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



追記廣西優秀共產黨員、扶貧工作先進個人趙文強
位不在高,廉潔則名;權不在大,為公則靈。斯是公仆,服務于民。腳步遍基層,民情入腦深。談笑有百姓,往來無私情。可以觀實況,察真情;無謊報之亂身,無偏頗之愛心,榜樣焦裕祿,贏得百民欽。眾人日:公仆精神。
——摘自趙文強《讀書筆記》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2014年2月14日,農歷正月十五。這是一個舉國歡慶的日子,這是一個闔家團圓的日子。
天上一輪明月,人間萬家燈火,多么詩情畫意的夜晚,人們沉浸在家庭團圓的喜悅之中。也就在這個晚上,年僅45歲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扶貧辦主任趙文強一個人悄無聲息地走了,醫生說他積勞成疾死于心肌梗塞;父老鄉親說,趙主任不是病死的是為我們脫貧累死的。
他走了,那么年輕,很多人為他感到惋借;他走了,那么敬業,身后留下一步步堅實的腳印;他走了,那么廉潔,給人們留下清風兩袖的風采。
山若有情山亦老。噩耗傳來,大瑤山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嶺,每一棵茶樹……都灑下如詩如歌的淚水,祭奠這位瑤鄉的扶貧干部。
趙文強用20年不悔的赤心,鍛鑄了一個共產黨員對黨和群眾事業的高貴品質—一忠誠。
金秀縣委組織部長莫克兵對記者說:“趙文強是我們大瑤山的優秀兒子,也是金秀人民的驕傲。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瑤族干部,趙文強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家鄉,以堅定執著的信念扎根大瑤山,用美好的青春和熱血澆灌這片土地。他參加工作24年,認真踐行了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標準。勤勤懇懇做事,清清白白做人,這是趙文強人生的座右銘。他在擔任扶貧辦主任的7年多時間里,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奮戰在扶貧第一線,無論在哪個崗位,他總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實現^生的價值。”
不忘初心,心里裝的是瑤鄉人民
金秀,多么好聽的名字,地處大瑤山腹地,這里山青水秀,是瑤族兒女棲息的金色家園。
1968年金秋十月,趙文強出生在金秀瑤族自治縣大樟鄉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的到來沒有給這個貧困的家庭帶來多少歡樂,帶給家長更多的是送與留的選擇。家里兄弟姐妹多,多一張嘴就多一份愁。趙文強生不逢時,剛生下來不久,面對生活的無奈,父母將他送^撫養。
遠離親人并沒有使他脫離貧困,他過的依然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苦日子。
經歷就是財富。幼年清貧的生活使他養成了勤儉節約、不怕吃苦、凡事都要親力親為的好習慣。正是這段生活的磨礪,讓他明白了在貧困線上掙扎的鄉親們需要的是什么?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是什么?
1987年,趙文強高中畢業,這是人生的拐點,是一個人重新為自己設計前程的關鍵節點。針對一些同學將上學視為逃離農村跳板的情況,他在畢業留言簿上這樣寫道:“當我知道一些同學為他們所謂的理想拼搏,目的是為了逃離農村時,我卻要高呼家鄉萬歲!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吃著農民種的糧食長大的朋友要三思。”
1990年,高中畢業的趙文強沒有遠走高飛,回鄉后在大樟鄉當了團委干事,因工作成績突出,1994年入黨,兩年后被縣里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說起趙文強的工作,不得不提起六巷鄉。六巷鄉是金秀縣位置最偏遠、條件最艱苦的鄉鎮。八十年代初,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攜夫人王同惠來六巷開展社會調查,王同惠竟不幸罹難于深山密林中。由于遠離縣城,交通不便,很多干部不愿到六巷工作。
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趙文強主動請纓到六巷工作,一干就是八年。八年里,身為鄉黨委書記的他,身體力行,努力工作,用勤勉和智慧點亮了六巷,讓這個偏遠的鄉鎮結束了沒有電、沒有路、沒有自來水的歷史。
哪里有災害,哪里就有趙文強的身影。2005年夏天,六巷鄉遭遇二百年不遇的洪災,損失慘重。正在縣里開會的趙文強得知災情后,立即往回趕,幾天幾夜不吃不睡,帶領干部群眾奮戰在抗洪第一線。
大災過后,包括鄉政府在內的7個村屯需要整體搬遷。其中6個村屯找到了搬遷地,只有一個小山村的搬遷地沒有落實。時任鄉黨委書記的趙文強了解情況后,當機立斷,把原計劃留給鄉政府的搬遷地讓出來。對此,一些鄉干部不理解,趙文強表示:先把群眾建房用地的問題解決好,政府搬遷的事以后再說。
情牽扶貧,造福金秀百姓
夢領瑤山富,魂系綠茶情。
趙文強把貧困村屯當家,把群眾當成兄弟姐妹,石崖茶基地、致富路、便民僑……這一點一滴的改變,都凝聚著趙文強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見證著趙文強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2007年,趙文強調任縣扶貧辦主任。職務變了,一個嚴峻的形勢擺在了他面前:一個山區縣,貧困人口為32000人,占全縣人口的21%。全縣農民人均收入1415元,大大低于全國貧困線。此縣也成為連片特困地區之一。
山區為什么這么窮?出路在哪里?通過調研,趙文強認識到,產業經濟是瑤山群眾脫貧的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則是脫貧的保障。十多年的山區基層經驗告訴他,茶葉是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最佳選擇。
