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建東
蘇州風俗“秋之篇”——中秋共把斗香燒,重九茱萸插滿頭
◎ 沈建東

八月半祭月(齋月宮) 李亞萍繪
一天火云猶未已,梧桐忽報秋風起。鵲橋牛女渡銀河,乞巧人排明月里。南樓雁過又中秋,桂花千樹天香浮。左持蟹螯右持酒,不覺今朝又重九。一年好景最斯時,橘綠橙黃洞庭有。
——唐寅《江南四季歌》
關于“秋”·《說文》云:“禾谷熟也。”古人是以禾谷成熟作為“秋”的標志,也是這一時序季節的特征。春華秋實,人們慶賀豐收,祭祀天地祖先,祈求來年的禾谷豐收,人畜兩旺。在蘇州,秋季主要有中秋節、重陽節、燒衣節、天平觀楓、持螯賞菊等節慶民俗活動。
農歷八月十五稱為中秋節或仲秋節,又有八月半、團圓節之稱。
據史籍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籥師》中,其曰:“中春,晝擊土鼓,吹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迎暑以晝求諸陽,迎寒以夜求諸陰,寒暑的代表是月亮和太陽,故而古人祭祀太陽和月亮。
在中國古代,關于月亮的神話傳說故事豐富而悠遠,故事里月亮與玉兔、嫦娥、桂樹、吳剛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在先秦時候就已出現了。嫦娥,相傳她本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丈夫從西王母那里求來的不死藥,飛入了月宮,西漢初期的《淮南子》一書中,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作為典故引用,其云:“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東漢高誘為《淮南子》作注解中亦寫道:“姮娥,羿妻也。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中國各地的民間傳說中也有這樣仙話故事:古時候,十日照耀大地,土地干裂,人民不能生活,命后羿射日,后羿在射下九個太陽后,西王母賜給他長生不老仙藥,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門徒逢蒙覬覦仙藥,沖到后羿家里,逼迫嫦娥交出仙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仙藥,不想身子輕飄起來,竟然向天上飛去。那一天正是八月十五,月亮正圓,從此以后,嫦娥長居廣寒宮,只有玉兔做伴,后羿回家見不到妻子,得之此事后悔不已,于是每年八月十五只好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唐李商隱《嫦娥》詩云:“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即詠此事,后來月中陰影又被人們想象月中有桂樹,到唐時衍化出吳剛學仙有過,罰砍桂樹,樹上創口隨砍隨合,只能永無止境砍下去的故事。辛棄疾《太常引》里抒發望月想起嫦娥奔月、吳剛砍桂故事,詞云:“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而在戰國時期屈原《天問》已有“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的疑問,看來月中有兔之說在當時已經成型,不然屈原不會發出此問,后來又演化出玉兔搗藥的傳說。“小時不識月,呼為白玉盤。”古人仰望月亮陰晴圓缺,感嘆宇宙之永恒,人生之須臾,發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詠嘆。

