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利


河北省石家莊市現有17.89萬建檔貧困人口,其中,計劃實施產業和就業脫貧的達13.26萬人,因此,產業扶貧就必然成為石家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措施。近幾年來,石家莊因地制宜、科學謀劃,積極發展特色產業,以龍頭企業為帶動,以合作組織為紐帶,以“互聯網+”為突破,依托“市場+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基地”五位一體的開發模式,產業扶貧取得一定成效。
發展種養業優化“火花塞”
靈壽縣岔頭鎮大夫莊村是一個山區村,全村435戶、181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26戶、830人,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種植糧食作物及外出打工,年人均純收入2600元。駐村工作組入駐以后,發現村里普遍生長著一種名叫西洋菜的水生植物。通過查閱資料,大家發現這種植物營養價值比較高,而且在別的省份已經規模種植,發展前景非常好。因此,工作組和村兩委班子、全體黨員、群眾代表共同商量,邀請專家實地調研論證,并多次到山東考察學習,最終決定將種植西洋菜作為大夫莊村脫貧致富的路子,目前該村已有西洋菜種植地18畝。
行唐縣疙瘩頭村過去是出了名的窮村,2011年全村516戶村民中,有426戶為貧困戶。近幾年在上級政府和扶貧部門的幫助下,建起了百余個蔬菜大棚,每年可為農民增加收入500多萬元。平山縣南莊村原來是水庫移民村、國家級貧困村,很多鄉親窮得叮當響,如今村里先后搞起了奶羊、肉雞等特色種養殖產業。村黨支部書記王軍山指著新建成的兩棟6層村民樓,高興地對記者說,“通過發展特色種養殖產業,村里九成勞動力得到安置,誰能想到俺們這些窮人還能住得上樓房!”
這只是石家莊市發展特色種養殖業的一個個縮影。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溝一特”的發展理念,石家莊將特色種植、養殖業作為門檻低、見效快的產業扶貧模式,實施山區綜合開發,大力打造綠色、生態農業,在核桃、大棗、食用菌、中藥材、養殖等產業謀求突破。2015年冬季以來,種植核桃28萬畝,建成了10個萬畝鮮食大棗示范園,食用菌大棚1500個。中藥材種植面積5.28萬畝、年產值1.1億元,覆蓋12個貧困村;板栗種植面積10萬畝,覆蓋59個貧困村;茶葉種植面積800畝,年產茶葉5000多斤,覆蓋¨個貧困村。
“扶貧開發并不是簡單地為貧困村修條路、打眼井,要想讓貧困群眾實現穩定脫貧,只有在產業化扶貧上加大力度,讓扶貧資金真正發揮‘酵母作用,才能真正為貧困群眾找出一條致富的好路子?!焙芏啻甯刹咳缡钦f。
推動就業創業廣布“加油站”
有首民歌唱得好,櫻桃好吃樹難栽,行唐縣城寨鄉陳家莊村的村民們就切身感受到這個道理。駐村工作組進入后,通過對村里的自然條件進行考察,確定把櫻桃種植作為陳家莊村“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從外地引進了2.5萬余株櫻桃樹樹苗。但是,看著這些寶貝疙瘩,村民們有點犯怵。駐村工作組和村干部邀請果樹專家趙慧芬來到村里,對櫻桃樹的施肥、澆水、排澇、防寒等方面知識進行了深入講解和現場示范,并決定定期為村里培訓櫻桃樹種植的技術骨干。村民喬增海說:“原來對種植櫻桃實現增收致富信心不是那么足,總感到櫻桃樹不好伺候。專家定期來給我們培訓,心里就有了底,以后我們也能成行家里手了。”
陳家莊村的故事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扶貧要扶智。只有把勞動者這個最活躍的生產力要素激發起來,才能帶動其他的生產力要素倍增發展,這是最快捷、最長效的脫貧手段。針對貧困地區致富能力差的問題,石家莊市堅持就業導向,統籌人社、農業、教育等資源,加強貧困地區基層勞動就業平臺、信息服務平臺、勞務培訓基地“兩平臺、一基地”建設。強化技能培訓,支持貧困人口向家政服務、物流配送、養老服務等第三產業轉移。
