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新沂市瓦窯鎮,葡萄不是長在土里,而是長在水里;溫度和濕度的控制,不是憑農民的經驗,而是依靠設備;葡萄藤披上了“防護衣”,再也不用擔心鳥兒來啄食……這是怎么回事呢?
根小葡萄多的限根栽培法
這種葡萄的品種叫“秋黑”,引進這一品種的公司是新元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這里,葡萄單獨種植,每一棵都栽在用水泥方磚砌成的兩米見方的“花壇”里,一個花壇僅種一株,一畝地只種了17棵葡萄,怪不怪?
董事長戴希元介紹道:“這里采用的是葡萄限根栽培法,這樣的‘花壇里沒有土壤,只有營養基質和水,使用的是有機生物肥,采用的是經過上海交通大學改良的‘限根栽培技術。”據了解,這一植技術源自日本,是在固定的空間里限制根的生長,確保有更多的養分輸送到果粒里。整個系統可以控濕、控肥、控蟲、控產量、控品質。采用這一技術的葡萄,畝產量比常規種植能提高10%以上,成熟期卻可提早7天左右,糖度能提高2度,因此,每畝可增收800元左右。
“大棚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術”的種植關鍵,是利用物理或生態的方式,將果樹根系控制在一定的容積內,通過控制根系生長來調節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由于通過措施限制了葡萄的根系往外、往下發展,因此,可以起到節肥、節水的效果,可以減少葡萄后期的裂果,還可提高葡萄的品質。
在這里,筆者看到,葡萄藤上纏著鋼絲,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至少要走上三四步。“你看,一棵樹伸展出來的葡萄藤,折算成占地面積,有三四十個平方米。所以,你沒看見多少樹,卻發現頭頂都是葡萄藤。”一位農技員指著頭頂濃密的葡萄藤說到。
說話間,這位農技員隨手打開兩串葡萄上掛著的紙袋。“是不是兩串葡萄大小差不多,顏色也差不多?”他說,這里的葡萄串必須成圓柱形,一串葡萄控制在60粒至80粒,一粒約9克,總重量控制在500克左右。因此,一棵藤最多只能掛100串葡萄,多余的就全部修剪掉。修剪、控制重量和顆粒數,為的足增加葡萄的甜度和口感。
物聯網讓管理更精細
然而,葡萄能種到這么精致,還要依靠“物聯網”。
“原來我們農民種葡萄靠的是經驗。拿起土塊捏一捏,才能知道干濕程度。現在則不同了。”戴希元說,他的葡萄園里采用了物聯網技術,可以完全實現對養分的實時監控,這為葡萄種植提供了科學分析的依據。如果數據顯示濕度不夠,那么輕點手機發出指令,根據預先設置好的程序,就可以自動啟動水泵噴灌葡萄。并且,因為大棚內安裝了移動視頻監控,農戶在家中只要通過電腦或手機,即可隨時看到大棚內部的情況。
說話間,大棚的天窗就徐徐打開了。原來,由于使用了無線傳感技術,大棚里的溫度是自動監測并傳播到種植技術員手機上的,一旦發現溫度太高,技術員就要打開大棚的天窗,使大棚通風散熱。
葡萄園用上物聯網,其作用當然不只是減輕種植戶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它能節省成本,提高葡萄的品質。
傳統種植中,一季葡萄從開始到結束,一畝葡萄地在澆水、施肥方面需要用到30個工。而采用了這一系統后,澆水、施肥均可通過系統實現,按照一個工80元計算,一季下來,一畝葡萄光澆水、施肥的人工成本就能省下2400元。而且,因為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實現了實時監控,灌溉用水也能節省一半,這樣,既節省成本,還實現了環保。
同時,這個系統還能實現產量的可控與在控。戴希元說:“傳統的葡萄種植方式會出現葡萄收成‘大小年的現象,采用這個系統后,能夠做到產量控制,實現年年豐產。在這個‘電子保姆照顧下種植出來的葡萄,無論水分還是甜度均會優于傳統種植,因此,品質也會更佳。”
葡萄穿上“防護衣”
除了限根栽培和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戴希元的葡萄園里還應用了許多新鮮有趣的技術。讓筆者感到新鮮的是,葡萄地外面全部掛上了一層像“蚊帳”一樣的網——這是給葡萄掛上了透光、透氣、透風的防蟲網,相當于給葡葡穿上了“防護衣”。
防蟲防鳥一直是困擾種植戶的大問題,岡為既不能使用劇毒農藥,更沒有時間天天耗在地里驅趕,而在給葡萄罩上防蟲網后,就可方使地阻止鳥兒飛入地塊中,再加上誘蟲燈、粘蟲板等物理方法的綜合使用,這樣一來,葡萄的品質得到了保證,價格也比普通葡萄高1到1.5倍。
戴希元給筆者算了一筆經濟賬:“張掛防蟲網,每,畝葡萄同需投入1200元左右,可以使用三四年。每年可減少農藥投入300元左右,售價比一股葡萄高1到2元,每年每畝葡萄可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今年他種的100畝葡萄,就有許多客戶前來訂購,普通葡萄4到5元一斤,這里的葡萄能賣到8元一斤,每畝效益在1萬元左右。
(本文根據新農網資料改寫)
資料鏈接
先來說說溫室大棚。簡單來說,溫室大棚是能透光、保溫(或加溫),用來栽培植物的設施。根據不同的屋架材料、采光材料、外形及加溫條件等,溫室大棚有玻璃溫室、塑料溫室;單棟溫室、連棟溫室;單屋面溫室、雙屋面溫室;加溫溫室、不加溫溫室等。對溫室大棚的基本要求是,既可密封保溫,又便于通風降溫。
物聯網溫室大棚可以簡單理解為引入了物聯網技術的溫室大棚,是指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識別技術、無線數據通信技術等現代科技,構造一個實現全球物品信息實時共享的實物互聯網。
溫室大棚應用物聯網技術,可達到改善產品品質、調節生長周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尤其是可實現溫室管理的高效和精準。對于規模化的溫室設施而言,如果借助人工來調控溫室內的環境條件,需要大量人手和時間,而且存在難以避免的人工誤差。如果應用物聯網技術,就只需點擊鼠標,在最短的時間里即可完成人工操作,而且非常嚴謹,這也是業內看好物聯網在現代農業中應用的重要原因。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普及,普通用戶可通過計算機或手機隨時接收各種實時采集的精確傳感器數據,還可通過遙控溫室內的視頻傳感器,直觀查看溫室內的全面情況。產品出圃后,還可以通過對應的條形碼,隨時檢索到其流通過程。業界普遍認為,物聯網農業智能監控系統將在設施農業中得到更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