八月半斗香 蘇州民俗博物館藏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到魏晉時崇尚清談優游自然山水,亦有中秋泛江賞月的活動。“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謝靈運詩)但只限于上層貴族文士。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了古代許多民間習俗,但卻沒有關于中秋節的記載,那個時侯很可能民間還沒有形成過中秋的民俗。
其實,中秋賞月在唐代已經很流行,“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 直到天明不炷燈。”(唐王建詩)唐時還盛傳“唐明皇游月宮”的故事,說是唐明皇在中秋之夜來到月宮里,觀賞了月宮佳麗演奏仙曲,默記于心,回宮后記下譜子,演成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我連坐至曉”。《新編醉翁談錄》記載:“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中國的百姓視月為神,稱之月神,月宮娘娘,太陰月光神,明清以來民間每臨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臺擺上月餅、瓜果祭月、賞月,在蘇州民間祭月儀式稱齋月宮。蘇州人認為八月十五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早早準備月餅瓜果,全家團圓賞月。中秋夜,家家在中庭院落擺上供案,供上各式秋季上市水果、月餅,果品如秋梨、蘋果、紅菱、栗子、白果、西瓜、蓮藕且一定要帶子孫的、桂花酒、斗香擺設供案上。爐香燈燭,兔燈搖曳。侯月亮升起,焚香月下,婦女先拜,兒童次拜,男子一般不參加,諺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畢,月下焚燒月光紙,所謂月光紙,上繪月宮情景,桂樹婆娑,兔杵而立,中秋街市有售。供品則由家人饗食,然后月下嬉戲,稱齋月宮。節前,往往市面上有線香編作斗形,納香于中的香斗沿街叫賣,家家買之焚于庭中月下,謂之燒斗香。清人有《斗香》詩云:“拈將香線勻兼細,長短編成斗樣同。只合靈檀和木屑,豈宜旨酒薦瓊宮。佳人撒帳腰頻折,處士占星柄自空。吳俗中秋傳韻事,滿庭馥桂正臨風。”
明清時蘇州古城中,中秋夜有游虎丘、千人石聽歌的活動,古詩有“中秋千人石,聽歌細如發”之句。此夜齋月宮畢,士女傾城出動,千人石畔人頭攢動,在皓月當空的夜晚,昆曲大家唱一賭清謳,是何等的風雅盛會。曲會從明代萬歷年間開始舉辦,持續到清代中葉仍十分興盛,民國間尚偶有發生,持續達上百年之久。曲會之記載,見諸明清文人數百種著述之中。明袁宏道《虎丘記》和張岱《虎丘中秋夜》中描繪尤其生動。如袁宏道《虎丘記》云:“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中秋之夜,民間盛行走月亮,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大家閨秀、小戶碧玉,可以在齋月宮后盛妝出游,聯袂踏歌,雖幽巷靜坊亦行蹤不絕,直到雞鳴唱曉,猶游意未盡,俗稱走月亮,俗信除病延年。清袁學瀾《姑蘇竹枝詞》:“中秋共把斗香燒,姊妹鄰家舉手邀。聯袂同游明月巷,踏歌還度彩云橋。”
蘇州中秋還有看石湖串月的習俗。石湖在蘇州城西南,楞枷山下,水通太湖,諸峰映帶,山水之景絕勝,八月十八夜至石湖看行春橋十八橋洞,月成串影,古詩有:“十八楞伽山,湖亭待串月”。明清時尤盛,人們畫舫載酒,歡游竟夕,今仍有中秋石湖看月之習俗。農村于中秋夜,好事者以瓦疊成浮屠狀,四周燃燈,稱塔燈。有的人家在大門口豎竹竿架成橋形,懸燈于上,名觀音燈,說是可以禳一方之疫癘。

重溫古人齋月宮 沈建東 攝
中秋節物,以月餅為先,古詩云:“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覈,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蘇式月餅皮薄餡甜,自成特色,餡有豆沙、玫瑰、白果等種,市民爭買相送,以象團圓之意。五代時期的開封就有玩月羹的食品。到南宋,又出現了稱作“月餅”的點心。但是四時都有供應。大約到元末明初開始,月餅開始普遍成為了中秋節的特有的節日食品。
中秋夜也是個情思飛揚、懷念親人的時節,從古至今,詩詞汗牛充棟。“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只恐團欒空說餅,征人多半未還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到了清末,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中秋之夜,蘇州古城內市井還有了中秋夜看小擺設的習俗,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江蘇·吳縣中秋之俗”記載,每當中秋,“秋高氣爽,明月高懸,市面店鋪。亦多張燭,以助月色,借為慶賞中秋。故土女三五成群,游行街市,明月燈光下,極一時之熱鬧也。店鋪中咸供小財神一座,并置樓臺、幾案、樂器及一切雜物,以資點綴。式樣精巧,頗有興趣。故一般步月者,咸注足而視,擁擠異常也。”五路財神出巡儀仗小擺設,今在蘇州博物館有全套的收藏。

