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仁
10月21日,中國經濟網披露了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受賄及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一案的一些細節。有朋友在微信圈轉發此文時,一連發出三問——為啥要貪這么多?為啥敢貪這么多?為啥能貪這么多?筆者擷取其一,談一談魏鵬遠“為啥能貪這么多”這個問題。
根據檢察機關指控,魏鵬遠貪腐時間大概集中在2000年至2014年之間。他利用擔任國家計委基礎產業發展司煤炭處副處長、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煤炭處處長、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等職務便利,非法收受請托人人民幣一億零三百四十七萬一千五百元、歐元七百七十五萬一千元、美元兩百三十五萬兩千元,以及港元、黃金、汽車、房產、銀行卡、字畫等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兩億一千余萬元,另有一億三千余萬元的財產不能說明來源。此案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檢察機關一次起獲贓款現金數額最大的案件。一個連“老虎”也算不上的副廳職官員,為啥能貪這么多呢?還真值得追問一番。
首因在于他手握大權。媒體報道,從2000年擔任副處長開始,到2014年案發,全國各省市向魏鵬遠行賄的單位有兩百多家。這其中,既有大型國企,也有小的私企。行賄一千萬元以上的單位有四家,行賄五百萬元以上的單位有五家。這些企業為何如此慷慨?無非是魏鵬遠掌握著承辦煤炭項目的職權。不論煤炭項目的審核,還是煤炭生產總量的調控、礦區總體規劃的布局、煤炭資源的配置,他都有相當的話語權。一些企業為了項目盡早完成審批,就想方設法給魏鵬遠行賄,甚至還出現了專門在魏鵬遠和企業間牽線搭橋的“掮客”。這些利益輸送無一例外是奔著魏鵬遠手中的權力去的。
還在于他趕上了“好時光”。作為國民經濟發展重要的基礎性能源,我國煤炭價格瘋漲,2005年起步,2008年達到高潮,一直持續到2010年。這時的煤礦企業個個“牛”得很,誰能拿到煤炭,誰就掌握了賺錢的法寶。而魏鵬遠掌權的這個時間段,正好和我國煤炭行業發展的“黃金期”重合,客觀上為魏鵬遠權力尋租、接受巨額賄賂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根本原因在于組織失察、監督失靈、制度不落實。按照干部管理規定,像魏鵬遠這樣的角色,是要定期輪崗的。這樣的制度設定,就是為了防止權力尋租。但這么多年來,魏鵬遠一直在煤炭審批管理崗位,不時與企業主“勾肩搭背”,拿著好處“煤飛色舞”。這一點,魏鵬遠自己也很清楚,“我沒有輪過崗,長期的固定工作人員和固定的職責,既不利于紀檢監督,也不利于工作監督,甚至形成了利益共同體”。
魏鵬遠貪了這么多,生活質量并沒有因此提高。相反,自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落馬后,他便惶惶不可終日。此番接受法律制裁,面對“牢底坐穿”的最后歸宿,也算是罪有應得。
【原載2016年10月28日《寧波日報·時評》】
插圖 / 剿“鼠”記 / 張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