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婷
(1.北方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2.云南大學 文化發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
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我國高校國貿實務課程群建設探討
劉 婷
(1.北方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2.云南大學 文化發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即是將其文化傳承責任與企業、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相協調。通過研究我國高校國貿實務課程群建設現狀與潛在的不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高校國貿實務課程群的建設中,以期實現高校國貿專業、外貿企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念;國貿實務課程群
“可持續發展”原是從生態發展角度提出的理論,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而堅持可持續發展是堅持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綠色發展理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不僅涉及環境領域,還與經濟、文化等領域息息相關。我國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是我國在國際社會彰顯大國風度,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表明我國愿為本國乃至全球經濟、文化、社會等的可持續發展盡力。可持續發展意味著今天所做的經濟決策要著力于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從長遠來看不能以犧牲生物多樣性、氣候、食品、社區和公民的利益為代價。從2000年開始,全球開始逐漸接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如聯合國全球公約就鼓勵把商業運作和策略與人權、勞動力、環境和反腐等十個普遍接受的原則聯系起來。最初的動機是認識到商業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旨在確保市場、商業、技術和金融的發展有益于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早已在全球商業界成為主流。具體到文化領域,美國學者Pesonen(2003)認為關注商業可持續發展的高等教育可以培養未來商界領導,使其具備在混亂的經濟亂流中把控局勢的技能。因此,對于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高校負有將高等教育具有的文化傳承功能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并將社會實踐經驗反饋于教育體系,引導高等教育進一步反思與改革,形成經濟和文化的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義務和責任。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在高校國貿實務課程群建設中,它要求不同的研究和教學方法與之相適應。可持續挑戰要求學生學會敏銳的批判思考技能,培養建立在體系基礎上的獨特視角,并且致力于對必要的價值的討論。它要求深入思考新的為大眾所接受的范式和假設,并要經常改變該思考方式以保持新鮮性。如Stubbs 和Schapper(2011)建議社會責任課程的學習要配套相關的內容,并要有合適的學習過程,要有益于批判性分析和評估商業及其與社會的聯系。具體來說,社會責任主題教學的內容應旨在為學生提供根據市場、工作地點、社區和它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分析社會責任的技能。
高校商科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是一個與外向型企業組織密切聯系的課程體系。其課程教學內容包含進出口業務中的國際商務談判、外貿函電、合同履行、進出口報關、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結算等相關知識及實踐操作。該專業旨在培養外向型和應用型人才,與外向型企業的發展密切相關。而國貿實務課程群實際上是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規范與整合,當然它不是簡單的重新歸納整合,而是根據外向型企業對國貿實務人才的需要進行資源優化組合,提升課程建設質量的過程。在高校國貿實務課程群建設中提出可持續發展理念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校負有為外向型企業培養中高端人才的任務,同樣外向型企業有為高校提供平臺,共同培養人才的任務。按高校教育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應達到專業課程群的技能要求,同時要兼修企業社會責任與商業倫理、商業道德類課程,而外向型企業承擔學生提供實踐場所,培養其在商業運營中遵循企業社會責任原則的任務。
“課程群”這個概念在我國是北京理工大學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目前,業界大多數人認可的課程群指的是為完善同一施教對象的認知結構而將本專業或跨專業培養方案中若干在知識、方法、問題等方面有邏輯聯系的課程加以整合而形成的課程體系。
目前開設國貿實務課程群的院校主要以一些職業高校為主,少部分一、二本院校也開設了國貿實務課程群。其中,一些高職院校,如上海海洋大學,認為國際貿易實務的專業性質決定了構建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的必要性,因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因此,要探索既適合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特點,又有較強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對軟件操作的考核和注重對雙語語言的應用,在教學實踐環節應注重加強和校外企業的合作。溫州大學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主要以一個中心課程“國際貿易實務”作為本專業重要的專業必修課,其內容包括國際貿易方式、國際慣例和國際貿易合同。此外,以“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和“國際結算”兩門課程作為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細化,將“國際經貿函電”課程作為對國貿實務課程的深化,而在實踐環節開設了“進出口業務模擬實驗”課程。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商務學院和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注重將“課程群”的理念融入到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實務專業教學中。根據高職院校的教育特點,教師在系列課程教學中要有整體意識,把各門課程看作大課程體系的一個有機環節。寧波大紅鷹學院對民辦本科院校的定位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按企業崗位設置國貿實務課程群,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正德職業技術學院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緊密聯系江蘇省外貿行業發展現狀,立足外貿行業職業崗位的要求,建設了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經濟法、外貿英語、拓展課程(報關、報檢、國際貨運代理)四大課程群,形成了“以國際貿易實務技能培養為主體,以國際經濟法基本技能培養和外貿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為兩翼,向報關、報檢、國際貨運代理三個方向拓展”的課程群結構體系。九江學院合理利用課程群促進學科發展,使學生具備更為科學的知識結構,使其成為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國際經貿人才的良好途徑,并從教師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優化、優秀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改進、模擬仿真教學軟件運用和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進行探討。
開設國貿實務課程群的本科院校主要有: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以“課程群”模式進行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在全國屬首創,根據他們制定的2006級及以后各級的人才培養方案將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教學分為原理教學和實踐(實驗)教學兩個層次,8門子課程共計176學時,其中“國際貿易合同”32學時、“國際貿易貨物運輸與保險”16學時、“國際貿易單證”16學時、“報關與通關”16學時、“國際結算”32學時、“國際貿易實務專題”32學時、“國際貿易交易流程仿真實驗”16學時、“國際貿易公司模擬”16學時。該課程群內容完善,重點突出,有效整合了課程間的重復內容,節省了教學資源。國際貿易實務實踐教學采取實地實習和仿真實驗兩種模式,理論與實踐并重。該課程群建設注重課程體系的持續優化與調整,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教材和師資隊伍建設。
