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千惠(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
我國優秀藝術體操運動員馬千惠足部損傷康復的個案研究
□馬千惠(北京體育大學北京100084)
分析藝術體操運動員足部損傷發生的可能原因,各類治療手段與康復方法對足部損傷的影響,從而為其他藝術體操運動員預防和治療足部損傷提出有效的建議與方法。方法:對我國藝術體操運動員馬千惠足部損傷發生、病程進展、治療手段和康復進程的跟蹤記錄,訪談藝術體操國家隊教練、隊醫、康復師、體能教練等專家,咨詢馬千惠的專項訓練、傷病、康復治療等相關情況。獲得馬千惠足部損傷的完整病例,沖擊波治療對慢性足部損傷有效,足部損傷可能主要是由于下肢力量不平衡導致。藝術體操項目足部損傷的發生多為慢性損傷。藝術體操項目足部損傷的治療應當考慮全方面綜合治療,必要時候考慮沖擊波治療。功能評估對預測藝術體操項目運動員損傷的發生具有一定作用。功能訓練對提高藝術體操運動員身體素質具有良好作用。
藝術體操足部損傷物理治療康復訓練
1.1、選題依據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藝術體操項目運動損傷特點的調查、康復、體能訓練方法仍是目前研究的熱點。雖然個案研究并不能作為明確的研究結果進行推廣,但作為優秀藝術體操運動員這一類稀缺的人群,足部損傷的個案分析很具有代表性和研究的價值。完整的記錄一名優秀藝術體操運動員損傷的發生、病程進展和康復對預防藝術體操運動員足部損傷和康復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本研究將在通過對我國藝術體操運動員馬千惠足部損傷發生、病程進展、治療手段和康復進程的跟蹤記錄,分析藝術體操運動員足部損傷發生的可能原因,各類治療手段與康復方法對足部損傷的影響,從而為其他藝術體操運動員預防和治療足部損傷提出有效的建議與方法。
2.1、馬千惠足部損傷的發生與進展
(1)病例記錄與以往損傷史。
通過翻閱馬千惠損傷病例、訪談國家隊隊醫等方式,獲取馬千惠損傷資料如下:
①2008年6月-2014年3月發生骨骺損傷1次,腰部損傷2次,跟腱損傷2次,跖趾關節損傷1次,足部損傷2次;
②馬千惠所有發生損傷均為過度使用引發的勞損,無急性運動損傷;
③2010年5月至2014年3月的發生的足部損傷表現為右足足背疼痛,輕微腫脹,負重后疼痛加劇,無法完成提踵等技術動作。
(2)損傷的進展。
足部損傷病情進展如下:2010年5月首次出現左足第一趾骨關節處輕微疼痛,提踵、左足用力支撐動作出現障礙,休息后癥狀減輕,未采取任何措施,訓練照常。2011年年初,損傷處開始出現腫脹,訓練后出現淤青,技術動作限制進一步加劇,疼痛加劇,休息癥狀無緩解,采取按摩、針刺、局部封閉等治療方式,訓練照常,未減強度。2012年癥狀無緩解,訓練中跳躍動作有所減少,左腿基本不承擔主力腿作用,主要靠右腿支撐,12年進行兩次局部封閉治療,治療后癥狀緩解,但效果僅持續兩周,針刺、按摩治療繼續,同時加入超聲、微波等治療方法。2013年年初,使用沖擊波治療兩次,治療后即刻疼痛加劇,但休息一周后癥狀緩解,目前,疼痛減輕,基本技術動作恢復。
通過上述損傷歷史可以發現,馬千惠發生所有運動損傷均為慢性疲勞性損傷,慢性損傷發生的特點是起病緩慢,病程較長,難以恢復,預后不良。慢性運動損傷的治療和恢復是困難的,但預防卻是可以做到的。馬千惠足部損傷評估與治療
(3)損傷的評估與診斷。
損傷出現后對馬千惠進行功能評估和臨床診斷。功能評估的主要指標為VAS疼痛評分(表1),健患側肌肉力量,相關關節活動度,以及功能評估分數。臨床診斷主要是由醫院的臨床醫生根據臨床經驗和影像學資料給出的診斷結果(表2、表3)。

