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助力農村發展
如果說農村是夢想的沃土,那么金融正是其源頭活水。
一直以來,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最為薄弱的環節。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市場廣闊,是金融覆蓋的“半荒地”。這里對資金的需求旺盛,卻面臨供給不足;對發展的渴望強烈,卻出現了經濟“空心化”。金融作為實體經濟的血管,對農村地區的供血明顯不足。社科院發布的《中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指出,自2014年,我國“三農”金融缺口超過3萬億元,“三農”領域金融供給嚴重短缺。
如何打破農村金融困境?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在中國的崛起,人們把目光投向了這一新興金融業態。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對信息的整合,打破了傳統金融模式時間、空間、成本約束,對創新金融模式和服務、完善金融市場、推動金融結構性改革具有積極意義。在國家政策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及“互聯網金融”,強調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規范發展。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不僅僅是在農村金融前面加上“互聯網”的要素,更是對原有農村金融模式的一次重構。
面對超過3萬億元的金融缺口,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的下一片藍海將出現在農村。這片農村金融“新藍海”,正不斷吸引著各類企業和資本進入。阿里、京東、互聯網金融平臺等各路資本、機構相繼奔赴農村開發新市場;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傳統金融服務機構,也響應國家政策號召,紛紛加大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投入,全力推進農村普惠金融。互聯網企業、農村金融機構跨界競爭,將提升農村互聯網金融覆蓋程度。
不過,任何新事物的發展都有局限性。大力推進農村發展互聯網金融,雖然給農村發展帶來了新契機,但是,現階段還存在一定困境。主要體現在較多農村居民對金融還缺乏必要的了解,對互聯網金融服務更是存在信任和適應問題;同時,在一些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滯后,智能手機普及率還有待提高。
因此,在農村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一個逐漸實現的過程,有四個基本的邏輯發展過程。一是推動農村移動互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并在此基礎上優先發展農村移動互聯網金融,完善征信體系、支付體系,發揮“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大力發展網上支付、手機支付等服務;二是加強農村地區的金融風險意識教育,使農戶樹立正確的金融觀念;三是推進農村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的發展,為移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構建運作承載的生態圈;四是在培育農業產業鏈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各環節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有利于積累信息,形成大數據體系。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