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麗 王 京/文
“練好內功”:企業逆勢而上的秘密武器
■何麗王京/文

在世界經濟形勢日趨復雜多變情況下,未來中國企業的根本出路是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內部創新管理,加強自主創新和升級轉型。因為再嚴峻的形勢,也有企業逆勢而上;再優越的環境,也有企業破產。所以,對中國企業來說,現在“應該練好內功,增強自身創新能力”。
眾所周知,2008年以來受全球經濟環境影響,行業發展可謂困難重重,傳統銷售渠道遇到發展瓶頸。目前,渠道建設成本高昂、賬期長、應收款多,還有呆賬壞賬,傳統企業依托渠道銷售已經愈加困難,盈利空間越來越小。
當下,中國正處于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多個領域、多個行業都嚴重產能過剩,鋼鐵、水泥、造船、玻璃、風能發電等產業都要調整,調整是要引起陣痛的,但不調整未來會出現更大麻煩。盡管企業對發展經濟、擴大就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可近幾年來,隨著產能過剩、勞動成本上升以及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導致了企業生存愈發艱難。低端制造以及粗放經營模式完全阻礙了這些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從發展模式來看,一些民營企業出現生產靠“資源”,產品靠“模仿”,銷售靠“公關”,資本積累靠“投機”,拓展空間靠“背景”,企業管理靠“家族”。從經營手段來看,有的走私販私,偷稅漏稅;有的坑蒙拐騙、制造和販賣假冒偽劣商品;有的搞權錢交易、官商勾結。從企業文化來看,有的民營企業家小富即安,不思進取;有的揮霍金錢,炫耀財富;有的精神空虛,生活奢靡;有的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事實上,這些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設者和社會道德的引領者,他們還有著很長的路要走。
企業內功是企業的生存之本。一個企業的內功就是要建立科學的生產管理體系,達到既要降低成本,又要生產出優質產品的目的。如果企業把主要的資金和精力用于開拓市場、擴大企業影響等方面,企業內部管理必然會受到一定影響,試想一個忽視內部管理的企業能真正做大做強嗎?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企業要想成為一個知名企業,不吆喝不行,忽視了企業內部管理更不行。這是因為產品的價格和質量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建立一個品牌并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就是靠低價格和高質量托起來的,只有把內功練扎實了,在進行品牌宣傳、市場拓展、企業形象提升時才沒有后顧之憂。反過來,如果在內功不到位情況下,盲目采取擴張戰略,企業很有可能會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其結果可想而知。
讀過金庸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衡量一個武林高手的功夫高低,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就是其內功的深厚程度,大凡頂尖高手,無一不是內力精湛、深厚。其實,企業運營也是如此,大同小異,即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就是要從修煉企業的“內功”開始。前些年,曾風靡世界和我國工商企業界的一本西方管理大師彼得的《第五項修煉》,書中從管理層面的五個角度說明了優秀企業管理者應該具備的職業素質。而企業只有練好自己的“運營內功”,才會在市場上所向披靡,攻城略地,戰無不勝。
企業要知道“我是誰?處于哪個競爭層面?”應明確企業的現實處境與存在不足,明確與強勢企業、國際級企業之間的差距,要知道企業的定位,深入了解市場實際狀況,這是企業進行良性循環運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立足之根。
內功原指從調心、調息、行氣為主的養生術,相對于調身為主的外功而言。近代泛指調節和運用人體內氣的各種功法。所謂內氣,乃體內的真氣,為維持人體鍵康與生命的正氣,是氣功家修煉的主要對象。企業內功是“內功”一詞涵義的引申。它是相對于企業外部環境而言,集中反映企業在生產經營中自身的生存能力、應變能力和發展能力等的綜合素質。在同等的外部環境下,企業的“內功”不同,其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也不相同。