瑤山云霧出好荼。從茶農那里得知,石崖茶收購價格是普通綠茶的3倍,一畝石崖茶,每年可產茶200公斤,每畝收入可達3000-5000元。這是得天獨厚的致富之門啊!石崖茶雖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然而,如何大面積推廣卻是一個大難題。
為爭取上級對石崖茶種植的政策支持,趙文強用雙腿丈量大瑤山,走遍了這里的村村寨寨,繪制出21張貧困村地形圖,這些圖詳細地標注著各村寨的具體位置、人口數量、村寨之間的距離、致富能人的名字和電話。一圖在手,一目了然,方便工作,得心應手。
2012年,通過趙文強的努力和引薦,金秀石崖茶種植項目成功入選廣西“十百千”產業化扶貧示范工程新增項目,獲得9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
甲江村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當地群眾靠種植八角和杉樹為生,產品運輸全靠肩挑馬馱,單一的產業和閉塞的交通制約著甲江村的發展。趙文強走村串寨,一家一戶做工作,動員當地群眾打造石崖茶種植基地。
要想富,先修路,為準確測量甲江村到茶葉基地的距離,趙文強徒步爬山丈量,用最原始的“結繩記事”的方式進行計算,每一步的長度是75厘米,每走10步,折一根樹枝放在口袋里,到終點,總共折了400根樹枝,這3公里的扶貧路,就是這樣計算出來的。
在擔任扶貧辦主任的7年時間里,趙文強因地制宜,利用大瑤山獨特的生態環境,相繼建成了石崖茶、綠茶、香芋、水果、中草藥等5個特色產業基地,全縣貧困人口銳減。
廉潔自律,心底無私天地寬
固守清廉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信念,是一份承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趙文強一直固守的信念。他堅持原則,敢于負責,不以私情徇公事,不拿原則做交易,不用權力謀私利,堅守信念防線、道德防線、法紀防線,無隗為人民的好公仆。
趙文強擔任扶貧辦主任的7年里,在他的努力下,縣扶貧辦向上級有關部門申請到的資金就有8000多萬元。這些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每一筆他都清清楚楚,甚至能精確到毛和分。他始終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是:扶貧資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錢,一分一厘都馬虎不得。
2006年,已調回縣城工作的趙文強準備在城里買一套商品房,然而5萬元的首付卻讓他一籌莫展。礙于情面,他吩咐妻子出面向信用社貸款。信用社工作人員根本不相信,一個鄉鎮黨委書記居然還要貸款付首付,但這是事實。時至今日,這套房子的貸款還沒有還清。趙文強走的時候,他的銀行卡里只剩下2500元,其中扣除當月的房貸800元,扣除給讀大學的女兒1000元的生活費……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一個人民公仆留下的“財富”,一個現代版的《清貧》。
當年,方志敏在《清貧》中寫道:“我從事革命斗爭已經十多年了,在這長期的奮斗中,我一向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未奢侈過。經手的款項總數在百萬元,但為革命籌集來的金錢,要一點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業。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走進趙文強的內心世界,不難發現,他同樣有著一顆廣闊、深邃的心靈。他熱愛工作,淡泊名利;熱愛生活,甘于簡樸。在母親的眼中,他是孝順的兒子;在妻子的眼中,他是重情重義的丈夫;在女兒眼中,他是慈愛有加的父親。
平常日子,總是粗茶淡飯,妻子覃干鸞習慣了清貧的生活。趙文強和妻子共同走過了20年的風風雨雨,雖然日子過得并不富足,可感情一直很好。回家的時候,他們一起做飯,一起散步,和女兒一起打球,一家人其樂融融。可如今,趙文強一個人孤零零地走了,妻子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他走得太早,還有很多的事沒有做。他對得起組織,對得起百姓,唯獨對不起家人。
面對趙文強最后留下的那張儲額只有2500元的工資卡,覃干鸞心里有股說不出的酸楚。3年前,她參加縣里組織的合唱比賽,要求女隊員統一佩戴項鏈上臺演出,自己因為沒有項鏈而退出演出。趙文強得知此事后,十分愧疚地說:“嫁給我委屈你了,連一條項鏈都沒有送給你。”她沒有責怪丈夫,因為丈夫給她灌輸最多的理念是“清廉是福”,夫唱婦隨,她愿意和丈夫共同堅守這份清貧。
趙文強有個懂事聽話的女兒。女兒上小學時,他讓女兒背誦《弟子規》,雖不解其意,女兒卻能一字不落地背下來。女兒是個讓父母省心的孩子,一直品學兼優,考入大學后,并成為莘莘學子。如今,女兒一直沒有走出失去父親的悲痛,但她已將父親留下的精神珍藏在心里,那是她一生的財富。
趙文強去世后,大家擔心他已經93歲的老母親難以承受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無情打擊,一直瞞著她。一次,覃千鸞回家看婆婆,老人思子心切,拉著她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問:“媳婦啊,文強呢?我的文強呢,他去哪里了,怎么這么久不來看我了?…‘阿媽,文強去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工作了。”老人家似懂非懂,村里人常常看到老母親一個人站在村頭的老樹下,眼巴巴望著回村的路……
趙文強在他的一篇日記里這樣寫道:“40歲的男人活得很累,在社會這個舞臺上,他是中堅,怯懦不得;在家庭這個舞臺上,他是柱石,頂天立地。”現實生活中的文強就是這樣,他用自己堅定的信念,用他的愛與責任,成為家人和老百姓心中永遠屹立的頂粱柱。
大瑤山在呼喚!趙文強,他不能走,他也不會走,他一定會再次走進瑤山,走進崖茶飄香的山寨,這里有舍不得他的老媽媽,離不開他的妻子女兒,還有永遠的父老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