山東財經大學建設的國際經貿學院課程群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同一專業內課程組合的課程群形成“3+2”課程體系,“3”是“國際貿易實務”、“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經貿函電”三門基礎理論課,“2”是“國際商務單證”和“國際貿易綜合實訓”兩門應用課。該大學從整合優化課程資源、優化整合教學內容、開發利用教學資源、夯實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革新教學方法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組建教學團隊、提高師資隊伍素質;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學習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探討。
蘭州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針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建設開設了國際貿易實務系列課程,包括“國際商務單證實務”、“世界市場行情分析與預測”、“報關實務”、“經貿英語函電”及“國際貨運代理”等。為加強實驗實訓教學,還開設了“國際商務實踐模擬”和“外貿綜合模擬實習”兩門課程。該學院圍繞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商定和履行,即以市場行情調研、交易磋商、簽訂合同和履行合同為主線,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涵蓋了9門課程,主講教師達11人。
(一)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課程設置中
課程群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中課程的設置可根據進出口業務流程兼顧企業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將國際貿易課程群中的課程設置根據市場調研、商務談判、簽訂合約、履行合同及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等環節,分為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1(側重國際貿易實務理論),包括“國際貿易合同”、“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國際結算”三門課程;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2(側重國際貿易實務操作),包括“外貿函電”和“國際貿易單據和模擬實訓”兩門課程;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3,包括“商業倫理學”、“國際商法”(側重企業社會責任教學)和“國際貿易綜合模擬實驗”,以培養學生的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國貿操作綜合技能。具體構想如下:

表1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課程設置
(二)通過教學及多種形式啟發學生進行可持續一體化學習
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中應采用講授、案例教學、討論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掌握國際貿易理論知識和技能,結合行業(專業)技能水平測試,將教學內容融入考試大綱以利于學生未來就業。在實踐教學方面,通過開設實訓課程,讓學生學習單據填制和進行業務流程模擬等;使用國際貿易模擬實驗室使教學手段現代化、網絡化,使學生對業務內容和流程有較清晰的認識。另一方面,教師還應在各門課程教學中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商業道德規范滲透到學生的課程學習中,使其認識到外向型企業在國際貿易中只有履行社會責任才能有更好的可持續性發展。此外,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可以與企業合作積極開展橫向研究,使高校學生、企業和社會更好地理解企業社會責任,并通過諸如講座、專題等讓學生參與研究,組織學生參與一些社會公益事業等,并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國貿實務相關課程的熱情。
(三)相關企業與高校對接,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
外貿企業有義務為高校培養具有企業社會責任的國貿實務人才提供支持,以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美國的新罕布什爾大學通過使企業與高校緊密合作,讓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平臺,高校教授為企業提供經營策略和企業社會責任規則指導,為培養企業的管理精英作充分準備。此外,高校也可以通過為企業作咨詢、對企業管理人員進行短期培訓、組織教師和學生去企業進行調研等形式,幫企業提高其社會責任意識。我國高校可借鑒美國校企合作的寶貴經驗,使高校與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企業可以為學生和教師實踐設置相應的崗位,并吸引具有良好專業素質和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學生到企業工作,共同實現高校國貿專業、外貿企業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肖勇.創新“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建設,提高專業教學質量[J].科教導刊,2015(2).
[2]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群的構建與實踐——以溫州大學“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為例[J].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2).
[3]張照玉.高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務類課程群建設與實踐[J].科教文匯,2013(10).
[4]陽艷,唐純翼.可持續發展觀在經濟學原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1(9).
[5]劉穎,張海平,趙建夫.可持續發展理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教學研究,2011(5).
[6]Aber J.,Mallory B.,Kelly T.The Sustainability Learning Community: One University’s Journey to the Future[M].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Lebanon, 2009.
[7]Bridges C.M., Wilhelm W.B.Going Beyond Green: the “Why and How” of Integrating Sustainability into the Marketing Curriculum[J].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2008,30(1):33-46.
[8]Cavico F.J., Mujtaba B.G.The State of Business Schools, Business Education,and Business Ethics[J].Journal of Academic and Business Ethnics, 2009,2(1):1-18.
(責任編輯:喬虹)
劉婷(1981-), 北方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云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2015級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國際貿易。
2014年北方民族大學教學研究一般項目“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群建設研究”(項目編號:JYYB201425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寧夏哲學社科(教育學)一般項目“寧夏與阿拉伯高校合作辦學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5NXJB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基于寧夏布局‘新絲路經濟帶’的中阿文化保稅區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5BMZ09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G642.0
A
2095-3283(2016)10-01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