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對比分析為視角"/>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左江花山巖畫的特點與價值
——以對比分析為視角

2016-12-10 05:50:22韓博雅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6年6期

韓博雅

(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建筑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120)

左江花山巖畫的特點與價值
——以對比分析為視角

韓博雅

(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建筑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120)

左江花山巖畫位于左江地區沿江兩岸崖壁上,以人物正立和側立兩種圖像的重復構圖,通過數量增減和尺寸的錯放形成變化,具有規模龐大、分布集中,圖像單一、重復性強,高懸崖壁、位置特殊以及時間相對確定的特點。文章通過將左江花山巖畫與我國西南地區其他巖畫,南亞、東南亞巖畫,歐洲巖畫,非洲巖畫,美洲巖畫,大洋洲巖畫等在巖畫位置、持續時間、顏料顏色、繪制技法和巖畫內容等方面進行對比,進一步展現左江花山巖畫作為西南巖畫系統中獨特的一類的獨特價值。

左江;巖畫;花山;對比分析

1 左江花山巖畫的概況及特點[1-4]

巖畫是一個具有全球意義的藝術類型,目前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等120多個國家都有發現。這些巖畫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含義深刻。相比于音樂、舞蹈等不易留存的古老藝術形式,巖畫因其完好的保存,使后人能夠對當時的文明和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左江地區的左江花山巖畫群大部分分布在沿江兩岸的崖壁上,它們分布密集、內容豐富、內涵特殊,是我國巖畫遺存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左江花山巖畫以朱色涂繪的人形圖像集中分布所表現的共同內涵,表達了特定的場景與社會功能,是西南民族文化的特殊組成部分。根據《廣西左江流域崖壁畫考察與研究》中的統計,在從最北端大新縣的畫山到最南端寧明的朱山一帶,共有79個巖畫點分布,其中70個位于沿江兩岸,占總數的88.6%。這些巖畫以寧明縣耀達花山和龍州縣棉江花山的巖畫規模最大、圖像最多。左江花山巖畫于2016年以“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的名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具有突出的價值:這些價值主要體現在:

第一,規模很大,分布集中。左江花山巖畫的區域數量點雖然在整個南亞、東南亞地區不是最多的,但是集中到同一時期、同一范圍、同意地點的巖

畫遺存,左江花山巖畫無論是地點數量還是圖像數量,都是規模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具體到單個地點的巖畫規模來看,左江的寧明耀達左江花山巖畫點是目前所知面積最大的、圖像數量最多的,其中最大的單體人物形象高達3 m,在其他地方也未發現。

第二,位置分布特殊,景觀別致。左江花山巖畫群是沿江集中分布的,絕大多數的巖畫點都位于臨江而立的崖壁之上,這在中國西南、南亞及東南亞的巖畫中都是罕見的。在左江花山巖畫群已發現的79個地點中,絕大多數都集中在左江及其支流寧明江寧明至扶綏江段兩岸的懸崖峭壁之上,巖畫位置距離江面的位置較高,需要在江面仰首眺望。江水將數十個巖畫地點串聯起來,構建起了對左江花山巖畫景觀的獨特觀看模式——乘船沿江移動觀看,使不同地點的巖畫聯結成為一個線狀的整體。

第三,內容獨特,母題單一。左江花山巖畫的各個地點、組群的巖畫內涵相對單一和集中,具有極強的重復性。巖畫的構圖元素絕大多數是人物,動物形象少且只有一種,其他圖案如可能象征太陽和銅鼓的圓圈數量稍多卻也只出現在早中期巖畫上。人物形象只有正、側兩種姿勢,其重復性不僅表現為在同一地點、群組的人物圖像素材的重復,同時表現為不同地點、群組人物形象組合的重復。左江花山巖畫正是通過不同的數量、大小的重復組合,完成內容的損益和意義的表達。

第四,左江花山巖畫的時代相對明確。根據左江花山巖畫中涉及的器物類型,以及巖畫之間在考古學上的疊壓打破關系,配合C14測年,可知左江花山巖畫的有明確年代信息的畫幅是在西漢前后,巖畫主體的年代跨度約在戰國早期至東漢,較晚地點的巖畫或許延續時間略晚一些,但也不可能晚于南宋時期。巖畫的斷代往往需要配合考古遺存,或巖畫內容中有明顯的、具有斷代意義的圖像,世界大部分巖畫因缺少這樣的要素,往往無法確認初創、延續和結束的時間。因此,存在時間的相對明確也是左江花山巖畫的重要特點。

