨后的兩年里,銀行為應對宏觀經濟的惡化和普遍金融市場風險厭惡水平加大了緊縮的內生性調整,未調整信貸標準變化復合擴散指數出現急速下挫,而同期的調整后信貸標準變化復合擴散指數雖變化方向一致,但均表現相對平緩,說明了未調整的復合擴散指數并沒有剔除信貸需求、宏觀經濟及銀行因素等對信貸供給的影響。
圖1 調整前后信貸標準變化對比圖(單位:%)注:X軸表示年份,縱軸表示擴散指數大小,深藍色線表示調整后的信貸標準變化復合擴散指數,即,紅色線表示“未調整的信貸標準變化”指信貸標準變化復合擴散指數,即ΔSt。
此外,2004年到2007年之間,前后共14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9次上調貸款基準利率,貨幣政策緊縮力度不斷加大,調整后信貸標準變化復合擴散指數呈現上升趨勢但幅度較小。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末我國央行開始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08年9月至12月先后5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4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調整后信貸標準變化復合擴散指數開始緩慢下降。隨著4萬億政策帶來的后續影響,2011年我國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向穩健轉變,并對貨幣政策進行適應性微調,適度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緊縮銀根,如2012年2次下調法定準備金率,2次下調基準利率,明顯具有穩健偏緊的貨幣政策取向,調整后信貸標準變化復合擴散指數也呈現平穩波動。因此,調整后信貸標準變化指標充分反映了信貸調控政策因素。
(一)相關性分析
圖2 信貸標準變化擴散指數與宏觀經濟熱度指數相關圖(單位:%)注:X軸表示年份,縱軸表示擴散指數大小,深藍色線表示,淺藍色線表示ΔSt,紅線表示ΔGDPt。
(二)脈沖響應結果分析
圖3 調整前后信貸標準變化沖擊下的脈沖響應注:左圖為調整前信貸標準變化的一個正向沖擊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反應,右圖為調整后信貸標準變化的一個正向沖擊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反應。
本文在方法上,首先通過中國人民銀行開展的銀行家問卷調查獲取的定性化市場信息,結合信貸市場的定量數據,探索性地構建了更為“干凈”的信貸標準變化指標用于反映信貸供給變化的調控政策因素影響。其次,通過建立VAR模型,運用脈沖響應分析方法,對比分析了調整前后信貸標準變化指標對宏觀經濟影響,驗證了調整后的信貸標準變化指標能夠較好地解釋信貸調控政策變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在實證檢驗中,還得出了以下研究結論:一是目前我國信貸市場整體上屬于有效信貸需求不足,信貸需求的增加能夠促使銀行放松信貸標準,提升銀行的信貸供給水平。二是信貸供給對價格變化不敏感,銀行凈息差水平的增加會引起信貸標準收緊,降低銀行的實際信貸供給水平,這可能與利率管制下的銀行信貸利率不能實際反映真實市場供需有關。三是信貸調控政策能夠通過對信貸供給的干預有效地影響宏觀經濟,但信貸調控只是短期有效的調控工具,在長期的影響不明顯。
[1] 陸磊:十三五時期金融改革熱點問題[R].江西省金融學會學術報告會,南昌,2015年10月15日。
[2] 王信、彭振江:金融周期視角下的我國地區貸款差異和政策選擇[J].《清華金融評論》,2015年第6期。
[3] Chiuri,M.C,Majnoni G.The macroeconmic impact of bank capital requirements in emeraging economies:Past evidence to assess the future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2,26(5)881-904.
[4] Borio,C.Furture,P.Lowe. Procyclica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stability:issues and policy options [J].BIS papers,2001,1(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