金代王若虛在《文辨》中說過:“或問文章有體乎?曰無。又問無體似?曰有。然則果如何?曰:定體則無,大體則有。”此言講得極是辯證,很是科學。“定體則無”,即固定的框框、模式是沒有的;“大體則有”,即基本的格式、途徑還是可尋的。既然企業內功是相對于企業外部環境而言的一種提高企業綜合素質的手法,那么圍繞一個“自”字、緊盯一個“內”字來作文章。“自”字和“內”字,規定了范圍,點明了性質,即向自身開刀,生路才會在自己的腳下踏出,正所謂“方法總比困難多”。那么如何著手?具體來說如下:
1.正視現實敢亮丑。只有正確對待歷史和現狀,正視所存在的問題,敢于亮丑,才是唯物主義者的態度,也才會有新生的希望。眼睛向內尋病源,是企業內功修煉的第一步。這一步的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到以后幾步,乃至企業的命運。所以,切不可掉以輕心、敷衍了事。具體來說如下:
首先,自主創新投入不足,素質潛力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數設備器材生產企業在市場中過分依賴成本優勢和低價競爭策略,技術和管理創新上投入不足,致使國產設備與國際知名品牌產品相比,在科技含量、質量穩定性等方面有明顯差距。同時,企業缺乏高素質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職業技能培訓以及資質認證體系有待完善;企業在內部管理、資本運營、戰略布局等方面與國際知名企業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其次,對產品質量缺乏完美精神。一些地方有相當一部分的企業在品牌宣傳、市場營銷、兼并擴張方面忙得不亦樂乎,而對企業內部的生產管理和產品質量、生產安全等方面卻有所忽視,這種重外輕內的做法若不及時糾正過來,不僅實現不了把企業做大之目的,而且也會失去已有的“品牌效應”。縱觀當下市場,嚴峻的競爭形勢,一方面鞭策著企業前進,另一方面也“逼”著部分企業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一些中小企業受到利益的驅使,為了節省生產成本,也為了能夠更大程度獲取利潤,在產品生產上偷工減料,導致質量不過關的產品流向市場。雖然劣質企業產品能滿足低成本高利潤的要求,但從一個企業長遠的發展角度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因為這會損耗企業自身的品牌信譽。
2.客觀診斷不馬虎。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其存在已是客觀。對這些存在的問題,如何確診,如何分清主次,是不能馬虎了事的。首先,要有客觀的態度,不帶任何框框,不摻入人為因素,不偏袒任何一方;其次,要全方位地、自上而下地、多層次多角度地分析研究;第三,手法上除了傳統的“望、聞、問、切”之外,有條件的當然要盡量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工具,以保證診斷的準確性、時效性,以不使漏診、誤診和延誤治療時間。
3.面對病因態度明。存在的問題可借助TQC的理論和手法來分析、來表達。使企業步入如此困境的原因是什么?是料(原材料、能源、商品質量、資金)、機(設備、廠房)、環(歷史背景、社會環境)、法(工藝、體制、機制、政策),還是人(人的思想、人的能力、技術水平)?這些原因(病因)可能是單項,也可能是多項。關鍵是能正確對待,并表明態度。如果熟視無睹,必然無動于衷;如果怨天尤人,則會無所適從;如果諱莫如深,將會放任自流無可奈何;如果諱疾忌醫,定會病入膏肓最終無可救藥;如果沒有工業工程的方法和精益生產的思路,就不知道從何處入手刨根究底地找病根。只有冷靜頭腦,積極對之,從流程中把隱藏的問題找出來,并且加以改善并不斷地優化,積少成多從而獲得量變到質變,企業競爭力自然就提升了。

目前中國企業要本著審時度勢,量力而行,苦練“內功”,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循序漸進式地發展模式。因此,病癥確診后,接下來的就是對癥下功挖病根,辨證施功達康復。
1.“為政以德”,領導者的個人素質修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一個企業的興亡,深深打上著領袖的烙印。不過,優秀的領導者除要擁有現代化專業管理才能,還應具備超凡人格魅力和道德素養。不僅在工作中能率先垂范,同時可以成為整個企業的精神導師。因此,任何一家企業領袖,都應該在“為政以德、以德導民”的指導下,憑借“正人正己”來為企業員工樹立榜樣,通過贏得組織成員的忠心追隨從而激發整個團隊的進取意識。具體說來:
