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中國現在的問題是發明家跟企業家還沒有一個平臺讓他們合作在一起,這要靠企業家自己去找,要靠發明家自己去找。”
“20世紀留下的最流行的經濟學術語就是創新,一直到現在還被使用的也是創新。”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這樣界定創新在經濟學中的地位,他曾在多個場合強調創新的重要性。
在第八屆北京大學企業家論壇上,面對眾多企業家及學子,厲以寧從創新理論的提出者講到中國的創新者,也指出了當前中國的創新中存在的不足。
“中國現在的問題是發明家跟企業家還沒有一個平臺讓他們合作在一起,這要靠企業家自己去找,要靠發明家自己去找。”厲以寧說。
創意、創新、創業三位一體
為什么經濟會增長,而且增長過程中會波動?這個問題曾經引起很多經濟學家進行探討。
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用創新來解釋這個問題。創新引起了別人的模仿,于是經濟的投資就大量增加,投資增加以后,經濟進入了高漲的狀態,但不久后,由于創新者原來的利潤已經達到了,新的利潤并沒有來,如果沒有繼續投資,經濟就會衰弱,這樣走上下坡路,要等待下一次創新來臨的時候,它就再次起來。
“從人類歷史上看,創新就是這樣的,它是一浪一浪的。創新往前走,經濟增長,停止就因為前一個創新的效率已經使用了,后一個創新還沒到。”厲以寧說。
他指出,創新分兩類,一個是自主創新,一個是技術創新。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技術創新的投資跟產出,成本和效益是平衡的,但自主創新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均衡的。因為技術創新投入的是個人的時間、精力和貨幣,只要試驗成功了,成為了新的創新,它就可以拿到專利,所以它是平衡的。而自主創新所付的代價可能是無限大,因為在體制上跟原有的體制會發生沖突,可能被批判,甚至判刑,一直到槍斃。但最后的收入可能歸人民、群眾、國家、社會,他個人沒有。“但不管怎么樣,都是創新,都是帶動人類社會前進的。”厲以寧強調。
厲以寧認為創新跟發明不一樣。 創新是企業家的事情,發明是科學家的事情。發明在實驗室完成,如果企業家沒有去發現它,看中它,它始終是發明,不是創新,它必須在經濟生活中發生重大的影響,這才叫創新。
他以青霉素為例,最初是發明家的事情,但是企業家發現這是未來最有希望的發明成果,投入生產,結果挽救了很多人。
在厲以寧看來,創意、創新、創業三件事是連在一起的。創意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創新,第三步是創業,創業是最后落腳的地方。創新創業都離不開最早的創意。
美國現在的很多企業家都曾在咖啡館里表達自己的意見,交流創意,進行創新,最后創業。中國現在也開始出現這樣的地方,比如,北京大學有1898咖啡館,很多大學生、年輕教師、企業家聚集在那里。厲以寧認為,通過咖啡館這種形式,實際上跟企業家和發明家之間有了溝通的場地。
企業家要有社會責任感
企業家注重效率,追逐利潤,這是天經地義的。但厲以寧提醒他們,效率有兩個基礎,一個是物質技術基礎,有多少廠房、設備、原料,有多少毛利率等,這構成了效率的物質技術基礎。而效率的第二個基礎是道德基礎。
兩個基礎同時存在,但又不一樣。“僅有效率的物質技術基礎,只能產生常規效率,效率的道德基礎就能產生超常規效率。”厲以寧說。
他認為,道德力量調節在社會中非常重要。有了市場調節、政府調節,如果沒有道德力量調節,仍然會出問題,市場效率不高,預期紊亂,因為人們不相信市場。
“對于一個企業家來說,一定要有社會責任感,這是道德力量調節。”厲以寧說。道德力量調節首先在自律,然后必須有各種文化建設。比如企業文化建設、社區文化建設。
為什么要建設企業文化?很多企業誤以為建設企業文化就是組織旅游、聚餐,其實建設企業文化是為了增強企業凝聚力,企業有了凝聚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厲以寧表示,企業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同甘共苦。同甘靠制度,共苦靠精神。比如,當企業賺錢的時候,如何分配紅利,必須有制度,沒有制度就亂了,即使現在制度還不合理,在沒有修改以前,還必須服從這個制度,修改以后再說。
觀念更新才有新思路
根據熊彼特的定義,創新就是生產要素的重組。厲以寧強調,今天談創新跟熊彼特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今天是信息化時代,熊彼特一百年前提出的是生產要素重組,今天是信息的重組。能掌握到更多的信息,信息的重新組合才能夠使生產要素有效地重組。單純重組生產資料,沒有信息,可能是無效的。”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是一句勵志名言,這句話在過去靠經驗的時代是對的,但在現代,這句話已經失效了。“如果你思路不變,失敗一百次還是失敗。應該說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以后,小成功變成中成功,中成功變成大成功,遇到新問題重新思考,這樣才行。”厲以寧說。
厲以寧指出,創新不但創造市場,而且創造就業。比如,電發明以后,工廠都用電,有些大工廠的工人覺得被搶飯碗。結果電很快被中小作坊采用,擴大了就業。現在是網絡時代,光是網購送貨的行業就增加了上千萬人的就業。
“現在誰能夠料到50年以后的中國是什么樣的,誰都料不到,因為變化太快了。那時人們還會像今天一樣在寫字樓里辦公嗎?可能在自己家就行,有電腦就行。”厲以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