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許紅珊++譚華
摘要:融資作為企業運營的“血液”和“潤滑劑”,在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更凸顯其重要性。在互聯網+時代下,各類公司都希望能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融合,借用網絡平臺發展自身業務。本文以Uber為例,探討在互聯網時代下,企業的融資速度和規模,研究其在借助互聯網平臺下高額的融資資金,同時,研究結合金融市場實際,分析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融資和發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關鍵詞:互聯網+,Uber,融資
基金項目:2015年嘉興學院校級SRT立項項目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一、Uber公司運營融資的現狀
Uber(優步)是一款全球即時用車軟件,旨在為大家帶來更安全舒適的出行方式,Uber對自己的定位不僅僅是一款打車應用,還是“為乘客提供一種高端和更私人的出行方案”。Uber最早于2009成立,從2010年開始,以直接融資為主,用債券和股票等方式進行規模性的融資。全球300個城市的占比,以資本利用效率發揮最大化為原則。從2010年10 月的天使輪開始融資130萬美元,2011年2月的A輪融資1100萬美元,至今市價估值達到510億美元。僅2014至2015年,增加了300億美元。Uber最新估值680億美元。2016年6月2日,Uber宣布獲得屬于Uber G輪融資的一部分的沙特公共基金35億美元投資。Uber已經在全世界的數十個城市之中提供服務,乘客可以通過發送短信或者是利用移動應用來對車輛進行預約,通過移動應用程序來追蹤車輛的位置。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
二、Uber公司融資分析
1.和傳統出租車運營方式相比較,使用打車軟件,候車時間節約3.8分鐘;出車率降低10%-15%;載客效率更高。借助互聯網平臺打車,更加人性化、便捷,大大提高了客戶使用率,使投資者看到商機。
2.對投資者獲得的投資回報而言,更多的投資者愿意把資金投資給互聯網時代下進行創新的企業,而不是傳統企業,使得類似于Uber這樣融資速度快的公司發展更快。
三、Uber公司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1.對投資者而言。每次一拿到融資,風險投資人都會覺得投資Uber的競爭對手不再有吸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企圖通過大量的補貼想從Uber搶生意,但很快就會耗盡資金。
2.對消費者而言。消費者眼下最關心的莫過于滴滴與優步合并后,是否意味著它們提供的服務將要提價,如果降低了低價的吸引力度,勢必會對消費需求帶來影響。隨著租車性質的出現,未來的出行模式或將改變,消費者可能要在購車與租車之間進行選擇了。
3.對傳統行業。長久以來,消費者對于傳統出租車多有詬病,出租車司機與出租車運營方的勞資關系也向來不太融洽。常年奔波在外的出租車司機由于各種原因降低了服務質量。隨著網約車服務質量的改善、提升,在同臺競爭的情況下,現有的傳統出租車服務將面臨淘汰可能。
四、Uber公司在融資進程存在的問題
1.國家政策扶持本國企業滴滴,而且移動出行領域剛剛起步,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僅為1%。
2.國內法律及公司監管不明確,導致司機準入機制不健全,侵害消費者權益,互聯網專車責任主體不清、駕駛員專業水平不高、乘客安全和信息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問題,使企業社會形象降低,造成企業市值虧損,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減少。
五、對企業融資運營的建議
1.從國家政策角度入手。緊跟國家政策及時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做到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四新”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2.應該完善企業監管機制。因為監管化在某些情況下,會抑制一些需求,降低融資效率。正是由于金融市場出現了一定的去監管化,才造成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3.選擇正確的融資渠道。在企業起步階段,企業要盡量吸引外部股東一起合作,使用權益籌資,避免負債;而企業在成長階段,融資方式適合私募或公募;當企業進入成熟階段經營風險降低,則應當擴大負債比例。而企業在進入衰退期時,應設法進一步提高負債比例。
總結
“互聯網+”即“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滴滴收購優步中國,這一里程碑式的交易標志著中國共享出行行業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作為一種創新業態,互聯網分享經濟通過大數據驅動的創新科技,革新了中國人的融資思維方式,將為中國企業的融資問題提供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紀賽麗.互聯網金融對小微企業融資模式的創新研究[D].重慶大學,2015.
[2]馬一鳴.公司債券融資效率研究[D].復旦大學,2014.
[3]肖義.互聯網金融業務增長模式及其對傳統金融的借鑒[D].山東大學,2015.
[4]郭亮.UBER-新興交通服務業公司的經營模式分析[D].北京林業大學,2016.
[5]程楠,侯彥全.Uber的行走困境[J].互聯網經濟,2015(05):74-79.
[6]蘇錫嘉.只融資不盈利的Uber,是個好公司[J].經理人,2016(07):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