蘇式月餅
中秋節后,蘇州舊俗,市井又興畫舫之游,這時桂子飛香,必有幾天悶熱天氣,蘇州人稱木犀蒸。桂花樹,蘇州人俗稱木犀,其后,金風送爽,雨露霧香,七里山塘,燈船酒坊,極意娛游。畫舫則出六城門,簫管泛歌,俗稱桂花節。太湖邊自古就有栽種桂花的歷史,據《光福鎮志》第八章:“唐代,光福就有‘八九月間山家藝此以販于四方。’的記載,迄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元末明初,光福桂花盛極一時。”當地人有腌桂花、制作桂花醬的傳統,蘇州乃至江南桂花制品大都出自光福,至今如此。
白露前后,蘇州人認為馴養蟋蟀最佳期,謂之秋興,據古書記載:“蟋蟀善跳,其鳴在股,吳人取其雄而矯健者馴養以斗。”見《斗蟋蟀行》詩諷刺此賭俗:“燃燈夜搜瓦礫叢,開場博彩喧成市。……須眉相效率兒嬉,工商坐比忘生理。游戲輸贏難策功,彩錢散盡田園空。歲暮單衣走風雪,此身迫作寒號蟲……”
處暑白露后,殘暑未退,吳俗諺語“處暑十八盆”。有“白露身不露,赤膊當豬玀”之諺,俗謂白露過后不宜赤膊,農村則以這兩個節氣氣象來卜秋后稻收成。有“處暑若無雨,結實也難收。”之諺。菱塘開始采菱,剝芡實、踏藕。所謂“蓑衣來水上,捧玉出泥中。”街市開始有糖煨芋艿售賣,味甘香松美,為秋后市井小吃。
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又稱重九,茱萸節,菊花節,起源避災秋游風俗,后受道教影響,演成民間習俗。梁人吳均《續齊諧記》里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汝南桓景跟隨費長房游學多年,有一天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你家中當有災禍,應該馬上離開,令家人制作絳紅色的布袋,盛上茱萸系在自己的手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桓景按照費長房所言,齊家登山。晚上回到家里,看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告訴費長房,他感嘆說:“是這些雞犬牛羊代替你們死了。今天的人們九月登高飲酒,婦女帶茱萸囊,都始于此。”
關于重陽起源還有其他的說法,如源于古代對山神崇拜說。遠古時代自然崇拜中,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有山神的崇拜遺跡如藏族地區、東北地區,山民采取了頂禮膜拜,虔心供奉的方式,以博得神靈歡心,可去山上所產,福佑生活幸福。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
清顧祿《清嘉錄》卷九記載:“孟嘉從桓溫游龍山,亦九日登高之舉,后相承為故事。”《南齊書·禮志》載宋武帝在彭城時候,九日,上項羽臺登高。項羽臺又稱戲馬臺,項羽所筑,在徐州。東晉末年,劉裕北征過此。重陽節登臺大宴僚佐,賦詩為樂。九日登臺宴會,當地已經相沿成俗。宋黃庭堅《定風波·次高左藏使君韻》也說到此臺,其詞曰:“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戲馬臺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還有秋天采摘果實說。重陽時節,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藥材和織染用的植物漿果。這種上山采集活動,有的地方的農民們稱之“小秋收”。何況原始時代古人維持食物的方式就是采摘野果與狩獵為主的,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于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后來逐漸形成的事兒了。
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陽數。古人認為奇數屬陽,偶數屬陰。九是最大的陽數,人們就用來表示最高的尊貴、全福、長久等含義。此外,“九”除了具有其他數詞表示事物的數量和順序以外,在中國的文化意義里“九”還常表示“多”的意思。而在魏晉時代,魏文帝曹丕稱九為“宜于長久”之數,從此人們逐漸接受了曹丕的觀點。“九”演變成為吉祥的數字,重陽登高避災與祈愿長壽成為了節日主要的風俗而流傳下來。
蘇州地區重陽登高習俗比較盛行,舊時登吳山,游治平寺,有牽羊賭彩之嬉,明清時吳山頂有機王殿,城中織機為業者,都要登高吳山鼓樂酬神,清顧祿《清嘉錄》考證云:“清沈朝初《憶江南》詞云:‘蘇州好,冒雨賞重陽。別墅登高尋說虎,吳山脫帽戲牽羊。新釀酒城香。’注:‘吳山九日登高,牽羊戲博,俗呼撲羊。’邵長蘅《冶游》詩:‘何許更登高,吳山黃花節。’今俗皆非,并錄申時行《吳山行》,尤見當時奢靡之習,詩云:‘九月九日風色嘉,吳山勝事俗相夸。闔閭城中十萬戶,爭門出郭紛如麻。拍手齊歌太平曲,滿頭爭插茱萸花。橫塘迤邐通茶磨,石湖蕩漾繞楞伽。蘭橈桂楫千艘集,綺席瑤尊百味賒。玉勒聯翩過羽騎,青簾絡繹度香車……白衣送酒東籬下,誰問柴桑處士家。’”

