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金榮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79-01
大量閱讀、廣泛涉獵語文,是怡養性靈、健全人格、培養人文精神、積淀民族文化,從而實現語文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徑。其作用已屬不爭。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面世,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要努力改變過去一言堂的現象,讓我們的閱讀教學設計向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從多角度理解課文,有利于提高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方向發展。因此就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要發揮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語文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深思
1.1閱讀要伴以問題思考。閱讀不是單純形式上的瀏覽,其實質是通過展開思維,調動原有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對文章進行最充分的感知、領悟和鑒賞,并借助聯想、想象內化積淀為屬于自己的精神財富。因此,有讀有思,邊讀邊思,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由 于現代中學生閱讀內容十分廣泛,文章意蘊理解多元化,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如果沒有問題引導、點撥,學生閱讀時就會天馬行空,或暗中摸索,閱讀的作用、語文的教育功能也就無從談起。如果教師設置出最佳的問題情境,刺激學生將作品內容與社會生活連接,讓作者的情感渲泄與自己的心靈體驗碰撞,那么,學生就會展開思維,凝神思索,進而披文入境,由事見情,就會慢慢感受到文章的文學氣息和人文精神。如,我組織學生閱讀劉禹錫的《陋室銘》時,設計了如下三個問題:①作者對這間陋室是怎樣看待的?②據此,你認為作者對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③畫出作者知足常樂、生活樂觀的句子。這三個問題既有引導學生整體理解、調動學生情感體驗的點撥,又有細節體味、注重積累的提示。
1.2思考勿搞成語言訓練。民族語言的豐富性、生動性、多樣性及文章閱讀中許多 東西"可意會而難言傳"的特點決定了閱讀中的思考應是歷史的、情感的、審美的,思考題的設計也就必須是深層的、情感的、審美的,思考題的設計也就必須是深層的、感性的、整體的。因為這種思考重在過程而不是終結,追求的是主觀狀態而不是客觀答案。試想每一篇文章或一個語段后都跟著這樣的分析題:這個詞和哪個詞呼應,哪句是中心句、過渡句,中心思想是什么,段落大意是什么,文章分成幾部分,段落又有幾個層次……那么,文章內容結構被肢解成一組組毫無血色的語言 零件,文章和諧渾然的意境被割裂、被淺化,學生根本無法去進行整體理解和審美感悟。這樣的閱讀完全成了以前盛行的"語段訓練",理性分析,死記硬背,既耗 時費力,又嚴重束縛著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
2.暢想
想,這里指想象、聯想。想象和聯想在閱讀中很重要。因為一切作品的語言無論它的形象性多么強,在書面上總是平面的毫無生氣的,只有進入讀者眼中,通過讀者心靈的感受和想象才能被激活,進而形成各種不同的藝術形象。這些藝術形象在讀者頭腦中的鮮明度、豐富性和持久性,直接影響著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對自身審美情趣的提升。因此,在閱讀中,教師要煽動起學生聯想與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盡情縱意地去勾畫、涂抹各種藝術形象。在 閱讀過程中,只要是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就要摘抄下來;只要是自己感到想要說點兒什么,那么動筆寫出來,這就是寫體會或作簡評。這里需要注意兩點:①無論摘抄還是寫體會、作簡評,要隨學生閱歷的增加而逐步提高要求。開始可以摘抄為主,作簡短評論,列一般性提綱,以后可在寫心得體會、評文章寫作方法技巧上下功夫。②體會與簡評有別:體會"感于外",就文談文外之話;簡評"評于內",就文談文內之事,二者不能混淆。
閱讀與習作相互驅動。讀多,必伴以 寫作的沖動;寫多,又會使讀書如饑似渴。只讀不寫,閱讀便會隨興所至,停留在淺層次上。當學生讀了《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選》后,我先后讓學生連續寫了五六篇童話。
這就需要教師給以方法上的誘導:(1)可對課文略寫部分進行擴充想象。如學習《天上的街市》就可讓學生繼續想象牛郎織女"提著燈籠在走"的生活情景。(2)可隨文章內容發展摸透作者情感去塑造形象;也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創造新形象。如讀完《孔乙己》后,我就以"孔乙己拖著一條斷腿走出酒店后的生活情形將會怎樣"的問題來誘導學生創造新的"孔乙己"。(3)可以在閱讀中保持想象,讓藝術形象像過電影 一樣始終呈現在學生心中、眼前;也可以在閱讀后回憶想象,將藝術形象置于生活中,使其與現實對照,從而完成形象的再造。如讀完《安塞腰鼓》一文后,假設有機會讓學生看看現場的情景,或讓學生看看有關錄像資料,那學生對原文所塑造的形象就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閱讀中想象,想象中閱讀,這是一閱讀技巧,也是一種讀書方法。學生開始可能不習慣,顧此失彼,但教師要注意引導、強化,使之慢慢形成。
3.課外
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是相輔相成的。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補充,能鞏固和深化課內閱讀;而課內閱讀能讓學生學會閱讀方法,從而帶動課外閱讀。因此,適量的課外閱讀有利于學生豐富知識、提高閱讀和分析能力,從而在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學生在教材閱讀基礎上,進一步讓其擴展知識面,提高閱讀能力。課堂上開展專題閱讀課,以教材中的經典文章為引線,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得到源頭活水,在閱讀中積累妙詞佳句,品味語言的魅力,提高閱讀欣賞能力。
我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注意克服閱讀的隨意性和無目的性。教學中,我經常利用學校圖書館的圖書,或者利用網絡資源選擇內容健康、形象生動、深淺適度的讀物推薦給學生閱讀。如:學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后,我布置學生閱讀毛澤東的其它詩詞,領略毛澤東的文采和精神情操;學了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綱》后,我布置學生閱讀《水滸傳》……這樣學生就能有目的地進行課外閱讀,從而避免了學生課外閱讀中的盲目性,刻服了學生課外閱讀中的隨意性。
我利用以上這些方法逐步讓學生把課外閱讀當作一種自發性、渴求性的行為。通過這些方法使學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
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應該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學生只有學懂了課文、學會并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能很好地閱讀課外讀物。只要教師很好地利用教材、適當地指導課外閱讀,讓學生有一定的課外閱讀量,那么,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就一定能提高。
4.遷移
自主閱讀是指:"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閱讀,不受外界約束,有擴大見聞的功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閱讀的積極性、能動性,做閱讀學習的主人。"具體做法如下:自擬閱讀目標。就是學生在閱讀時能根據閱讀物的性質、內容,以及自身的知識積累和接受能力,自覺合理地確定閱讀目標;制訂閱讀計劃。學生根據閱讀目標和自己的實際能力確定閱讀的進程,明確自己在不同的階段要完成的閱讀任務;自選閱讀方法。學生根據讀物的內容、性質,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閱讀興趣,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和策略。
總之,在閱讀中深思,暢想;在閱讀后硬背,多寫。如此閱讀,想信會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