平山縣下口鎮景色秀麗,旅游資源豐富,當地村民紛紛搞起農家樂服務。針對這一特點,石家莊海川職業培訓學校在下口鎮舉辦了農家樂中餐培訓班,實地講授紅燒魚、抓炒豆腐、拔絲土豆等中餐菜肴的制作,幫助當地村民提高菜品質量。行唐縣上王莊村以棗樹為傳統經濟產業,但管理技術落后,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專家聞訊后,多次到現場講解棗樹種植管理技術,并無償提供抗病新品種及各種早中晚熟新品種接穗10000個,幫助村里建立“大棗新品種示范基地”。通過“兩平臺、一基地”的輻射作用,全市近年來已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17期6388人次,逐步把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貧困勞動力轉化為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意識與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力爭達到“幫扶一人就業,實現全家脫貧”的目標。目前,石家莊市已建成8家家政服務員培訓輸出基地,并在4個貧困縣各規劃建設了1座創業孵化園,以加大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扶持力度。
石家莊市還積極推廣實施“巧媳婦”工程,組織貧困村有勞動能力的婦女,從事家庭手工業,增加致富門路。贊皇縣有生產手工老粗布的傳統,當地農民用自己種植的棉花為原料,用傳統的織、染、縫工藝,打造出多種純手工生活用品。當地村民崔雪琴成立了原村土布合作社,通過專業培訓,把就業機會和崗位送到農民家門口,從業者上有83歲的老奶奶,下有25歲的新媳婦,涵蓋5個鄉17個村1300戶農民。作業形式靈活自如,有的坐在炕頭紡花織布,有的到加工廠做活,在家門口實現了勞動力轉移就業,年收入在8000至20000元之間。
做大龍頭企業強化“發動機”
鼓要打到點上,笛要吹到眼上,石家莊市將發展扶貧龍頭企業作為產業化扶貧的關鍵措施,大力實施“龍頭帶動、效益覆蓋”戰略,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服務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貧困地區產業化進程。近年來,培育引進了中鼎牧業、海燕農牧、葫蘆峪公司等扶貧龍頭企業。這些企業以貧困地區資源為依托,創建了涵蓋林果種植、特色手工、牲畜養殖等多項優勢特色的產品品牌,帶動貧困地區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產業發展體系。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實施“大園區小業主”模式,輻射帶動貧困戶1649戶,貧困人口5604人。在葫蘆峪園區,貧困群眾可從中得到四個方面的收入:一是土地流轉收入,根據不同的流轉方式,每畝至少收入600元;二是打工工資收入,人均每天至少100元;三是經營管理收入,以50畝為單元,由村民承包管理,年付給承包人2--3萬元管理費,收獲的核桃按基數上交公司,高于基數部分論斤計價付給承包人;四是樹下兼作收入,承包人還可在樹下種植藥材、小雜糧,也可發展散養雞,收入全部歸承包人。這樣,園區效益和農戶利益牢牢綁定在一起,基本實現了“國家得綠,企業得利,農民受益”的目標。
為了提高群眾搞種養殖業的積極性,石家莊市還充分發揮林果專業合作社作用,把農戶分散經營干不了、干不好的工作由合作社統一組織實施,加快產業園建設規?;a業化步伐。靈壽縣西莊村的永恒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灘涂地300多畝,實行統一管理。56歲的西莊村民趙梅花說,她將自己1.7畝耕地流轉給合作社,租金每年每畝800元,并且每年以10%速度上漲,漲到每年每畝1200元為止。她又給合作社養雞,每月工資3000元,現在她一年掙的錢頂過去好幾年的收入。目前,靈壽縣已成立西湖社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慈峪核桃合作社、北廣化核桃專業合作社等10多個較大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吸收社員4000多戶,帶動周邊農戶80000多戶。
拓展旅游產業加裝“增壓器”
“一幅幅手繪的壁畫,讓俺們村一下子有了藝術范兒?!苯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大學生在靈壽縣南寨鄉馬家莊村手繪木板壁畫的事,成了村民們熱議的焦點。
馬家莊村全村368戶,貧困戶有174戶,全村唯一的產業就是600多畝的葡萄種植。但由于沒有形成產業鏈,至今全村還沒能徹底脫貧。怎樣才能把馬家莊這個葡萄村的產業推出去呢?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琢磨起了發展鄉村旅游這條路,決定圍繞葡萄產業,打造藝術村落,搞活鄉村旅游。村里邀請來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大學生,通過一幅幅極具藝術風格的手繪畫面,給這個小村帶來了別樣的風情,知名度和游客量大增。村干部對記者介紹說:“采用手繪壁畫的方式扮靚農村,這將成為俺們村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塊‘活招牌!”
