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家亮 劉 晶 范國強/文
浙江信息經濟及其衍生產業發展研究
■奚家亮劉晶范國強/文

互聯網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擴散和滲透,使得國民經濟生產效率加倍提升,各行各業的信息化使信息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而不斷出現,并逐漸成為推動經濟結構性轉型的引擎,以及實現經濟良好發展前途的動力。
在信息化、現代化協同推進的進程中,信息經濟預示著科技創新動力和經濟發展方向,信息產業作為新起的新興產業將催動經濟創新熱潮,不斷引領信息經濟發展趨勢,加快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逐漸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和新舉措。信息資源也逐漸變成新興的戰略性資源,未來幾年,信息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新支柱產業,信息經濟將重塑社會經濟的新體系和新思維。
從浙江來看,近年來,信息經濟是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引擎和重要動力,是支撐浙江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因而,需要有睿智的戰略眼光擁抱大數據,以全球化的視野把全省信息經濟發展上升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率先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信息產業概念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被逐漸提出的,是二戰以后興起的新興產業。自概念提出以后,國內外許多學者漸漸開始從各自的角度進行研究,逐漸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和框架,其中包括信息產業構成要素和信息產業內涵特征等等,為今后信息產業及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國外相關研究現狀
1.對信息經濟、信息產業含義及范圍的研究
美國學者馬克盧普率先提出了“信息經濟”的內涵,他在出版的《美國知識生產和分配》中提出,信息經濟主要包括數字化、信息化基礎設施、信息活動、通訊媒介、信息教育和科研開發等五個要素,此外,馬克盧普建立了一整套信息產業核算體系,首次奠定了信息經濟的研究基礎。1977年后,波拉特指出,信息或數字活動可以分為直接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服務的第一信息部門和把信息資本只供內部消耗不進入市場的信息服務部門。1963年,《論情報產業》一書出版,該書由日本學者梅田忠夫所著,他指出,情報產業與信息產業相近。此后,在日本國內各領域的學者開始忠于對“情報產業”的研究。1983年,《信息產業前景》一書出版,該書提出了信息產業的涉及范圍,主要包括兩大產業群:一是信息硬件設備、軟件業、信息新聞媒介在內的數字化現代技術產業;二是包括出版、咨詢、教育、數據庫產業在內的信息商品化產業。此后,相關國際組織學者和專家也對信息產業作了進一步研究,并給出了各自的信息產業內涵和范圍。
2.對信息產業和信息化評價的研究
馬克盧普教授不僅是最早提出“信息經濟、知識產業”的學者,他還研究了一整套關于信息產業產值測算評估體系。他在1958年測算了美國全年知識產業或信息產業總產值,結果發現知識產業總產值占到全國國民生產總值(GNP)的29%,此外,在信息產業中的人力資本占到全部勞動力資本份額的31%。繼馬克盧普之后,波拉特再次提出了信息產業內涵,同時再次測算了美國1967年全年知識產業總產值,發現知識產業產值占到國民生產總值(GNP)的46%,比1958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其勞動力占比約53%,比1958年提高21個百分點。經過馬克盧普和波拉特的兩次測算,人們不斷認可信息經濟帶來的產值大幅增加,波拉特提出了測算體系對后人研究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世界許多國家都采用過波拉特的測算體系來進行信息產業產值的測算。
(二)國內相關研究現狀
1.對信息經濟內涵的研究
2015年9月發布的《2015年中國信息經濟研究報告》中提到,信息經濟包括三個特征:第一,信息經濟包含了技術經濟范式的突破,拓展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緊密聯系;第二,信息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第三,信息經濟是信息化發展的新的實現路徑和方式。因此,信息經濟是把數字化和數據化的信息資源作為其核心構成要素,以互聯網為依托平臺,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內生增長動力,并通過融合其他領域形成融合性新興產業,以傳統產業數字化的應用來提高產出效率為主要內容的新型經濟形態。信息經濟中的“信息”二字是指能夠數字化了的、被獲取、傳輸和處理的信息。基于信息帶來產出的增加和效率的提升主要是生產和使用環節的信息化應用,信息經濟包括信息產品、信息服務和信息技術創新等。
2014年5月,浙江省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信息經濟的指導意見》指出,發展信息經濟在于大力推進信息產業發展、不斷擴大信息化和數字化行業應用、鼓勵信息消費、加大傳統業和工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這正成為全球搶占發展制高點的戰略性舉措。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烏家培認為,信息產業的實際活動相關理論需要反映實際、服務實際,并在實踐中修正和發展信息產業理論。
2.對信息產業范圍的研究
