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陽光和煦的上午,河北省邯鄲市魏縣王夾河村的段氏養牛場里,一百多頭牛在運動場里興奮地撒蹄奔跑著,身形矯健,勁頭十足,享受著運動時光。邯鄲市委宣傳部駐村扶貧工作組的同志們在一旁看著,目光里滿是歡欣——王夾河村精準脫貧規劃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
以精準化思維算好“五本賬”
2016年2月24日如何帶領群眾脫貧摘帽?最重要的是精準識別、精準用力,拿出幾招實實在在的辦法來,把精準扶貧做到群眾心坎上。
——摘自工作組《民情日記》
王夾河村地處水質很差的苦水區,近3000畝耕地原先只種植小麥和玉米等傳統作物,種植結構單一;僅有個別農戶搞養殖,規模小且分散;村里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農田灌溉設施薄弱,村里的引水渠只能滿足村西澆地,村東的半數耕地只能靠機井抽水灌溉,成本太高;公共文化設施落后,村里沒有文化廣場,群眾開展廣場舞等文化活動,就只能在馬路兩側空地上進行,存在安全隱患。全村貧困戶96戶、407人,無集體收入。經過調研,工作組認為全村脫貧致富在五個方面存在欠賬:基礎條件差、增收產業缺、勞動能力弱、孩多負擔重、病殘壓力大,并據此建立了“一村一檔、一戶一冊”扶貧檔案。
為此,工作組和村“兩委”提出了“4+1”的精準扶貧工作思路,即:以穩定糧食種植為前提,在發展農村股份合作企業、特色養殖、特色種植、村路硬化四個方面取得突破,同時抓好一支帶富能人隊伍,推動早日脫貧摘帽。按照這一扶貧思路,各項工作井然有序地展開。
以市場化思維打造“股份牛”
2016年3月15日精準扶貧工作,根本上講就是群眾工作。王夾河村村大人多,帶富的能人也多……產業脫貧要著落在“股份牛”上。
——摘自工作組《民情日記》
以“4+1”帶動全村脫貧規劃中,特色養殖是重點。該村養殖肉牛已初具規模,且相對于養羊養豬養雞,基礎好、風險小。通過對比篩選,段氏養牛場進入了工作組的視線,該企業目前已投資220萬元,占地20多畝,建有3座牛舍、2塊運動場、4個青貯池,存欄肉牛117頭,但資金周轉困難。
工作組認為,一般貧困戶搞特色養殖,缺少致富點子,又不懂技術,如果將扶貧資金分戶投放,就像撒芝麻鹽一樣,效果很難保證。如果是捆綁打包使用,以股份的形式注入到養牛場中,力量就大了。村里有一位“牛老板”,名叫段同臣,有4年的養牛經驗,牛場各個方面都非常規范,每頭牛都編號建檔,衛生防疫一應俱全。現有牛棚可存欄400頭,但目前只有100多頭,還有較大發展空間。且當前牛肉市場總體供不應求,有現成銷路。工作組算了一筆賬,“牛老板”的牛場年底有望出欄肉牛20頭,實現利潤15-20萬元,貧困戶入股后當年就能分紅。于是,工作組多次和“牛老板”溝通交流,最終確定了扶貧資金入股、利潤向貧困戶分紅、合作發展肉牛養殖、實現全村致富增收的路子。
在咨詢養殖專家意見后,工作組向縣扶貧辦匯報了扶貧資金使用計劃,縣里同意將資金打捆集中使用,以入股的方式投向種養殖大戶,發展股份合作企業,促進整個貧困村的經營發展。有了政策支持,“股份牛”的信心更足了。縣扶貧辦對“股份牛”非常重視,認為該項目看得遠、選得準,經實地考查后,同意把原計劃入股的15萬扶貧資金調高到30萬元。來了“真金白銀”,“股份牛”蓄勢待發。
工作組逐一向貧困戶解釋政策,簽訂入股協議。貧困戶董瑞亭說:“國家支持咱搞養殖,就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會技術,萬一養不好錢就打了水漂,入股牛場挺好。”貧困戶段懷成說:“我視力不行,老伴胳膊習慣性脫臼,入股不用出力還能分紅,真是正瞌睡就送來枕頭嘞!”貧困戶李太說:“地里農活忙不過來,搞養殖沒工夫、沒地方,入股的事俺支持!”