首先,要具備才學超群、能力出眾的影響力。領導者應當從哲學、人文科學和宗教藝術等眾多知識領域攝取營養,在工作中顯示出高人一籌的知識體系,大視野大思路大布局彰顯出總攬全局的謀劃水平。其次,要有銳意進取、敢于創新的感召力。作為企業領導,應該胸懷大志,具備積極改變客觀現狀的創造性思維,敢于打破舊的條框束縛,在領導工作中排除干擾,大膽求索,具備超前性、遠見性的總體目標和發展方略。再次,要培養奮發拼搏、不屈不撓的意志力。在困難面前,要看到劣勢中蘊含優勢,危險中孕育機會,低谷中意味著轉機出現,以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以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毅力戰勝困難。
2.系統和諧,從整體把控。整體思維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把整個世界視為一個整體,認為構成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同時,構成世界的每一個小事物也是一個整體,除了與其他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之外,各事物內部也呈現出多種因素、多種層面的普遍聯系。
行業的生命周期受到社會環境的變化,如社會地位、經濟狀況變化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市場競爭已經不再是單個企業之間的較量,企業需要上下游企業的協作與配合,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由此,西方學者們提出了供應鏈管理的思想。供應鏈管理的思維與中醫的整體思維在內容上相一致。根據整體思維,我們將供應鏈視為一個整體,供應鏈由不同的節點構成,每一節點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聯系;每一個節點又由大量的企業構成。從整體的觀點考慮供應鏈的發展,要求企業在制定競爭戰略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而且應當從供應鏈這一整體出發,考慮到企業戰略與供應鏈發展戰略之間、同一節點企業戰略之間、不同節點企業戰略之間的協同問題。企業應當根據發展環境的變化,正確解決以上三者之間的關系,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
3.“虛心實腹”練作風,提高管理水平。虛心、實腹是內功修煉的兩個重要環節。《悟真篇》有云:“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不若煉鉛先實腹,且教守取滿堂金。”即在修煉中,使氣聚丹田,進而促使全身真氣充盈,身體強壯,百病莫侵。在我們的事業進程中,不同的工作作風,產生的效果也不相同。在企業走向市場“真刀真槍”求生存時,所依靠的當然只能是“真功實料”。務實的工作作風,是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水平、實際效益的根本方法,如何務實?務實必先戒貪戒偽戒驕戒怠。如何使之實起來,具體來說如下:
一是把“作風”緊緊地與實際目標相結合,因地制宜,講清意義和目的,講明存在問題和有利條件,言簡意賅求實效。真正的質量,是需要工匠精神的。如南京明長城,每一塊磚,都刻上制作人的名字,經歷了600多百年雪雨風霜,至今仍還完好。為確保建造城墻的城磚燒造質量,朝廷要求各地生產的城墻磚上燒制出府、州、縣、總甲、甲首、小甲、制磚人夫、窯匠等5至6級責任人的名字,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制磚人的責任,甚至殺頭。這種嚴酷的“責任制”,保證了南京明城墻建造過程中的高質量。再看看歐洲,一座教堂要修建幾百年,一條公路要修建幾十年,一輩子才做幾十塊表等,這樣精益求精的修煉,才能使得“工匠精神”代代相傳,最終制造出一流的產品來,成就了品牌。因此,企業修煉內功,質量才是第一要素。
二是增強企業的內生動力。在企業運營的過程中,將“大質量”和卓越精益的管理理念貫穿企業的整個運營活動之中,以“互聯網+”為手段,結合企業的實際,優化企業運營和管理效率。深入推進精益生產,緊密結合企業自身運營發展特點和生產模式要求,制定出符合企業運營管理要求的生產組織體系。要把企業發展和員工利益的增長結合起來,以“經營者”管理模式、“5S”現場管理,“QCC(品管圈)”控制和“六西格瑪”系統優化等為參考,制定清晰的管理模式和有效的運行機制,有指標、有監督、有考評,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創新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是以最終的效果來衡量成績。經濟上,看是否做到了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能辦事;效果上,看產生了什么影響,造成了什么后果等。總之,就是把軟任務當作硬指標來對待,讓PDCA(計劃、實施、檢查、處理)一環緊扣一環,這樣一來,“虛”將何處藏身,何處逞威!
