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圭武/文
中國新的鄉村建設如何推進?
■宋圭武/文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中國農村發展以人民公社為中心展開;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中國農村發展以家庭承包制為中心展開。如今,面對諸多新產生的問題,中國農村下一步如何推進改革,有諸多不同觀點和思路。本文認為,目前我們需要推進一場新鄉村建設運動。新鄉村建設運動需要知識力量和政治力量的雙重介入,需要將鄉村原子型社會改造為合作型社會,從而為中國實現五大發展理念奠定穩固的基礎。
我國鄉村建設興起于二十世紀前半葉,當時農業生產手段落后,生產水平低下,農民生活不能溫飽,缺乏最基本的教育和醫療條件,身體病弱,文化落后。尤為嚴重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農村,遭遇了一連串的天災人禍。國家政治秩序動蕩,軍閥戰亂頻繁,匪患遍地,廣大農村成為內戰的戰場和土匪侵擾的對象;水旱災害頻發,受災面積廣闊,受災人口眾多;雪上加霜的是,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的世界經濟危機深度波及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處于弱者地位的中國,由于我國的進出口結構以出口農產品和工業原料、進口工業成品為特點,這對我國脆弱的小農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上述天災人禍讓我國農村經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陷入嚴重凋敝狀態。具體表現是:大量農業人口因戰亂和災荒而損失或者流離失所,土地拋荒現象嚴重;農產品滯銷、價格慘跌,并致土地價格下跌;農村金融枯竭;農民購買力下降,負債比例大幅度上升;等等。與經濟凋敝相伴而生的,是文盲充斥、科學落后、衛生不良、陋習盛行、公德不修等不良現象進一步加劇。正是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救濟農村、改造農村逐漸匯集成一股強大的時代潮流。
客觀看,鄉村建設對中國農村社會發展產生了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若沒有戰爭的干擾,鄉村建設會產生更大更深遠的影響。據統計,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全國從事鄉村建設工作的團體和機構有600多個,先后設立的各種實驗區有1000多處。這些團體和機構,性質不一,情況復雜,誠如梁漱溟所言,南北各地鄉村建設者,各有各的來歷,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社會團體,有的是政府機關,有的是教育機關;其主張有的如此,有的如彼。但關心鄉村,立志救濟鄉村,則是這些團體和機構的共同點。
目前,中國鄉村發展,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拐點。空殼化不斷加重,留守老人和兒童問題也日趨嚴重,土地撂荒越來越多,環境污染也在加劇,道德水平不斷下降,國外農產品進口量不斷增加對國內農產品形成嚴重擠壓,世界經濟又面臨不景氣,等等,導致我國農村發展日益困難。而農村發展困難,必將導致國內市場需求不足,并進一步導致工業等產業發展潛力不足。面對新的情況,中國需要開展新的鄉村建設。
新鄉村建設,需要政府發揮主導推動作用,因為改革開放后形成的新知識分子群體總體缺乏改造社會的主動性。新知識分子群體,總體是在一個只注重追求知識的教育體制下成長的,人格趨利性更明顯,理想性更迷茫。而以梁漱溟和晏陽初為代表的鄉村建設者,或者是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文化或者是在西方基督教拯救文化熏陶下成長的,其人格治國的情懷更濃,救世的大夢更重。比如晏陽初,既受到過西方博愛思想的熏陶,又受到過儒家仁愛思想的熏陶,是滿懷愛和拯救的意識去搞鄉村建設的,并終身為之奮斗。為了推進鄉村建設,晏陽初身先士卒,1929年,舉家遷往定縣,住進茅草屋。在他的感召下,曾先后有40多位國內外著名學者先后來到定縣參與鄉村建設,參加平教會的人數曾一度多達500多人,這些知識分子放棄了城市舒適的生活和優厚的工作待遇,心甘情愿來到條件艱苦的定縣農村,和農民生活在一起,獻身平民教育事業。梁漱溟更是以復興儒家為己任,被稱為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當時走向民間的許多人都是國外歸國的天之驕子,他們不僅國學功底深厚,而且西學亦有建樹。鄉村建設,若沒有這些知識分子的大愛情懷和獻身精神以及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不可能有那樣的成就的。
