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摘要: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是一門培養小學生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學科,該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小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經過品德和社會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培養學生愛己愛人愛社會的美好感情和遵守社會規則的美德,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關鍵詞:小學教學;品德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96-01
1.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學的必要性
在現階段的社會,時常會有一些不和諧的事情發生,究其原因很多是由于當事人在幼年時期人格培養和心理教學缺失導致的。由于這些人在幼年時期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教育,也沒有形成愛他人愛社會的美好情感,導致其在成年之后心理調適能力不足以應對外界環境的刺激,進而會產生心理失衡,做出驚人之舉。還有很多剛剛畢業進入社會的"新鮮人" ,在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暴露出種種不良的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無視他人的利益,不遵守社會行為規則,以至于受到其他同事的排斥,這也是由于這些人在小學時缺失思想和社會教育導致其沒有養成遵守社會規則的美德。 由此可見,在小學階段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和社會教學,對培養學生遵守社會規則的美德和愛他人愛社會的美好情感對學生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2.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途徑
2.1以小事為例,教育學生遵守社會規則。在教學實踐中,我根據小學生的這些心理發展特點,在進行思想和社會教學時,注重從實際出發,通過借鑒現實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我認為借鑒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對學生進行教育比用一些空泛而不具體的"大道理"對學生進行教育要更為實際也更加的有效。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是非觀念并不成熟,判斷是非的能力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很難理解成年人看起來很簡單的一些"大道理" 。教師如果用日常生活中具體而實際的小事來教育學生,更便于學生設身處地的進行換位思考,實現教學目標也就更加容易。例如,在教學《我學會了》一課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聯系自己在生活中的學習與成長來展示自我,學種花生、學洗碗、學洗衣服、媽媽的指導下做菜等等,引導學生結合情境進行討論:談談學會的事情。我們每個人在學習中都會有第一次,有第一次的喜悅,也有第一次做不好、失敗的煩惱。不過,當我們回想起來的時候,也會覺得很有意思。我們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只要我們勇于挑戰自我,不懈努力,就能到達成功的彼岸不要只局限于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更多的是圍繞他們學到的本領或特殊的才能(如生活中的能力,學會的特長等)來展開,要多挖掘出學生自理能力強的優勢,要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這些本領,也是學習的結果,在生活中鍛煉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種學習,讓他們為自己的每一點成長與進步感到高興與自豪。同時,教師要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尤其是那些平時不受關注的學生,哪怕有一點進步或特長都應該讓他們充分表達出來,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并讓這種自信心影響感染到其他方面的學習中去。
2.優化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在對小學生開展品德與社會教育之前, 教師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并結合教學目標,設計出適合全體學生參與的教學活動。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通過優化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真正地掌握教學內容,并通過實踐加深印象,以使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認知。 與此同時,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氛圍,達到教學目的。深化課程資源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容量較大, 這也為授課教師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教師要充分借助教材,挖掘可利用的教學資源,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更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深化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教材內容做到全面地掌握,確定教學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豐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拓展教學空間
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需要面向實際生活, 這也是教學活動具有實際價值的主要原因。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時刻謹記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性,通過開展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對自己的社會行為進行約束,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創造條件。在此基礎上,可開展課內補充教學,以充實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眼界。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傳統教學多是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解,學生在下面被動地聽,課堂較為沉悶,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效果無明顯提升。新課改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展示空間,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教學的主體應該是學生。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中,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并提供給學生足夠的展示空間,以強化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將直接關系到學生品格的形成, 同時對學生高尚情操以及正確人生觀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教師需要肩負起責任,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更新教學理念,采取積極的教學方法,以使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完成道德、品德塑造,為取得良好的實踐成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志華 淺談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 ,12 (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