表1 損傷后最嚴重階段疼痛評分量表

表2 肌肉形態與力量評價表

表3 損傷相關關節活動度評價表
通過上述全面的損傷評估,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發現這次損傷不是一個簡單的急性損傷逐漸向慢性損傷過度的過程,而是由于下肢肌肉力量不平衡導致平時技術動作不合理,最終導致左足長期扭曲受力造成的慢性疲勞性損傷。馬千惠左右大腿圍度、力量差異明顯,左腿肌力明顯不足,完成技術動作時力量的不足導致關節受力過大,長此以往導致損傷。
FMS功能評價同樣也顯示馬千惠下肢肌力不足,同時核心區功能比較薄弱,這也是導致損傷的主要原因。
損傷后,疼痛逐步加劇,最嚴重時影響日常生活,疼痛評分達到10分,關節活動由于疼痛而嚴重受限,影響技術動作的完成。這些評價結果提示我們,對于運動員力量平衡的關注以及功能性動作完成質量的評估,可以有效評價運動員發生運動損傷的危險因素。如果定期為運動員進行評估,也許可以預防一些嚴重損傷的發生。
(4)損傷的治療及效果。
通過翻閱治療記錄和訪談國家隊隊醫,馬千惠損傷發生后先后進行了按摩、針刺治療,微波治療,超聲波治療,局部封閉治療,沖擊波治療等多種方法的綜合治療。
按摩治療由國家隊隊醫操作,主要使用按揉,推揉手法為主,治療過程中使用重手法進行治療。按摩治療從2011年年初直到2013年年底,按摩治療過程中疼痛明顯,治療后癥狀緩解不明顯。
針刺治療主要以阿是針刺結合電刺激療法,圍繞局部痛點直刺、斜刺相結合。治療每日1次,每次15-20分鐘,每周5次,治療從2011年持續到2013年底。治療后癥狀緩解不明顯。
微波治療使用運動康復系理療中心PM800微波治療儀進行治療。微波治療隔日1次,每次15分鐘,強度為36W-40W,每周三次,1個月為一個療程,共進行了5個療程,效果不明顯。
超聲波治療使用運動康復系理療中心US2000超聲波治療儀進行,超聲波治療的主要效果是通過超聲波的機械作用、熱作用以及空化作用加速損傷部位的軟組織血液循環,促進損傷愈合,緩解疼痛。超聲波治療每日1次,每次10分鐘,使用連續波、10分鐘、0.8w/cm2為治療強度,治療頻率為3MHz,每周5次,1個月為一個療程,共進行了6個療程治療。治療后疼痛略有緩解,但效果有限。局部封閉治療是由局部麻醉演變而來的一種治療疼痛的方法。封閉療法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將局麻藥和激素類藥物的混合液注射于疼痛的部位,達到消炎、鎮痛的目的。封閉療法是一種簡單、安全、療效可靠的緩解骨質增生患者疼痛或不適的治療方法。從2011年開始,共進行了3次封閉治療。封閉治療后效果疼痛癥狀明顯減輕,但效果僅能維持兩周。
沖擊波治療使用EMS沖擊波治療儀進行,沖擊波治療的主要作用是通過沖擊波的機械作用和空化作用,使損傷部位再次產生細微損傷,激活損傷部位的炎癥反應和自我修復程序,達到組織修復的效果。沖擊波治療每周1次,每次1500-2000次,強度為1.0-1.5kpa,8-10Hz。沖擊波治療共進行了兩次。沖擊波治療后疼痛加劇,甚至夜間疼痛難以忍耐,但治療后3天癥狀開始緩解,預后良好。
通過上述治療方法和效果的記錄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按摩、針刺、微波、超聲波等治療方式雖然對損傷有一些作用,但效果并不明顯。局部封閉治療短期效果良好,但預后不良,封閉治療也可能繼發其他一些損傷,因此不宜長期使用。沖擊波治療雖然出現短期的劇痛,但從目前來看,遠期效果較好,預后也很不錯。但沖擊波治療完成的時間較短,更長期的效果還需要進一步觀察。但仍可建議未來類似損傷可以直接采取沖擊波治療,較早促進損傷恢復。
2.2、馬千惠足部損傷的康復訓練與預后
(1)康復訓練的主要內容和實施情況。
根據對馬千惠損傷后的損傷評價與功能評估,發現她下肢力量較弱,核心區肌群力量比較薄弱,柔韌素質很好,某些身體姿態存在一定問題。根據這些評估結果為她制定了相應的康復訓練的方案。由于備戰大運會、全運會等任務,馬千惠在足部嚴重損傷的情況下依然堅持正常的專項訓練,因此康復訓練的執行只能在其比賽任務較輕的冬訓時間進行,未能連續貫徹,分別在2012-2013冬訓,以及2013-2014冬訓中各開展45天左右的時間。康復訓練每周進行三次,每次2小時左右。康復訓練效果與預后。
結果顯示,無論從力量還是還是協調、靈敏、本體感覺等方面,都得到了進步。但由于當時治療方法不得當,康復訓練的效果被損傷的疼痛所掩蓋未能體現在運動表現中。2013年底,再低對馬千惠進行康復功能評估時,發現由于沒有堅持功能訓練,相應能力退步,這表明康復訓練的效果并不是一勞永逸的,而是在于日常訓練的長期堅持。
2014年春天,由于沖擊波治療的介入,損傷的疼痛得到了明顯緩解,將康復訓練加入冬訓的日常訓練中以后,康復訓練的效果在其平時的技術動作完成和日常訓練中得到體現。最近的一次康復評估顯示馬千惠不僅功能評估分數有所提高,疼痛評分降低,活動度明顯增加,下肢健患側的力量等也在逐漸靠近。但與第一次康復訓練相類似,如果想讓康復訓練效果得到鞏固和發展,必須在日常的訓練中加入預防性的功能鍛煉,只有這樣再能保證運動員在良好身體素質的前提下參與訓練比賽,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
3.1、結論
(1)藝術體操項目足部損傷的發生多為慢性損傷;
(2)藝術體操項目足部損傷的治療應當考慮全方面綜合治療,必要時候考慮沖擊波治療;
(3)功能評估對預測藝術體操項目運動員損傷的發生具有一定作用;
(4)功能訓練對提高藝術體操運動員身體素質具有良好作用。
3.2、建議
(1)注意觀察運動員損傷早期癥狀,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
(2)注意評估運動員一些功能性動作的質量;
(3)藝術體操項目的訓練中應當加入預防性功能鍛煉。
[1]區峻,李麗.國際藝術體操規則變化特征分析[J].中國市場, 2009,(18).
[2]熊萍,王東爽,刁在箴.我國藝術體操基礎訓練的現狀及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
[3]劉瑞峰,齊家玉,刁在箴,白梅,夏燕飛.我國優秀藝術體操運動員創傷的調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03).
[4]羅琳,奚彩.蓮藝術體操運動員易損傷部位的調查及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5,(05).
[5]楊曉玲.中國藝術體操的現狀及問題剖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23(4).
[6]于笑迪.優秀藝術體操運動員過早退役主要原因分析[J].遼寧體育科技,2009,(03).
G804
A
1006-8902-(2016)-11-L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