左江花山巖畫的特征是構成其觀賞性的重要因素。通過將左江花山巖畫與世界其他巖畫進行對比,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左江花山巖畫的獨特性,及其在全球巖畫體系中的位置。

2 我國西南地區其他巖畫概況及價值特征[5-9]

2.1 我國西南地區其他巖畫特征概述

從中國巖畫的發現來看,左江花山巖畫屬于中國西南巖畫系統,與黔、滇、渝、川、桂其他地區發現的巖畫技法類似,都主要以紅色顏料進行涂繪(而非刻繪),內容與題材均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從具體內容、構圖單元、圖畫母題、表達主題等方面來看,西南巖畫系統中不同區域的巖畫都還體現著一定的地域特征(表1)。

表1 我國西南地區巖畫情況表

2.2 左江花山巖畫與我國西南地區巖畫的比較

左江花山巖畫與貴州、云南、四川等地發現的巖畫遺存同屬于中國巖畫的西南巖畫系統,從巖畫分布的環境、技法、題材方面來看都有許多共同點。從分布環境來看,西南地區的巖畫點大都位于較為陡峭的崖壁上,崖壁上部常有向前突出的石檐或崖壁內傾形成的巖廈,為巖畫的保存提供了天然的遮蔽條件;從技法上來看,基本上都表現為紅色顏料的涂繪圖像;從內涵上來看,巖畫所表現的場景均包括了人物、動物、器物、符號等圖像,人物形象的繪制風格比較相似,均以簡單的線條抽象人物輪廓,少有身體的細節描繪,通過人物的大小、頭飾、佩飾等來區別人物的身份等信息。除了系統性的相似性之外,巖畫在內涵上還表現出了相當大的差異。

從巖畫規模來看,無論是巖畫點的數量、還是單個地點巖畫的體量、單個圖像的體積,都以左江花山巖畫為最。左江花山巖畫共有70余個地點組成,其中規模最大的寧明耀達左江花山巖畫地點,畫面長達100余m,各類圖像近2 000個,其中最大的人像可達3 m高。中國西南地區其他巖畫地點的巖畫規模,難以與之比肩。

從分布環境來看,雖然都位于崖壁的巖陰下,只有左江花山巖畫是位于臨江而立的巖壁之上,雖然崖壁上有較多山洞,但幾乎所有的巖畫都繪于上有石檐或巖陰覆蓋的垂直崖壁上或巖洞附近的崖壁上,而極少繪于巖洞中,僅少量圖像出現于洞口外部;且巖畫位置相對高度較高,繪制難度最大;同時左江臨江分布的巖畫點多位于河流轉彎之處,巖畫地點對面常見沙洲或臺地環境。滇、黔、川、藏的其他巖畫點分布環境則與左江有較大差異,最突出的就是這些巖畫幾乎都不是涂繪于臨江的高崖上。

從巖畫的圖像上看,各地點的圖像風格、構成上也有著顯著的差異。左江花山巖畫的圖像數量最多,其中人物的數量也最多,占圖像總量的近90%,形態僅有正身、側身兩類,人物身體不繪制細節,人物形象程式化、一致性更突出,例如正身人像均為蹲踞式,雙手上揚,雙腿下蹲;側身人像雙手向上、雙腿彎曲。而黔、川、桂中其他地點的巖畫中,人物形態更為隨意,也僅以線條表示,符號化的特征不明顯,且常與馬等動物形象共存,如貴州畫馬巖、珙縣“僰人”巖畫中都有一定的騎馬圖、牽馬圖等。從巖畫所表現的場景上看,雖然西南巖畫系統各巖畫點的場景均是由人物、動物、器物等主要因素構成,但是從場景所表達的具體含義則有很大差異。左江花山巖畫的場景以動作一致的人物為主,表現的是某種紀念對象或宗教儀式的特殊場景。相比于左江花山巖畫較為單一的場景內涵,西南其他各地點的巖畫場景更豐富,具有明顯的敘事風格。