重九登高 李亞萍繪
歷史上蘇州民間有賀九嶺吳王登高賀重九的傳說,許多的詩詞里也有寫道,如清《葉昌熾詩集·香溪好》(十七首)之八云:“卜宅香溪好,荒阡近在西。生金鐫短碣,埋玉筮幽棲。寂鑒三朝寺,九日梯在枕。童烏先地下,骍角我慚犁。”詩人自注云:“在隴未歸即,卜地于天池山麓,歸后為亡兒營葬,并自營墓域距瀆十里而遙。天池山寂鑒寺接引佛龕及山門外石室有元碑二,至正中釋道在之登高,賀九嶺相傳為吳王登高賀重九處,度嶺即華山,初,地蓋天池,在華山之陰也。”賀九嶺是蘇州西南名山——天池山的一部分,因吳王登此賀重九處,因而得名。位于天池山北,原藏書與楓橋交界處,橫跨古道之上。石關分東西兩關,西石關建于明隆慶年間,東石關創建略晚。兩關均為石構拱形建筑,今仍保存完好,石關拱壁嵌有書條石十方,字跡可辨。東西兩關之間有一株百年銀杏樹,樹旁有李根源先生隸書手跡:“志載,吳王登此賀重九,故以名嶺云。”藍漆,款識為:“騰沖李根源游山宿此,住持道人蔡雍屬書摩崖,民國十八年。”在崖壁上至今刻有賀九嶺三大字,但無年代記載。當地民間傳說,春秋時代,吳國闔閭死后,其子夫差為了替父報仇,大力擴充兵員,吳國百姓民怨沸騰。老相國伍子胥乘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讓吳王登上了姑蘇城西的山嶺,禮拜天地和吳王闔閭的神主牌位,并從吳國全境挑選出來的一百位老壽星一起參加這個隆重的儀式,伍子胥趁機向百姓宣揚,講大王如何講究孝道,以此消解民怨。此后這座山,便稱為“賀九嶺”了。舊時太湖邊東山鎮還有壽墳山登高之俗,鄉民多領著自家兒女去墳后摸石刻壽星頭,俗信可以添壽益壽。

復原吳王賀九儀式 沈建東 攝
重陽日往往有雨,是立秋后第一個寒信,城鄉居民開始準備冬衣,蘇州俗稱重陽信。諺云:“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日,蘇州舊俗,制五色花糕,糕鋪遍插五彩小旗,父母家必迎女兒歸安,食糕,九日天明,以方糕置小兒女額上,祝頌:“愿兒百事俱高。”此外,民間認為九月九日兩九相逢,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須插茱萸、飲菊花酒以避邪消災。茱萸是一味中藥,味香濃,有驅蟲逐風邪之作用,能治寒熱,消積食。關于插茱萸的習俗,漢時已有記載,劉歆《西京雜記》:“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蘇州風俗九月九日民間也要飲菊花酒,鬢上插茱萸,室內掛茱萸,這些民俗活動皆有避災除疫之意。
重陽后吳俗有持螯賞菊的習俗,虎丘花農擔菊入城,城中居民買為供賞,景器為臺,或于廣庭大廈前堆疊千百盆,號為菊花山,蔡云《吳歈》:“堆得菊山高復高,銅瓶瓷碗供周遭。酒邊燈下花成厄,笑倒柴桑處士陶。”其實,吃蟹作為一種閑情逸致的文化享受,大約從魏晉開始的,如《世說新語·任誕》記載,晉畢卓嗜酒,還說:“右手持酒,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蟹上市正是菊花盛開時節,陶淵明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從此人們將持螯、賞菊、飲酒、賦詩作為金秋文人雅士的閑情雅事,后來逐漸發展為朋友之間的螃蟹宴饗。
元代,蘇州卻是太湖蟹出名,元高德基《平江記事》云:“吳中蟹味甚佳,世稱湖蟹第一”,湖蟹指的是太湖所產的蟹,清顧祿《清嘉錄》考證: 《府志》:“蟹凡數種,出太湖者,大而色黃殼軟,曰湖蟹。冬月益肥美,謂之十月雄。沈偕詩:‘肥入江南十月雄。”又云:“出吳江汾湖者,曰紫須蟹。莫旦《蘇州賦》注云:‘蟹出吳江之分湖,特肥大,有及斤一枚者。’陸放翁詩:‘團臍磊落吳江蟹。”
漁者乘秋收時捕蟹,擔入城市,市民買蟹相贈或宴請賓客,有九雌十雄之諺,民間認為九月團臍佳,十月尖臍肥,湯煠而食,稱煠蟹。
相傳明代有個叫漕書的人,還發明了吃蟹工具,錘、刀、鉗三件來對付蟹之硬殼,后來逐漸發展到八件,腰圓錘、小方桌、鑷子、長柄斧、調羹、長柄叉、刮片、針,它們分別有墊、敲、劈、叉、剪、夾、剔、盛等多種功能,稱“蟹八件”,后來發展為十件、十二件,到鼎盛時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達六十四件,食蟹工具一般用銅制作,考究的則用銀制作,據說舊時還是蘇州、吳縣一帶姑娘必備的陪嫁之一。有人寫詩調侃云:“錘敲蟹殼唱八件,金鋸剖螯舉觴鮮。吟詩賞菊人未醉,舞鉤玩鑷樂似仙。”
農歷十月朔,即十月初一,民間燒衣節,天氣深秋臨冬天,古人相信在陰間的親人需要冬衣了。蘇州舊俗,全家到郊外祭謁塋墓,具酒肴祀先,多燒冥衣,題死者姓名,像寄書信一樣,祭奠以后焚燒在大門外,稱燒衣節,又叫送寒衣,還要延請僧道作功德,薦拔新亡之人,至親前往拜祭,稱新十月朝。官府又祭郡厲壇,游人集山塘街,看無祀會,有詩云:“吳趨人好鬼,風俗自年年。百戲陳通國,群神冠進賢,氣喧秋雁有,花晚嶺梅先。石斷山塘路,香飄游女船。”