4.“平衡陰陽”練配合,發揮整體效能。陰和陽是萬物的兩大根本,如出現失調,則謂之“病”矣。醫書有道:陽氣下陷,中氣不足,將神情恍惚,體力不支。因此,平衡陰陽是保健的基本理論和有效途徑。具體來說,第一,做到上下同欲。欲,即理想、愿望和目標。如果上下貌合神離,必然兵敗如山倒。所以,諸葛亮說過:“上下同欲者勝”。第二,領導者之間,各組織、團體之間,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要努力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有事多商量,無事多通氣”;相互尊重,攜手并進,使有效的配合形成制度化、規范化。“病根”得以挖掉,“病”得以療,企業自然會生意盎然。
其實,企業發展所處的環境,也始終處于變化之中,如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政府政策導向的變化、國際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且變化的速度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在不斷加快。企業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生存、發展成為研究的熱點話題。變易思維為我們審視企業發展環境的變化、制定應對策略提供了清晰的思路。首先,變易是自然界的基本規律,企業的發展環境始終處于永恒的變化中。作為管理者,應當敏銳地把握發展環境的變化;其次,萬變不離其宗,任何變化都有規律可循,管理者在捕捉到環境的變化后,應當分析引起變化的本質因素。對于管理者而言,管理決策的制定也應當趨時變通,應勢而變,這樣企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順勢思維的核心在于分析解決問題時,應當順應變化之勢,按照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把握正確時機。另外,在經營、合作管理上,如果說自強不息圖的是發展壯大,那么,依法經營必將使之如虎添翼,突飛猛進。
5.注意培養獨到的創新能力與精神,傾心修煉自己的“九陰真經”。創新有兩種,一種是原創,一種是在原來基礎上改進或舊元素的重新組合。日本的松下電器總裁曾說過,他成功的秘訣就是“只改進,不創新”六個字。企業“九陰真經”在哪里?內功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企業造人的能力,但只有團隊強了,企業才能強,這樣的企業才能基業常青。同時人才也不是挽留來的,而是吸引來的,這就需要一個好的企業環境,一個好的企業文化以及一個好的領導力。“心主神明,心安則定神”,人安、物安,企業發展才有著力點、才能聚人氣,才能應對不確定的變化。隨著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加速了企業的轉型升級及新老更替。但轉型是一個結果,升級是一個手段,就如影響企業發展的內外之力,其加速著商業生態由舊向新這一轉變過程。企業如何在新生態下更好的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商業環境的提高,而且更需自己修煉“內功”,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服務是企業的飯碗和軟實力,沒有好的服務就有可能失去飯碗。服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大家都知道服務的重要,可往往出問題的就是服務。現在提倡個性化服務,根據不同客戶提供不同服務,但這也不是服務的全部,必須下功夫搞好服務。服務是個系統工程,更是一種責任,做的是具體工作,體現的是企業形象,應通盤考慮,謹慎出招,打好服務這張牌。另外,誠信是企業之魂,立身之本,要把企業誠實守信的一面展現給客戶,并通過制度加以保證,取得客戶的信任。

6.“以人為本”,提升組織成員的人格魅力。隨著時代的進步,企業成員的主人翁地位也逐漸地凸顯,作為企業的寶貴人力資源,其素質和能力的高低將直接決定著企業的前程。因此,企業應當在技能和品質方面向員工提出更高的要求,并給予他們物質與精神上的關心和激勵,更加關注他們的人格塑造。通過內化并實踐“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而診釋“內圣”思想在當代企業管理中的根本意義。精明的企業家在挑選人才時,往往更注重的是人的智慧和品性。孔子認為人性中具有接受“仁”的內在潛力,人們只要努力去實踐教育,就能臻于完美的境界。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也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因而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要更加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真正關心員工的德行培養。除了在選拔上嚴格要求,盡可能尋求個體與組織價值觀的匹配,且堅信人是可以被塑造的,通過個性化的培訓來提升員工的技能水平,尤其在個人修養和人格素質上應當傾注更多的培養精力。同時要以謙和的態度對待下屬,在企業內營造一種愛的氣氛,讓員工視企業如家,對企業有一種強烈的歸屬感。這種情感式的管理模式雖是無形的,但它卻能釋放出巨大的社會能量,在情感上產生出的巨大感化作用,使企業與員工之間成為一個真正的命運共同體。從而促進整個企業的“以人為本”氣息得以散播推廣,進而轉化為一種推動企業蓬勃興盛的動力。
總而言之,練好內功,充沛內氣,乃企業當務之急。在企業的小環境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較為復雜。但可以肯定地說,誰的“內氣”足,“內功”好,誰就能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脫穎而出,獨領風騷。因此,在向世界級企業奮進的過程中,需重新回到價值鏈,重新回到企業的基本經營理念,重新回到企業“修煉內功”上來。
(作者單位:西本新干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