3 南亞、東南亞地區巖畫及其價值特征[10-12]

3.1 南亞、東南亞地區巖畫特征概述

從世界文化的發展背景來看,中國的西南地區與南亞、東南亞均處于熱帶、亞熱帶地區,自然生態與地理環境相似,史前時代的文化就表現出相當的共性,歷史時期居住的民族文化相似,且始終存在著往來與交流。這樣的文化背景,也反映在該區域巖畫風格與中國西南系統巖畫的共性上,如繪畫地點選擇、巖畫技法與顏料的運用、巖畫圖像的表達等(表2)。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從分布環境和巖畫內容等方面來看,左江花山巖畫又成為該區域巖畫體系的特殊組成部分。

表2 南亞、東南亞地區巖畫情況表

3.2 左江花山巖畫與東南亞地區巖畫特點對比分析

南亞、東南亞地區發現的巖畫,與中國西南巖畫系統一樣,是世界涂繪類巖畫的重要組成,已發現的巖畫點也表現出很多共同的特點。首先,受南亞、東南亞地區炎熱多雨氣候的影響,該地區的巖畫多分布在洞窟之中,或是在巖陰之處;其次,從繪畫技法上看,均為顏料涂繪而成,顏料的顏色多樣,繪畫的風格有抽象和寫實之分;從圖像內容上看,水、陸不同環境的動物形象、人物形象、抽象符號等是巖畫的基本構成因素,而畫面的題材包括狩獵等經濟生活、祭祀等宗教生活、戰爭等重大事件的記錄。

雖然均是以涂繪技法表現的巖畫遺存,左江花山巖畫從分布環境、繪畫技法與風格、圖像內容等方面均與南亞、東南亞的巖畫遺存存在著差異。

在分布環境方面,南亞、東南亞的巖畫遺存多分布在河流流域的河谷山地中,與左江花山巖畫位于左江臨江崖壁上的選址截然不同;而且該地區巖畫主要分布在洞穴與巖陰內部,而左江花山巖畫除個別圖像繪制于洞口除外,絕大多數畫幅都布局在面江的較平整的崖壁之上。

在顏料與技法方面,左江花山巖畫全部為朱色顏料的涂繪,顏色單一,而南亞、東南亞不同地點的巖畫則多由多種色彩構成。例如印度皮摩波特卡巖畫群中可識別的顏色有30多種,包括黑、棕、灰、綠、紅、粉紅、赭、黃、白等。

在圖像風格方面,從整體來看,左江花山巖畫的人物、器物雖然有階段性的變化,但是總體風格基本一致,主要是采用平涂剪影的繪法,幾乎不畫對象的細節,僅突出特征點。而南亞、東南亞地區分布的巖畫,尤其是延續時間較長的巖畫地點,巖畫的風格持續著發生著變化。例如印度的皮摩波特卡的巖畫,圖像既有涂繪式的,也有線描式的;人物形象以扭曲軀干形成的S形人物為特點,面部則不繪五官,極度概念化,而這種風格的人物形象又用四肢的不同形態表現為各種不同的動作。

在巖畫的畫面場景方面,南亞、東南亞地區巖畫內涵也更加多樣化,動物形象在畫面的構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以人物和動物圖像共同組成的狩獵等經濟生活場景最為突出。在南亞、東南亞地區的巖畫中,不同類型的水生、陸生動物圖像是主要的構成因素,它們不僅反映了巖畫區的自然生態環境,也表現了巖畫繪制者的經濟文化生活,這些內涵則基本不見于左江花山巖畫中。

在巖畫與巖葬的關系方面,在東南亞地區,相當一部分巖畫遺存與喪葬習俗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泰國東北部地區的巖畫位于洞窟之內和巖廈之下,與當地族群的喪葬習俗有著密切關系;馬來西亞島嶼巖畫所在的洞穴,洞內發現有船棺葬遺存,而洞壁上的巖畫多以喪船、舞蹈等殯葬場景為內容,與巖葬之間的關系密切。左江花山巖畫有些地點雖有巖棺墓存在,但這些巖棺墓與巖畫似乎并沒有什么功能上的關聯。

