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義 孫 卓(.空軍航空大學飛行基礎訓練基地航空體育系專項體能教研室吉林長春300;.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公共教學部吉林長春3003)
HIIT與RST兩種訓練方式對運動員身體素質的影響
□韓 義1孫 卓2(1.空軍航空大學飛行基礎訓練基地航空體育系專項體能教研室吉林長春130021;2.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公共教學部吉林長春130013)
本文通過對24名體育學院運動員進行HIIT、RST兩種訓練方式的訓練,測試了耐力、力量、速度、柔韌以及靈敏協調等訓練前后的身體素質水平,研究認為,HIIT方式和RST方式均可以有效的提高網球運動員的運動素質水平,但HIIT方式具有較大的優勢。
HIIT RST耐力靈敏協調
調查顯示,通過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簡稱HIIT,下同)和反復沖刺訓練(Repeated sprint training,簡稱RST,下同)為訓練方式對不同人群的實驗研究已經逐漸展開。但是,這兩種訓練方式干預于體育學院運動員的研究卻相對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這兩種訓練方式,以某某高校體育學院高水平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展開研究,以期通過比較兩種訓練方式對該群體身體素質的影響差異,為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訓練提供參考價值。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HIIT與RST兩種訓練方式對運動員身體素質的影響為研究對象,以某高校體育學院高水平運動員為測試對象展開研究,共選擇24名田徑運動員,平均年齡20.5±4.6,平均體重70.5±5.9,平均身高為175.6±4.1。將其平均分為3組,每組8人(HIIT組:H組、RST組:R組、控制組:C組)。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知網、SCI等數據庫搜集有關HIIT和RST相關資料,對其進行分析與總結,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2)實驗法。
實驗地點:操場,選取60米距離,不同的組別按照不同的訓練方法進行訓練,HIIT組訓練安排為:組×次×時間=10×6×30s,組間間歇2分鐘,強度控制在90%-95%HRmax;RST組訓練安排為:組×次×時間=6×10×5s,組間間歇20秒,一周三次,訓練三個月。
(3)測試法。
根據以往資料,本研究設定的運動素質包括:耐力、力量、柔韌、速度以及靈敏協調。其中用蜘蛛跑、2.4km跑指標(秒表)來測定耐力素質,俯臥撐、縱跳摸高、拋實心球:過頂拋(米尺、實心球等)測定力量素質,坐位體前屈、肱骨內外旋(坐位體前屈YDJ-845、量角器)測定柔韌素質,20m沖刺、側向折返跑(秒表)測定速度素質,六角跳(秒表)測定靈敏協調素質。
2.1、HIIT與RST對耐力的影響
本研究利用蜘蛛跑和2.4km跑測定受試者的無氧耐力與有氧耐力水平。結果發現,HIIT方式是運動員耐力提升的有效訓練方法,當然,RST方式對耐力也具有很好的訓練效果,但是兩種訓練方式對耐力的提升有其各自的側重,HIIT方式主要提升的是有氧耐力,在2.4km跑指標中,成績不僅明顯優于C組(p<0.001),與R組對比也具有顯著性優勢(p<0.05),而在測試無氧耐力的蜘蛛跑測試中,H組的成績優于C組,但是在與R組的比較中,成績明顯劣于RST組,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可能是由于兩種訓練方式的運動與間歇時間不同導致的,HIIT方式的運動時間和間歇時間較長,受試者在HIIT訓練方式下較RST方式休息相對充分,這樣的訓練結構更符合有氧耐力訓練的機制,該訓練方式下更容易提高大運動員的有氧耐力。而RST方式則由于間歇時間短、強度大,從而鍛煉了運動員的糖酵解供能能力,并刺激了抗氧化酶的活性,進而有利于提高其無氧耐力水平。由此看來,針對提升運動員的無氧耐力還是有氧耐力水平,還是需要有選擇性的實施。