近年來,石家莊依托西部山區的山水林湖自然風光,大力挖掘旅游資源。石家莊市共有A級景區33處,其中位于平山、贊皇、靈壽、行唐等西部太行山區貧困縣的就有22處。石家莊市通過培育龍頭景區,促進周邊交通設施提升、生活環境改善,著力完善鄉村道路、環保設施、網絡互連等基礎設施,大力培育開發鄉村度假旅游、景觀農業旅游、農園體驗旅游,打造高質量鄉村旅游產品,推動農村地區三產融合發展。帶動景區周邊鄉村在餐飲業、住宿業、娛樂業、交通業、景區工作參與等方面實現創收和增收。
平山縣趙家溝村,青山環繞,綠樹成蔭,村里與景區合作,注冊了廣源農林開發有限公司,流轉崗坡次地建成采摘園,還租賃村民的閑置院落,發展石刻小院、美食小院、五谷小院等特色小院。村民白玉一家3口都是殘疾人,小院被租賃發展陶瓷小院,一年的租金有2000元,在村里打零工一個月至少有1400元的收入。據統計,目前平山縣新增旅游就業人員3000多人,西柏坡、駝粱前大地、沏沏水村等新增農家飯店、家庭旅館260多家。靈壽縣圍繞建設大五岳寨旅游格局,已形成規模的鄉村旅游點有10余個,帶動13個貧困村受益。贊皇縣開發了AAAA嶂石巖景區網絡營銷平臺,輻射150戶貧困戶,帶動貧困人員650人。
開拓互聯網+鋪就“高速路”
距贊皇縣城20公里的許亭鄉黑石村,是一個有600多口人的小村莊,28歲的韓勝任在當地經營著自己的農村淘寶服務站,這個30多平方米的地方雖然面積不大,但來往的村民卻不少。“通過服務站可以幫老百姓把農產品賣到全國各地,也可以幫助他們購買需要的商品?,F在服務站已具備網絡購銷、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繳費支付等功能。”韓勝任告訴記者。
在石家莊,像韓勝任這樣經營的網店正是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計劃的一分子。近年來,石家莊市致力于“互聯網+扶貧”模式,實施寬帶鄉村工程,確保到2017年80%貧困村通光纖,到2018年貧困村全部“觸網”。支持貧困縣建設縣級運營中心,培育發展專業“淘寶村”,通過對接互聯網大市場,打通“農村最后一公里”,將貧困地區沉睡的資源轉換為財富。平山縣與365、京東、易世合作成立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建立32個鄉鎮服務站,265個村級服務站,貧困村“觸網”達到全覆蓋。贊皇縣電商企業達800多家,農村淘寶服務站達408個,帶動輻射2211名貧困人口。
同時,石家莊還特別注重利用互聯網,進行愛心傳播的公益活動。發展網絡公益,正在成為傳播網上正能量、推動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廣大貧困人口的重要途徑。2016年3月,贊皇縣通過微信平臺“大美贊皇”,向社會發布了“大美贊皇百年柿子樹網上認領”活動。叩家庵村黨支部書記陳玉芹告訴記者:“這些被認領的柿子樹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通過微信平臺,認領人隨時可以看到自己認領的柿子樹是怎樣管理的、長得怎么樣,還會與村里的貧困兒童、貧困家庭結成幫扶對子,幫助貧困戶脫貧?!被顒娱_展以來,已有300多棵柿子樹實現了網上認領,涉及貧困戶60戶90人120棵,初步達到了“獻一份愛心,認養一棵柿樹,幫扶一個家庭”的目標。2016年7月,靈壽縣東金山村聯合南開大學電商平臺“農夢成真”團隊推出“互聯網+合作社+農村貧困留守兒童關愛”這一銷售模式,每賣出一份小米由村合作社向農村貧困留守兒童捐出10元錢,最終實現農民增收、留守兒童受益的雙贏?;顒右唤洶l出,立即受到了眾多愛心人士的關注,1小時內銷售優質小米2000余份、1萬余斤。借此契機,村合作社注冊了商標“聶大叔”,統一購種、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目前,全村谷子種植面積達400余畝,僅小米一項收入就可達8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