買兩頭“西門塔爾”公牛配種,是養牛場最迫切的事,但由于資金卡殼一拖再拖。工作組與農行、河北銀行對接,協調的小額貼息貸款目前已經到位。錢到位后,工作組計劃著早點把規模做起來,計劃兩年后達到300頭,5年后整體規模擴大一倍,到時貧困戶的分紅就可觀多了。
30萬扶貧資金入股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下一步,工作組還準備發動貧困戶以資產、資金、土地、勞務等形式入股,全村群眾都可以加入“股份牛”。在資金監管上,要成立規范的股份合作社來監督股份資金運行,到年底評定盈利,確保按比例分紅。為把扶貧資金風險降到最低,工作組和“牛老板”商定為每頭牛上保險。為長遠計,在“股份牛”近期做大規模的基礎上,中期要發展屠宰加工和冷鏈運輸,遠期結合農村電商和線上眾籌,把網店開進農村,在網上售賣牛肉制品和其它農產品。
以差異化思維發展“藥材苗”
2016年4月12日如何選準扶強脫貧產業?不僅要符合村里的基礎,還要多動腦筋,在差異化和錯位式發展的路子上多想辦法。
——摘自工作組《民情日記》
為改變村里種植結構單一的現狀,工作組把眼光放在了中藥材引進上,經過咨詢農科院專家,并赴我國北方規模最大的中藥材專業市場——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的安國中藥材市場考察,確定了穩步推進中藥材種植、逐步提高特色種植比重的思路。
發展中藥材種植雖然是一條市場前景佳、種植效益高的好路子,但對從未發展過這一產業的王夾河村來說,誰來種、種什么是首當其沖的大問題,種不成、賣不好更是一大讓人擔憂的“攔路虎”。不光是貧困戶,就連村干部也心里直打鼓。
為打消大伙疑慮,工作組組織村干部和種植能手到國家級示范社——“太行藥谷”山友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參觀學習,原來,山友合作社承包了成方連片的荒山來規模化發展中藥材種植,那成片的大規模的藥材加工廠讓村民們大開眼界。山友在了解到王夾河村的土壤、灌溉、光照和氣候條件后,提出了在平原地區發展根莖類藥材的建議。很快,工作組與山友合作社建立了合作關系,山友親自來村實地考察取樣,并對癥下藥開出方子,認為村里的條件非常適合發展丹參和牛膝,間或種植荊芥。
方向有了,工作組又考慮到另外一個問題。中藥材種植在村里是首次,如果藥材市場行情波動,出現藥賤傷農的情況,那將會極大地挫傷村民的種植積極性。經與山友爭取,確立了不搞一般化種植而是發展育種育苗的模式,由山友合作社提供種子、技術,并負責種苗的收購和分銷,村民只管按照要求育種育苗就行。
了解到這一模式后,躍躍欲試的農戶曹翠平說:“工作組主意多、考慮周到,銷路不用咱發愁,俺愿意聯合貧困戶把丹參種起來。”打消了后顧之憂,群眾種植藥材的熱情十分踴躍,工作組及時請來藥材專家,開展了丹參種植實用技術培訓,并請專家進行全程指導。3月份種上的丹參,目前長勢良好,據測,秋后每畝有望增收2000元。
領好路、帶好頭,群眾愿意跟著走。村內致富能人段新社、王運生倆人主動找到工作組,談了想聯合貧困戶成立合作社大面積種植中草藥的想法。說了算,定了干,兩人很快流轉土地30畝,抓緊到山友合作社求良種、學管理、取真經,僅用了3夭時間,就將荊芥全部播種完畢。
看到這樣的“王夾河速度”,山友當即和村里簽定訂單,同意收獲后高于市場價全部收購。近日又傳來新的利好,一家上市企業晨光天然色素公司發力中藥飲片產業,和工作組達成了采購意向。公司+貧困戶+訂單發展中藥材的方式,將使王夾河的脫貧致富進度大大推進一步。
以民本化思維打好“組合拳”
2016年5月16日抓好精準脫貧工作的關鍵,就是堅持問題導向,回應好農民群眾的期待,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幫助貧困群眾在“吃飽”基礎上進一步“過好”。
——摘自工作組《民情日記》
基礎設施建設是制約王夾河村民生產生活的“緊箍咒”,也是干部群眾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為解決好出行難,工作組爭取到市、縣交通部門的支持,繪制了四縱四橫、總長約5300米的道路測繪圖。交通局在到村里采樣后,同意近期開工修建i000米。路的問題有了著落后,工作組又與市縣供電公司對接,給村里支持了200千瓦和50千瓦變壓器各一臺,并把王夾河納入到農村電網改造計劃中。接下來,工作組又馬不停蹄地找到水利局,解決3000畝耕地的灌溉問題。此外,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三清一拆”工作,又積極謀劃村文化廣場建設,為村里的舞蹈隊爭取來便攜音箱和文藝器材……
變化在村莊,高興在心頭。村支書段江由衷地說:“工作組來了,王夾河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