表1 HIIT與RST對耐力素質影響結果一覽表
2.2、HIIT與RST對力量的影響
力量是指運動員在動作技術和戰術所要求的特殊時空和特定條件下,機體參與運動的肌群收縮克服阻力的能力。不同的訓練方式對力量的影響不同,Kohn等人的研究發現HIIT方式可以致使肌肉的快肌纖維下降,這似乎對肌肉的爆發力的發展具有限制作用,而Shalfawi等人通過對女子足球運動員進行反復沖刺訓練,發現蹲跳成績顯著提高,這一點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似,RST方式對力量素質的縱跳摸高成績提高5.7%。但是,本研究發現,相對于其他運動素質而言,HIIT和RST兩種訓練方式對力量的訓練效果相對較差,在測試力量的俯臥撐和拋實心球的具體指標上,盡管組內比較中,實驗后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是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這兩個指標的組間比較中,三個組別也均未出現顯著性差異(p>0.05)。這與本研究的訓練方式有一定的關系,H組和R組中,訓練方式基本上都是以腿部的跑動模式為主,而關于手臂相對較少,從而致使俯臥撐和拋實心球這兩個測量手臂力量為主的指標提高幅度不明顯,顯著性變化僅僅存在于腿部力量的縱跳摸高指標上。但是綜合來看,兩種訓練方式對力量素質方面的影響較差,而對同種訓練方式的不同結構模式訓練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表2 HIIT與RST對力量素質影響結果一覽表
2.3、HIIT與RST對柔韌素質的影響
柔韌素質是指人體關節在不同方向上的運動能力以及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伸展能力。發展柔韌素質一是靠關節的構造,二是靠關節軟組織的伸展性,但是前者主要受遺傳因素影響,而后者則可以通過針對性的訓練方法來提高,進而改變人體關節活動的范圍。本研究通過坐位體前屈和肱骨內外旋指標來測定柔韌素質,結果顯示,兩種訓練方式對柔韌素質影響效果不大,僅H組的肱骨內外旋測試前后以及與R組、C組比較中出現了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HIIT與RST對柔韌素質影響結果一覽表
2.4、HIIT與RST對速度素質的影響

表4 HIIT與RST對速度素質影響結果一覽表
速度訓練一直是運動員身體素質訓練的一項重要訓練內容。以往研究以對這兩種訓練方式提高運動員速度素質有所報道,RST方式有利于加速度的提升,而HIIT方式則在一定程度上對加速度具有降低影響。本研究顯示,H組和R組在后測與前測的對比中,僅側向折返跑所用時間顯著性降低(p<0.05),降低幅度分別為6.2%和8.1%,而20m沖刺所用時間盡管有所降低,但是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與C組的比較中,僅RST組具有顯著性,這種差異主要存在于側向折返跑指標中。這可能是由于RST方式的設計更強調了神經肌肉系統的興奮與抑制的強度需求,從而符合了速度提高的要求。綜合來看,RST方式較HLLT方式更有利于大運動員速度素質的提升。
2.5、HIIT與RST對靈敏協調素質的影響
通常,靈敏性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表現,既要求人體在各種復雜條件下做出正確的判斷,又要求準確地做出時空上的應答;協調是肌肉和關節特定的功能性組合,在神經系統控制下協調地產生動作。本研究結果顯示(表5),H組和R組的后測與前測相比,均出現顯著性差異(p<0.05),成績提高幅度分別為7.8%和6.2%。在與C組比較時,也均具有顯著性(p<0.05)。由此看來,HIIT方式和RST均對受試者的靈敏協調具有較好的影響,但是,HIIT方式對RST方式提升幅度更大(7.8%、6.2%)。

表5 HIIT與RST對靈敏協調素質影響結果一覽表
HIIT方式和RST方式均可以有效的提高運動員的運動素質水平,但HIIT方式具有較大的優勢。
[1]Meyer P,Normandin E,Gayda M,et al.High-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protocol optimization[J].J Card Fail, 2012,18(2).
[2]Florent B,Christophe H,Jean P E.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tennis play:a preliminary video analysis and metabolic model approach [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1,25(11).
[3]呂季東,俞繼英,龍躍玉等.專項力量概念的界定[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4,28(4).
[4]Kohn T A,Esse′n-Gustavsson B,Myburgh K H.Specific muscle adaptations in typeⅡfibers after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f well-trained runners[J].Scand J Med Sci Sports,2011,21(6).
[5]Shalfawi SA,Haugen T,Jakobsen TA,et al.The effect of combined resisted agility and repeated sprint training vs.strength training on female elite soccer players[J].J Strength Cond Res,2013,27(11).
[6]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G804
A
1006-8902-(2016)-11-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