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謙
中圖分類號:G62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31-01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做研究型教師,對于這句話的內涵,我一直認為是相互聽聽課,評一評就算是在研究了。通過開展行動研究,對這句話有了更新更高的認識,下面就有關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一方面進行探討一下吧。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的很多習慣都是在早年形成的,好的習慣終生受益,壞的習慣貽害一生,習慣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尤為重要,小學生習慣正處在形成階段,許多壞習慣還未形成。因此,在小學階段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項長期艱難的工作。工作中,特別班主任是領路人,抓好常規教育、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是不可缺少的。下面就談談個人的點滴認識。
1.曉之以理
讓學生對行為、道德有一定的認識,我與學生逐條學習《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引導學生領會明理,使學生明白國旗、國徽、國歌是國家的象征,是一個國家的標志,知道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也是由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例如我在教學《向往奧運》一課時,讓學生談當奧運會場奏起我們的國歌、升起我們的五星紅旗時的感受,并聯系我校升降國旗時要求同學衣著整潔,脫帽肅立,行隊禮或注目禮,進一步加深對國旗、國徽、國歌的認識,我代的六年級學生進入七年級學習,不但學習刻苦,而且行為習慣特別好,得到新任老師的好評。這學期我教的是一年級,剛開學我就利用班會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要求學生勤剪指甲勤洗頭,衣著得體、坐正立直,每天第一次見到老師要問好,上課發言先舉手回答問題起立,進辦公室先喊報告經老師允許再進入,離校時與老師和同學道別,要求學生說普通話,使用文明禮貌語,不買零食,不把零食帶進校園,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不亂涂亂畫。做值日要積極主動,把教室打掃干凈桌椅擺放整齊,墻壁擦洗干凈,垃圾倒入垃圾池。
2.導之以行
在曉之以理的基礎上導之以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學生的自控能力和持久性較差,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受到限制。因此,在導行中充分發揮自身與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強化訓練,我剛教一年級時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要求學生在升降國旗時要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在班內張貼著我對學生的寄語:上課專心點、作業完成及時些,見人熱情點、微笑多一些……另外,我班有名學生叫高世強,上課不發言,每天的家庭作業只能在家長的督促下勉強完成,形成了無論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壞習慣,有一天我給他布置了一篇記事的自命題作文,第二天我檢查時,他說寫好了落在家里了,當天我打電話向他父親了解情況,得知他昨天回家說老師沒有布置家庭作業,他父親說高世強每天寫作業時問題特別多,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出去轉轉,上廁所一蹲十來分鐘不愿回來寫作業,針對他在家的表現,我就問高世強:"你長大的理想是什么?"高世強說:"我現在學習不好在老師心目中肯定不是一個好學生我長大只能回家種地了。""那你最討厭的事是什么?""學習"。此時我意識到他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目的性,失去了自己作為一名小學生的自尊心,有了自卑感,我抓住他的認知沖突,說道:"你在老師心目中是個好學生,既然你長大想回家種地,那么,給你一本拖拉機的說明書你能看懂嗎?平均畝產多少糧食?給農作物施什么肥起什么作用?即使這些你都會,村里推薦你當勞模,讓你寫個發言稿,你行嗎?"經我這么一說,他似乎聽明白了就算當個農民也應該具備許多素質,從此,他發憤學習積極完成作業,有一次還第一個交了作業,我當時就表揚了他,第二天他寫了一篇日記《第一個交作業的感覺真好》。經過我們共同努力他的成績由原來的三四十分增加到七八十分。
3.躬在踐行
葉圣陶先生在《習慣成自然》一文中寫到:"要有觀察的能力,必須真個用心去觀察;要有勞動的能力,必須真個動手去勞動……無論哪一種能力,要達到習慣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們有了那種能力。因此,習慣養成越多,個人的能力就越強。做人做事,需要種種能力,所以最要緊的是養成種種的習慣"。中小學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劇發展的時期,正是增長知識,接受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是良好校風的基礎,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保證,因此,小學基礎教育階段,我們的德育教育就應以養成行為習慣作為重點,把養成行為習慣落在實處,扎扎實實地抓好養成教育。我具體從這樣幾方面來進行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①營造養成教育的氣氛,把班級變成一個富有啟發性的、暗示性和趣味性的德育課堂,讓學生置身于品格化的世界里,逐漸適應、調整而融入文化氛圍中,接受其感染和熏陶;②"主題教育"啟迪心靈。利用學校"國旗下講話"、班級的主題班會、校園廣播等機會對學生進行學校紀律常規要求的訓練;③班級文化建設不僅具有持久的導向作用,強烈的感染作用,更具有巨大的凝聚作用。它對學生的感染作用是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實行并得以完成的。在這整個過程中,它沒有任何強制性,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快樂而自然、悠長而久遠。
4.形式多樣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教師可以抓住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利用活動課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比如,教育學生從小要有良好的文明美德行為習慣,可以講《雷鋒叔叔的故事》:教育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要學會謙讓的行為習慣,可以講《孔融讓梨》等相關故事;為使學生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學校每學期請法制副校長開展全校性的"學法、知法、守法"系列講座和"珍愛生命,遵守交通法規"大型簽名活動。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規范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小學生的年齡小、知識少、行為習慣正處于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變性強,俗話說"嫩枝容易彎也容易直",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項長期的、細致的、艱巨的工作,任何教育者都要有耐心、有恒心,反復抓、抓反復,并非朝夕見成效,需要不斷的給予引導、督促。蔡元培說:"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陶行知說:"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這兩句話合二為一: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完、研究完的,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在行動中不斷學習、探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力求教育好每一位學生,使他們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