政府如何發揮主導作用,需要采取兩項重要措施:一是要積極推動知識分子下鄉,二是國家政權也需要向下延伸。推動知識分子下鄉,主要任務是要認清存在的問題,并從理論和實踐上提出建議和對策。國家政權向下延伸,主要目的是為將改造鄉村的任務落到實處提供組織上的保障。前一個主要是為了發現真問題,后一個主要是為了讓問題得到真解決,二者一左一右,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新鄉村建設。
如何推動知識分子下鄉?可探索開展“教授聯村、博士聯戶”行動。具體方案設計如下:第一,在全國選一千個典型村莊,選一千個素質較好的教授,選三千個素質較好的博士。第二,以一個教授帶三個博士為一個聯系小組,一個小組聯系一個貧困村。組長為教授,三名博士在所在村每一個人聯系一個貧困戶。第三,主要任務是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為政府提供決策咨詢。同時,也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幫助指導貧困村發展經濟、為貧困村提供教育幫扶和技術幫扶、幫助貧困村規范各種合作組織建設、幫助貧困村規范政權建設等活動。第四,每一個聯系小組在所聯系村蹲點調研時間不應少于20天。第五,在調研的基礎上,各小組形成調研報告。第六,成立總報告組,對各小組調研報告進行整理匯總,形成總報告,供有關部門參考。第七,在下一年度,再換一批貧困村或換一批人進行聯系。這樣通過年年不斷聯系,年年不斷調研,既增加了學者對社會的認知,也有利于學者提出更有效的建議。
如何推進國家政權向下延伸,具體方案設想如下:第一,將村干部納入國家正式編制進行管理,同時將村委會改為鄉鎮派出機構,其職能應是綜合的,應具有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環境建設等多方面的職能。
在鄉村建設中,晏陽初先生認為,中國的農民存在著“愚、窮、弱、私”四大病癥,并相應提出以“四大教育”來克服之,即以文藝教育培育農民的知識力以解決“愚”的問題,以生計教育培育生產力以解決“貧”的問題,以衛生教育培育強健力以解決農民“弱”的問題,以公民教育培育團結力以解決“私”的問題。并且晏先生認為,這四大教育是連環進行的,是互相促進的,而實施四大教育的手段和途徑是三大教育方式,即學校式教育、社會式教育、家庭式教育。而教育的核心是改造人,人是立國的根本,通過改造人,最終目的是實現中華“民族再造”。
與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農村相比,中國農村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有些存在的問題與民國時的農村存在的問題也有相似之處。從目前現狀看,筆者認為,中國農村最突出的問題是經濟層面的“小”和精神層面的“私”。由于“小”,沒有規模經濟和分工優勢,農業經濟嚴重缺乏競爭力,必然導致農村日漸凋敝。由于“私”,發展陷入囚徒困境,形不成合力發展,導致發展缺乏一個好的公共環境。如何解決好這兩大問題,筆者認為,積極推進農村合作,是解決“小”和“私”兩大問題的一個關鍵環節。所以,新鄉村建設從長遠看,都需要把推進農村合作作為主要任務,要致力于將鄉村原子型社會改造為合作型社會。

農村合作的好處是多方面的。一是有利于降低生產風險。因為合作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分散機制。二是有利于提高勞動效率。合作可以充分發揮分工優勢和規模優勢。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就論證了分工的收益是巨大的,分工可以極大地促進生產力。十個人分工協作生產一個東西,其效益要高于一個人單獨生產的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當然,農業上的分工優勢可能沒有工業上的分工優勢更為明顯,亞當·斯密也說,農業勞動生產力的增進,總也趕不上制造業的勞動生產力的增進的主要原因,也許就是農業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但這并不能完全說農業沒有分工優勢,只是說農業分工所體現的效益可能沒有工業分工所體現的效益那么明顯而已。三是有利于新技術的擴散。合作可以有效降低引進新技術的風險。四是有利于推進分配合理化,實現共同富裕。合作有利于培育合作精神和公共精神。加拿大合作社聯盟創始人之一喬治·基恩在1915年寫到:“合作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道德運動,它促使了自尊和互敬,發展了獨立性,也使人們學會互相依靠。它堅信,最高形式的幸福是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犧牲個人的利益。”從國家發展看,建設合作精神和公共精神意義是深遠的。合作精神和公共精神本質蘊含誠信精神,誠信精神本質蘊含秩序精神,秩序精神本質蘊含法治精神,而法治精神則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靈魂。
