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軍



為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甘肅省靜寧縣瞄準2018年整縣脫貧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關鍵節點”,聚焦短板弱項持續發力推進,緊扣重點難點增強脫貧成效,強化使命擔當推進“一號工程”,工作中做到了“細”、“實”、“深”、“嚴”。
“細”,就是精細精確“853”掛圖作業管理手段,細化量化扶貧方案和措施任務,做到要求到時間、責任到單位、具體到人頭,推動精準扶貧各項任務落地生根。
一是細致完善數據平臺。靜寧大力完善統計監測體系,強化部門數據審核責任,定期核查貧困村和貧困戶項目實施、收入變化等情況,全面準確統計基礎數據,及時更新大數據平臺信息,確保做到“平臺8個準”。
二是細微明晰村級掛圖。在村級掛圖上,靜寧按照科學嚴格的制圖繪圖方法,真實準確、直觀動態地反映貧困村的人口分布、致貧原因、村戶脫貧目標推進、進出動態統計等基本情況,使貧困村脫貧攻堅方向明、“藥方”準、療效佳。
三是細心填寫農戶臺賬。在農戶臺帳上,由駐村工作隊員和鄉村干部經常性進村入戶,及時匯總填寫3本臺賬,真正把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填準,把脫貧目標、幫扶責任填清,把扶持措施、階段成效填實,促進幫扶措施、幫扶力量精準到戶到人。
“實”,就是堅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在精準推進上出實招、在精準落地上做實功,逐戶找準致貧原因,逐人列出需求清單,精準落實扶貧措施,確保取得實際成效。
一是靠實脫貧攻堅領導責任。按照習總書記“層層壓實責任、級級傳導壓力”的要求,靜寧強化各級黨委、政府扶貧主體責任和黨政“一把手”第一責任人職責,逐級簽訂責任書,人人立下軍令狀,形成“縣鄉村三級書記抓脫貧,全社會力量合力促攻堅”的工作格局。
二是落實精準脫貧建設項目。靜寧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改善發展條件的第一突破口,先后實施了道路水利建設、危舊房改造、人居環境整治、電子商務等重點工程項目。
三是抓實精準脫貧攻堅路徑。靜寧按照“五個一批”要求,因村制宜,因戶施策,發展特色產業脫貧,引導輸出勞務脫貧,積極探索生態脫貧,加強教育脫貧,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四是夯實精準脫貧基層基礎。靜寧加強貧困鄉村領導班子建設,強化村級組織陣地建設和經費保障,加快貧困村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繼續落實“四議兩公開”、村務聯席會等制度,確保扶貧政策落實見效、扶貧資金使用安全。
“深”,就是深度融合雙聯行動、駐村幫扶、社會扶貧的助推支撐作用,真正把幫扶力量聚焦到建檔立卡的扶貧對象上,把幫扶任務聚焦到精準扶貧各項政策措施的對接落實上,不斷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一是持續深化雙聯行動。靜寧堅持把雙聯行動作為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堅持“重在聯、貴在為、深在制”的行動要領,著眼“全面落實六大任務、著力打造三大工程”,圍繞“不脫貧不脫鉤、不小康不罷休”的目標要求,動態做好雙聯力量調配優化工作,真正把扶持政策、生產要素、資金支持等資源“引進來”、“用起來”,暢通“最后一公里”、惠澤“最困一個村”、滴灌“最貧一戶人”。
二是持續深化駐村幫扶。全縣駐村幫扶工作隊實施縣鄉村統一考勤,實行日考勤、周報告、月通報制度。杜絕駐村干部“單位村里兩頭跑”的現象,堅決調整個別平時不見、檢查立現,平時不忙、考核瞎忙,平時不苦、逢人叫苦的駐村工作隊員,確保駐村時限要求落實落地。
三是持續深化社會扶貧。靜寧創新拓展定點幫扶、東西協作等幫扶模式,引導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業者、社會組織、愛心人士等各界力量廣泛參與扶貧,爭取同發達地區的縣鄉村、企事業單位或其它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結成幫扶對子,形成長期穩定、良性互動的對口幫扶機制,實現社會幫扶資源和精準扶貧有效對接。
四是持續深化協同推進。靜寧緊盯精準脫貧與全面小康同步達標這一任務,協同推進未脫貧村、已脫貧村和非貧困村全面小康建設,以實施各類扶貧項目為抓手,幫助貧困戶多栽1畝果、多養1頭牛、多種1棚菜、多輸轉1名勞務,努力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確保貧困村戶限期脫貧。
“嚴”,就是以嚴的程序、嚴的標準、嚴的措施保證精準扶貧深入推進,做到激勵和約束更有力、獎優和罰劣更分明、內力和外力更集聚,形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一是嚴把對象入口關。按照應扶盡扶、應退盡退原則,靜寧堅持“一核二看三比四評議五公示”工作要求和“農戶報、社內評,村民議、入戶查,村級定、鄉審核,兩公示、一公告,實名管、動態調”五步識別程序,繼續夯實建檔立卡基礎,全面核查核實貧困人口,逐戶逐人徹底核清基本情況及致貧原因。
二是嚴把督查考核關。靜寧健全完善脫貧攻堅責任考核體系,既確保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脫貧標準,又堅持把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貧困村“六有五通”作為基本指標,大幅提高減貧指標的考核權重。
三是嚴把脫貧退出關。靜寧嚴格執行“4342”脫貧驗收責任體系實施辦法,緊盯貧困人口退出7項、貧困村退出13項主要指標,結合“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實現情況,對預脫貧對象進行量化評價,通過民主評議、公示公告、測評審核等環節予以退出。開展貧困群眾扶貧滿意度調查,加強對脫貧工作績效的社會監督,著力防止“虛假脫貧”、“數字脫貧”問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