當前,基于我國信息經濟發展時間短的特點,對信息產業的內涵和劃分范圍標準和口徑上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在美國學者波拉特等人提出的廣義信息產業概念基礎上,認為信息產業不僅包括信息技術和信息服務,還包括教育、廣告、新聞、金融等,是一切與信息有關的生產、流通的產業。
第二,狹義觀點認為,信息產業主要是從事信息技術研發與應用、信息設備制造、以及提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信息服務型生產活動。其結構有兩部分,一是信息設備制造業,二是信息服務業。狹義類的觀點基本是借鑒日本的劃分經驗。
第三,除此之外,還有學者認為信息產業就是信息服務業,主要是以信息和數據等要素作為生產和傳遞的服務類產業構成,即數據信息處理業、知識軟件業等。
3.對信息產業發展模式的研究
當前國際上,信息產業發展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然增長模式,二是以日本為代表的政府干預模式。曲維枝在這兩種模式上,進一步提出了“印度模式”“以色列模式”和“亞洲新興模式”等。根據安筱鵬的觀點,信息產業發展可分為四種模式:第一是像浙江以民營資本為主導型模式,第二是像福建和天津以外商投資為主的發展模式,第三是像上海和廣東以民營資本和外商投資雙主導的發展模式,第四是均衡發展型。
(一)上海
上海是發展信息產業比較早的地區,早在上個世紀末就開始了對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的探索和發展。經過多年持續的努力,上海信息產業蓬勃發展,早在2004年就已經成為上海經濟結構中最具獲利能力的行業。而上海也在其第十個五年計劃中將信息產業列為六大支柱產業之一。由此,上海信息產業發展進入一個成熟穩步的上升期,信息產業增加值也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2015年全年信息產業增加值達到2747.64億元,光纖到戶覆蓋總量910萬戶,實際用戶達到454.9萬戶。而第四代移動網絡逐漸取代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基本上實現了全市范圍內的全覆蓋。電子商務交易額2015年達到16452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也正式開通運行。上海市最近幾年信息產業發展狀況良好。由表1可見,上海市信息產業產值增加值呈現穩步增長態勢,而且增長率都高居10%,對上海市GDP的貢獻率越來越高。
(二)浙江
浙江信息產業的發展也是走在全國前列的,尤其是浙江發達的民營經濟以及活躍的民間資本,更是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注入了鮮活的動力。浙江省內共有各類國家級信息產業園12個,信息產業的集聚效應表現明顯。尤其是移動通信、軟件和系統集成類企業成為推動浙江信息產業發展的中間力量。浙江在發展信息產業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在金融、醫療衛生、工業控制等領域的行業優勢。以阿里巴巴為首的電子商務企業異軍突起,一躍成為浙江省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的支柱之一。信息產業對浙江省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也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從表2可見,浙江信息產業呈現穩步增長態勢,信息產業增速非常快,信息產業產值近幾年一度超過全省GDP總額的20%,2015年甚至超過了1/4。
(一)處于全球信息產業價值鏈的低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浙江企業主要滿足外貿型委托制造,并逐漸形成了以“國際代工”為特點的經濟增長模式,產品研發能力低,增值空間有限,制約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培育和提高,阻礙了信息產業提升競爭力的進程。

表1 上海市信息產業增加值與GDP比較

表2 浙江省信息產業增加值與GDP比較
雖然浙江省的信息產品在世界上有著巨大的市場,但企業的結構中外資企業占主導地位。浙江信息企業目前分為三類:一類是跨國公司投資的制造工廠,這類企業缺乏技術研發和創新動力,主要是因為其主要以低成本優勢進行加工組裝,核心技術部門均在境外;第二類是跨國工廠輻射范圍的配套型中小企業,主要特點是數量眾多,規模偏小,利潤偏低,處于生產系統末端,研發能力弱;第三類是具有自主品牌的企業,但是在關鍵領域缺乏創新,掌握自主技術少,企業高端化能力弱。
(二)本土企業規模偏小,盈利能力較弱
通過分析企業相關數據,可以對浙江省信息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做出判斷。目前,浙江省有部分信息技術企業的實力逐漸提升,但與國際跨國公司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贏利能力是反映企業國際競爭力強弱的主要指標。在2015年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中,本土企業盈利水平偏弱,本地的31家企業合計利潤約合13.39億美元,不如戴爾一家公司的利潤(24.78億美元)。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特點,需要不斷投入研發才能提高其技術創新能力。2015年電子信息產業百強中企業R&D支出占營業收入的平均占比3.9%,而浙江企業的R&D占比3.08%,對比而言,美國高通公司則有高達20%的R&D占比。
(三)產業政策法規建設滯后,制約信息產業發展
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需要良好的政策和監管環境。然而,浙江相關政策法規的建設已經明顯滯后與信息產業發展的要求。當前,雖然有數以百計的信息產業法規規章,但尚未形成信息行業的全面規范體系。許多政策和法規相互矛盾,一些法規和規章已經落后。一些涉及信息服務、信息安全、信息共享、知識產權和隱私安全等相關政策法規還未推出,這阻礙著信息產業在浙江的進一步發展。