另外,從歷史和現實看,分散的小農經濟模式,本質都是一種落后的模式,都是需要進一步改造提升的模式,合作是必然選擇。從中國歷史看,在封閉的情況下,雖然小農經濟模式有精耕細作的優勢,有一定的存活能力,但終究因提供的農業剩余有限,最終承擔不了人口膨脹的壓力,形成人地矛盾不可協調的格局,為皇權反復更替和社會動蕩提供了經濟原因,也使中國農民陷入持久的貧困。毛澤東在《組織起來》一文中明確指出:在農民群眾方面,幾千年來都是個體經濟,一家一戶就是一個生產單位,這種分散的個體生產,就是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而使農民自己陷于永遠的窮苦。在當代大工業和市場經濟面前,分散的小塊土地所有制經營也是沒有優勢可言的。馬克思指出:“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就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的應用。高利貸和稅收制度必然會到處促使這種所有制沒落。資本在土地價格上的支出,勢必奪去用于耕種的資本。生產資料無止境地分散,生產者本身無止境地分離。人力發生巨大的浪費。生產條件日趨惡化和生產資料日益昂貴是小塊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規律。對這種生產方式來說,好年成也是一種不幸”。
綜觀國外發達國家發展農村的經驗,都高度重視農村合作組織的建設,許多國家都鼓勵農民組織起來,提高自我服務水平,以期能夠節約交易費用,降低成本和市場競爭的風險,增加獲利的機會。美國農業合作社在其整個農業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業合作社不僅直接成為土地和市場聯系的紐帶,而且成為一種能夠避免市場風險、保護農民利益的有效合作經濟組織,同時也大大促進了美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日本農業的重要特點之一是采用了全盤合作化的土地節約模式,由農業協同組織聯合分散農戶形成勞動集約經營,其農協的作用聞名世界。農協在日本政府財力物力支持下,通過其遍及全國的機構和廣泛的業務活動,與農戶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經濟聯系,起到在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上使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的作用,在有效阻止商業資本對農民的盤剝、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法國農戶基本上都是合作社的社員,農業合作社占據了農產品市場絕大多數的份額,生產資料和飼料基本上由供銷合作社銷售,90%以上的農業貸款業務,由信貸合作社提供。
另外,中國農村發展如何選擇具體合作形式,應根據中國農村發展現狀進行設計。1961年,原西德學者奧托·西勒提出過一種“中間類型的合作農業”的思想,即在不改變人與土地的私有關系的前提下,一些與規模經濟無關的農活仍由個人承擔,其它任務則由集體承擔。目前中國農村的統分經營結合模式,與這種中間合作思想很接近。由于有一定原有制度基礎,中國農村合作建設,不妨積極探討推進和發展這種中間類型的合作組織。
具體如何推進這種中間類型的合作化,筆者建議由國家直接投資一部分,由地方政府及農民家庭籌資一部分,以各種資產入股形式建設一批合作農場。合作農場建成后,在運營性質上應大體屬于半自治性質。具體而言:在合作農場的微觀生產上,實現合作生產與家庭分散生產有機結合;在合作農場宏觀調控上,實現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有機結合;在合作農場經營管理上,以現代先進管理理念為指導,同時實現政府指導管理與農場自主管理有機結合。
另外,為防止農產品供給和需求波動過大對農場收入產生較大影響,同時為了保證農場持續穩定發展和更好保障食品安全,可考慮合作農場實行產品生產部分固定(部分或一半產品可自主生產)、產品銷售部分固定(部分或一半產品可自主銷售)制度。比如某農場產品通過固定銷售渠道固定供貨到某城市一些大學和單位等。
同時,在推進農村合作的進程中,也要充分認識到其艱巨性,不能操之過急。中國農村推進合作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選擇合作還是選擇不合作,也是一個二難選擇。選擇合作,由于歷史人文傳承等因素,人們普遍缺乏合作精神,未必能保證合作高效率;不選擇合作,又形不成發展合力,發展缺乏后勁,最終是日趨衰落。但從長遠看,終究還是選擇合作好。兩害相權取其輕。選擇合作,雖然困難,但終究要比不合作效率高一些。若不選擇合作,雖然舒服,滿足了農民的自私性,但終究是慢性衰落,甚至有可能是快速衰落。
(作者單位: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