九月重陽糕 陳錫榮供稿

蟹與蟹八件 葛 雷 攝
農歷十月十五道教節日下元節。下元節,紀念三官大帝之一的水官誕辰,《夢梁錄》卷六“十五,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之。”蘇州舊時此日有看會習俗,儀仗如清明看會。
下元節后,蘇州秋游興盛,天平觀楓,吳山觀葉,游客不斷,楓霜后赤丹,望若錦繡。天平山是吳中鄉賢范仲淹祖墓地,墓前有大楓九株,名九枝紅,詩有:“誰令烏爪擲丹砂,九枝紅照幽人宅。”游人多雇山轎,結伴往游,清時觀楓尤盛,乾隆皇帝曾到天平山觀楓,并留有詩碑,此后天平觀楓名聞天下。蘇城觀楓習俗流傳至今不變。古詩《吳中風景》云:“丹楓爛漫錦妝成,要與春花斗眼明。虎阜橫塘景蕭瑟,游人多半在天平。”
秋后的蘇州是去太湖賞橘采摘最佳時節。太湖東西山地區的柑橘在歷史上被稱為洞庭紅橘,其栽培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夏書《禹貢》中有“淮海唯揚州……厥包,橘柚錫貢”的記載,此為南方柑橘栽培較早的記載。唐《地理志》即有蘇州上貢柑橘、乳橘的記載。唐朝,歷任蘇州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均留下過詠橘詩,韋應物詩云:“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白居易詩云:“洞庭貢橘揀宜精,太守勤王請自行。珠顆形容隨日長,瓊漿氣味得霜成。”宋代,洞庭東西山柑橘還用來制藥、釀酒。宋范成大《吳郡志》記云:“出洞庭西山,比常橘特大,未霜深綠色,臍間一點先黃,味已全可啖,故名綠橘。又有平橘,比綠橘差小,純黃方可啖。其皮正人藥。”此外還有“真柑,出洞庭東西山。其品特高,芳香超勝,為天下第一。方結實時,一顆至值百錢,猶是常品,稍大者倍價。”“安定郡王以釀酒,名洞庭春色。”明代,沿太湖兩岸柑橘栽培品種多起來,明王鏊《震澤編》載,太湖諸山土物,“諸品中,橘為尤勝。而橘之品,亦復不一,曰綠橘、曰平橘、曰蜜橘、曰糖囊、曰支柑、曰染血、曰早紅、曰洪州、曰囊橘”。據2012年版《蘇州農業志》記載洞庭東西山柑橘舊時有早紅、料紅、福橘、黃皮橘、綠橘等。
農歷十一月,節氣上寒冬將至,家家準備冬釀酒,農村又是收稻大忙季節,準備大缸鹽藏白菜過冬。農忙過后農村此時進入了冬季農閑時節,不少人家開始忙于嫁娶,積薪,準備過冬衣裳,修窗整戶,迎接寒冬到來。

天平的楓葉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