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秋媛
中圖分類號:G62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33-01
案例:在校園里,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鈴響過之后,仍有很多學生不愿回到教室,即使回到班級,他們的桌面也沒有整理好,仍然是上節課的用品。
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由于他們的年齡較小,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準備工作就更難做好了。經常是上課了,看見老師進來了,才知道該拿出什么書來;要寫字了,才卷起鉛筆來。這一拿一卷,不知道又浪費了多少時間,所以常使教學內容難以在預設的時間內完成,嚴重影響了本節課的課堂教學。所以,作為低年級的班主任,要幫助學生養成課前作好準備的好習慣就顯得格外重要。
分析:俗話說的好:"知識奠定人生,習慣成就未來。"《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可見,培養良好的語文習慣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特別是在小學階段,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終生受益。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下面,我就從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課前準備習慣入手,簡要談談我的看法。
中國有句古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告訴我們:不管做什么事,事先都要有充分的準備。所以小學生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對于教師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鋪墊作用。那怎樣才能更好的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細化要求
首先老師要對學生明確規定什么才是正確的課前準備。比如:本節課該用的書本、文具盒擺放的位置(放在課桌的右上角);什么坐姿才是正確的(雙手要端正地放在桌子上,身體挺直,兩腿放平)等等。
2.榜樣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于愛上進,好模仿的低年級學生而言,更是如此。班級中有部分孩子自控能力比較強,能很快地接受老師提出的要求,課前準備做得很到位,我就發揮這一些同學的榜樣作用,經常表揚他們,使其他同學找到具體學習的榜樣。
3.獎勵的作用
在我的眼睛里,每個孩子都很可愛,他們天真、單純,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與贊揚,確實是一群給點陽光就燦爛的孩子們。所以,有時站在教室門口,面帶微笑,即使發現一個孩子一點點的改變,就夸獎她:"看,這個孩子今天能及時回到座位上了!"每節課都不忘這樣的獎勵一些課前準備做得好的孩子,一張小貼紙,一句表揚的話,或者摸摸他的頭,都會有實際的效果。
4.班干部的作用
為了調動小朋友們的積極性,根據低年級孩子愛表現的心理,我開始在班級推行"習慣班長"制度。評選習慣班長的條件之一就是要能做好課前準備,當選后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督促其他同學做好每節課的課前準備,并發現表現優秀的同學及時給予表揚,這樣一來,孩子們的干勁就甭提有多足了。
5.約束的力量
對少數好動、貪玩,沒有自制力的孩子,也要想出一定的辦法約束他們。所以在觀察一段時間以后,對幾個特別調皮,每次都不能做好課前準備的孩子,會安排"小老師"利用下課時間督促他們準備下堂課的學習用品。幾天堅持下來,效果顯著,孩子們責任心加強,自由散漫的現象明顯消失了,每個孩子都學會了聽鈴聲,做準備。
6.老師的表率作用
學生經常會問一些關于老師的問題,老師的行為也常常會影響孩子。所以老師如果做好了,學生也會跟著。如老師工整地擺放自己的教學用書,老師上課正確的站姿等。學生也會像老師學習。即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老師無小節,節節皆楷模。因此,老師要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言傳身教,起楷模作用。
7.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訓練學生課前準備習慣時,既要重視抓好開端,由易至難;更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進行長時期地循序漸進地練習,不僅是一個月,更是任何時刻都要讓學生明白充分的準備、整齊的擺放的重要性,決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想起來就抓,想不起來就不抓。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說:"習慣仿佛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她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她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8.家校配合,形成合力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學校通過召開家長會,利用"家校通"平臺等方式,指導和督促家長從自身做起,配合學校共同抓好對孩子的課前習慣培養,形成家校合力、齊抓共管的局面。
總之,良好的習慣,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只有堅持要求,訓練嚴格,耐心誘導,及時指點,反復強化,才能使學生逐步養成。作為老師,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堅持不懈的努力,相信學生有了課前準備的良好習慣,一定能在學習時贏在起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