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歷來是其中的重點和難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期望學生:能夠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慮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植科學理性精神;能夠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這樣的要求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我們都知道,在學校語文教學中,雖然廣大的教師一直都在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期望學生能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是學生被日益繁重的作業所包圍,他們的日常生活變成了《小題狂做》,小題狂錯,“做題破萬卷”的怪圈之中,雖然經歷了千辛萬苦,然而自己的語文成績并沒有取得任何的提高。我們的作文教學也開始沉迷于文章結構、寫作技巧、一材多用的訓練之中,將一篇篇佳作來詳細解剖,逐句分析。教師滿頭大汗,學生目瞪口呆。但現實只留下了一地雞毛,師生都陷入了同樣的尷尬,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
學生之中也存在著許多困惑,一些學生會對教師抱怨,我讀了很多書,然而在作文寫作的時候腦中一片空白,只有李白、杜甫、蘇東坡、司馬遷在腦中紛至沓來。還有一些學生在考后拿著一些優秀作文,扼腕嘆息,這篇作文中的例子和名言我都知道,為什么我在考試的時候全部都忘記了呢!面對這種閱讀和寫作之間的種種割裂,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的閱讀教學,期望學生能夠在閱讀中獲得知識,收獲快樂,并且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指導學生的閱讀中,筆者曾經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過一些得與失。現在重新進行思考分析,希望能夠和廣大的同仁相互探討。最開始的閱讀課,筆者借助學校的圖書館,親自到圖書館中挑選一百多本書籍。這些書籍基本由高中必讀書目中的一些名著和一些名家的散文小說組成,夾雜部分文藝理論和科普讀物。在閱讀課上,筆者要求學生每周能摘抄一段不少于500字的文字,每月能寫一篇千字左右的讀書心得。然而,這種閱讀課所取得的效果和最初的設想并不完全相同,學生交上的摘抄五花八門,讀書心得全部變成了對自己閱讀書籍故事情節的簡單概括和對書中主要人物的簡單分析。在學生的讀書心得中,筆者極少能看到極具個人魅力的評論性的賞析和欣賞。
讀書如登山,教師應該在學生登山的過程中做好引領工作,而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無限風光在險峰,你們自己努力攀登尋找吧!圖書館的閱讀課其實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自己努力攀登的過程,在這個期間的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完全弱化,不能給學生以恰當的點撥,學生難以在思維上產生質的飛躍。針對這種情況,重新反思我們的閱讀教學,學生在閱覽室的閱讀屬于泛讀,我們要需要加強學生的精讀。只有通過學生的精讀,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思維深度,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在后面的閱讀課中,筆者改變了先前自由閱讀的安排,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師精選精編材料上。這些精選的材料大多由經典美文、時事評論、人物傳記、文藝評論組成,并且由教師在部分文章的后面加以詳細的點評。由于是印發的講義,學生可以在材料上自由圈點,可以在材料的旁白處添加筆記。相比于先前的閱覽室閱讀,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了較大的提高。然而這樣的閱讀講義,基本抹殺了學生的個性,學生被動地接受閱讀,對于不合自己胃口的文章,基本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并且在學生的作文寫作中,學生依然不會分析問題,不能有效地使用材料,只能簡單地堆砌材料,并且經常出現材料撞車的現象。由閱讀走向寫作的關鍵一跳仍然沒有跨出。
想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僅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心血,同時也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很多同學談起自己喜歡的某個明星、某項運動,能夠滿面紅光,滔滔不絕地講述幾個小時,并且對于其中的一些細節,一些話語的記憶非常清楚。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學生的興趣,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參考,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閱讀不應是枯燥的過程,而應該使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快樂,感悟人生,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在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中,教師應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選擇書籍,教師適當加以指導。
在進行閱讀指導的時候,教師的閱讀中心應圍繞文學作品展開。在文學作品中,筆者建議學生精選一個中國現當代的名家。現當代名家的作品語言都有著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節奏明快、意蘊深厚的魯迅,清秀雋永、意境優美的朱自清,格調古樸、恬淡優美的沈從文,明白曉暢、寬容大度的胡適,平和閑適、雍容淡雅的周作人,樸實自然、熱烈凝重的巴金,樸素平淡、韻味無窮的汪曾祺,客觀冷靜、充滿理性的王安憶,坦誠深切,慧達細膩的史鐵生,只要學生自己感興趣,就可以專門去閱讀他們的作品,模仿他們的作品來進行創作,假如學生自己有天分,能夠在語言風格的基礎上,學到這些作家創作的一點精髓,形成屬于自己語言文字的獨特風格,那么寫作的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邊衛剛 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 2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