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蘭
摘要: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兩千年后,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出發,認為"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體育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必須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欲望,推動學生的內部動力,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體育教學之中,使體育課富有科學性、知識性和藝術性。
關鍵詞:體育教學;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13-02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展為主體,應該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更有效地學生健康地成長。下面針對教師的教與學提出以下幾方面的看法。
1.組織教法得當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
一堂體育課組織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體育課教授的技術動作,大多數都是用四節課才能完成的,這樣,學生在一節或連續幾節課都練習同樣一個動作,或練習以前學習過和動作,很容易出現厭煩的情緒和不認真練,不愿意練的現象。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根據教材、學生的特點、器材場地的實際,采用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競爭性的形式和方法誘導學生主動練習、積極練習。
1.1合理安排教材,不斷豐富教材內容。教師在選擇和設計課堂內容時要注意教材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地對所學知識加以關注和研究;而一堂課中教材的合理運用是培養學生興趣的關鍵所在^如在教學時要結合學生所長,突破難點進行教學。在大綱中,學生對耐力跑教材不感興趣,也是最難教的內容,學生一聽上課內容是耐力跑就害怕,不愿跑。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結合學生興趣特點,將跳繩作為發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與耐力跑技術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和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不僅掌握了中長跑的技術,克服了"厭跑"心理,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奔跑興趣。根據教材特點適當安排活動性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體會所學的技術。如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練習,采用分組投籃比賽,看哪一組投中的最多,讓觀察的學生說說原因,讓投籃的學生說說自己的投籃動作。以賽促練,不但提高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而且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從而完成了學習的任務,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2注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在教學中,必須遵循由淺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規律。雖然學生在以前也掌握了一些技術動作,但是他們沒有很好的基礎。因此,在給他們教的過程中,以打基礎為主?;A學好了,他們就會要求學習教難的技術。教師的教學只有結合教學規律以及教材和學生的特點,不斷更新教學模式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教學之樂。
1.3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教師要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勇于突破新教材,使教材真正為自己的教學服務,提高教學效果。教學中不要把學生限制住,而要讓學生有自己的活動空間。為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根據學生需要合理運用各種練習手段,既可以嚴密教學組織,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又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特點結合本地區和學校的情況,靈活運用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進行教學。
2.延續、保持興趣
隨著學生對認知對象的認識而激發起來的興趣,引發良好的學習情緒,保持、延續學生這種心理狀態,增強學生興趣的穩定性和強度,提高學生的興趣水平,轉被動接受為主動渴求,是學生自身持久、主動、積極參與的驅動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在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自主權,讓他們在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中或通過教學內容根據自己的意愿去獲得知識、能自行鍛煉。
傳統的教學活動,教師習慣于用昀明確的結論告訴學生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學生只是照著教師說的或示范的做就行了,卻很少關心學生是否愿意學,學的是否愉快,只重視教學結果,不重視教學過程。尊重學生的個體地位,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過于強調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忽視學生的運動興趣,只會導致學生既沒掌握好運動技能,也沒激發參與運動的興趣。如:有一次在進行跑步內容的教學中,學生按先后順序排好隊進行跑步,跑了幾個來回后,有一個小組總是落后于其他小組。我說:在你們的每一組中,都有跑得快和跑得慢的,你們動動腦筋想想看,要在人員不增減的情況下,想取得勝利,怎樣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后來他們進行了調整,昀終取得勝利??粗麄兡欠N勝利后的喜悅和因自己做主進行調整而取勝的那種自信,真是為他們由衷的高興。我還因勢利導,給他們講了《田忌賽馬》的故事,讓他們懂得田忌為什么能轉敗為勝的道理。
個體差異無處不在,轉化有困難的學生是體育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教學中,教師不能埋怨學生笨。要鼓勵,不能挖苦;要關心,不能歧視;要愛護,不能打擊。當學生膽怯時,要安慰他,不要怕,老師和同學給你保護,當學生沒有信心時,鼓勵他別擔心,當學生遇到困難不能克服或不想克服時,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以批評為主或懲罰的教育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較少體驗到成功感、喜悅感,長此以往,容易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缺乏動力。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有一次,我在教學"運球"這一內容時,我先要求學生"原地拍球",然后是行走運球,行走運球,大多數同學很快就掌握了,但個別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如果把時間都用在輔導這幾個學生身上,就耽誤了大多數的同學,況且一節課的時間也不一定能學會。為了使所有的學生都感到學有所得,又照顧到個體差異,我把教學計劃做了調整,由"行走運球"改為"行去運球加原地拍球",讓掌握了運球技巧的同學進行行走運球,沒掌握行走運球的同學配合那些人原地拍球,這樣既保護了個體差異學生的自尊,又不挫傷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的產生是以需要為基礎。學生的好玩好動,好奇心強,對新事物都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學生求知欲望強的心理特點,把學生的潛在的學習興趣轉化為活動狀態。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起學生的興趣。由此可見,在教學時,只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興趣是學習的源泉和動力,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上好一節課的必要前提。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多種方法和途徑去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讓學生從無趣到有趣。是學生不僅愛運動而且更愛上體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