(一)增強核心技術自主研發
技術是信息經濟時代的核心競爭力,互聯網的產生與發展都有賴于技術的進步,但是目前,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掌握著大部分國際互聯網的核心技術。比如國際互聯網的根服務器多掌握在發達國家。又如由于國內大部分核心技術都來自進口,智慧城市的建設存在信息安全的隱患。除此之外,由于企業難以克服創新所產生的高投入、低見效、高風險的問題,雖然浙江省消費、物流產業與互聯網結合發展較快,但關鍵核心技術的開發進展緩慢。為此,加強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迫在眉睫。
(二)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要致富,先修路”,基礎設施建設先行于其他建設是共識,發展信息經濟,同樣要“修路”。當前信息經濟的基礎設施可以概括為以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云”,以互聯網、物聯網為支撐的“網”,以用戶能夠直接接觸的電腦、智能手機等為代表的“端”三部分。像工業和農業基礎設施一樣,新一代的信息經濟基礎設施是承載信息經濟發展的重要道路,在信息經濟之路修好之后,浙江省信息產業的發展才能穩步走上快車道。為此,要加快加大投入,統籌考慮,加強信息基礎設施投資建設。
(三)發展“互聯網+”新業態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以萬物互聯、開放共享為特點的互聯網思維對傳統產業產生了深刻影響。信息經濟發展對于舊有社會生產體系產生一定的沖擊。眾創、眾包、眾需等新理念、新業態再加上以平臺經濟為代表的商業新生態,逐漸成為信息經濟時代發展的主流。隨之而來的“互聯網+”,對于傳統產業的升級有重要意義。對此,浙江要著力發展“互聯網+”新業態,在信息經濟發展時代占得先機。
(四)推進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建設
信息經濟的發展,具有主導帶動作用的是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建設,通過“雙智能”的建設,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信息經濟的發展。從智能制造的角度來說,加強企業產品的性能升級;逐步推進企業物聯網的建設;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制造業,努力開發裝備制造業核心技術,掌握促進國民技術經濟發展的智能成套裝備制造技術;積極促進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云互聯的制造模式;加速發展服務拓展型制造業,將智能制造的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從智慧城市角度來說,協調發展智慧城市地理公共設施;進一步推進城市服務一體化建設,加快社保“一卡通”的全面覆蓋,調整端口,促進一卡多用、一卡通用的建設;通過信息技術,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文化衛生服務,并運用互聯互通的手段加強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運作,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五)構筑信息經濟生態系統
找準浙江省信息經濟發展現狀特點,推動“叢林式”信息經濟建設的發展,努力構筑信息經濟的發展生態。通過打造高效的政務服務、管理模式、改革模式以激發社會的創新創業的活力。積極營造信息經濟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利用信息技術打通各產業關鍵環節,促進各產業的多領域、多模式的互動發展。通過推進“互聯網小鎮”“云計算小鎮”等特色小鎮的建設,積極構筑信息經濟發展的創新創業平臺。通過創建新型信息產業孵化基地,以點帶面,輻射發展,扶持新興企業的發展,促進整體業態進步,構建具有浙江特點的信息經濟生態叢林。
大數據的蓬勃發展和各行業擁抱互聯網熱潮的涌現,表明21世紀已進入信息化、電子化和數字化時代,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如何面對信息產業發展方式變革及傳統產業數字化、如何去適應這種處處涌現數字化的生存結構,并不斷地融入信息時代的國際競爭等一系列問題,是涉及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每個企業的生存以及整個國家的長遠生產和發展的重大急迫性問題。
信息產業主要是以現代先進信息技術為依托,融管理數字化、金融網絡化和數據化、商貿信息化為一體,旨在實現物流、商流、現金流和信息流統一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突破傳統產業發展的時空觀念,縮短了生產、消費、流通等之間的距離,較大幅度改善了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的處理和傳輸效率,開辟了全省范圍更加公正公平的信息產業競爭大市場,為企業、消費者等市場參與主體提供滿足各自的個性化需求機會。
總之,伴隨全球化信息技術的騰飛,信息產業將逐漸成為未來經濟主導產業,成為各國各地區搶占市場先機、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領域。雖然浙江信息經濟及信息產業發展位居全國領先地位,但從全國看,信息產業發展仍處在起步階段,諸多管理創新、技術運用以及體制機制等問題不斷凸顯,任重而道遠。我們需要具備前瞻性和戰略性的視野,主動適應經濟一體化趨勢,在適應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搶占技術高地,大力發展區域化信息產業,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核心競爭力。
(作者單位:中共浙江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