4 世界其他地區巖畫概況及其價值特征

4.1 歐亞草原地區[13-15]

歐亞草原地帶泛指橫貫亞歐大陸的廣闊溫帶草原、稀樹草原和疏灌叢地帶,分布范圍西起多瑙河下游的東歐平原,經西伯利亞平原、哈薩克丘陵、蒙古高原,直達中國東北松遼平原。這是一個很大的地理范圍,根據巖畫的分布,可將其分為西伯利亞平原、蒙古高原、哈薩克斯坦丘陵3個區域(表3)。

總體來看,蒙古高原發現的巖畫最多,內容最為豐富,開始的也比較早,巖畫制作在裸露的巖石表面或在洞穴之中,主要采用雕琢的手法制作,少數為彩繪;內容以人和動物為主,題材包含了狩獵、畜牧、祭祀、戰爭,最特別的是出現許多車輛的圖像,風格寫實。哈薩克丘陵的巖畫分布地點較為廣泛,或在裸露巖石上或在懸崖峭壁上,時代延續較長,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中世紀時期,多采用刻畫手法制作,內容以狩獵、放牧和祭祀為主,晚期受到阿拉伯文化影響較多。綜合整個歐亞草原地帶所發現的巖畫內涵,該地區巖畫的作畫時間早,延續時間長,從石器時代、經青銅、鐵器時代,一直延續至各個歷史時期,時間跨度達幾千年,許多在草原上活動過的族群都不同程度地留下了巖畫遺存。這些草原巖畫內容多樣,特點鮮明,與左江花山巖畫有著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表現在:

在巖畫選址方面,與左江花山巖畫臨江的陡直崖壁、相對位置較高的選址特征不同,雖然歐亞草原地帶的巖畫與左江花山巖畫都以山區的親水區域為大的環境背景,但多散布在河谷、山麓,多見于地表崖面或地表出露的巨石表面,畫面的相對高度較低,同時,這些巖畫多與周邊相關的遺址關系密切,是遺址的有機組成部分。例如哈薩克斯坦的泰姆格里巖畫

與周圍的多處的居址、墓葬遺存同時共存。

從繪制技法來看,歐亞草原巖畫屬于雕刻類巖畫系統,以鑿刻、磨琢為主要特征,在雕刻的基礎上再敷設顏料;左江花山巖畫全部為朱色顏料的涂繪,顏色單一,而未見鑿刻者。

從巖畫內容方面,歐亞草原巖畫系統中主體內涵的鑿刻類巖畫,以動物形象為核心,其次才是人物形象,主要表現狩獵、畜牧、戰爭等場面,還有人面像、車輛等,表現的是草原游牧民族生活中多樣的生活;而左江花山巖畫則基本上都是人物,只有一種特定的動物,表現的是山地農業民族原始崇拜中相對單一的內容。

從巖畫功能方面,歐亞草原巖畫是史前至歷史時期生活在草原地帶的不同族群的文化遺存,生動多樣的巖畫內容具有生活敘事、原始崇拜與紀念性等多方面的功能;相對于草原巖畫漫長的形成過程,左江花山巖圖像延續時間相對較短,是特定時期、特定人群基于某種特定原始思維的紀念性文化遺存。

表3 歐亞草原地區巖畫情況表

4.2 非洲地區[12,16]

非洲的巖畫藝術風格存在南北的差異,可以分為:北部的撒哈拉沙漠的干燥地區,中部和東部非洲的巖畫,以及南部非洲布須曼人的巖畫。

撒哈拉北部的巖畫覆蓋了北非十幾個國家,在已經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巖畫遺址中,有半數集中在塔西里 .阿杰爾。在這里,巖畫的內容偏向寫實,動物種類的更迭和藝術風格的變化是判斷巖畫年代的重要依據。根據這些內容,撒哈拉北部的巖畫可以被分為狩獵階段、放牧階段、養馬階段和駱駝階段(表4)。在非洲的東部,巖畫大多集中在坦桑尼亞的中央高地,有約330個巖畫點。非洲東部和南部的布須曼人巖畫在空間分布上也相當廣泛,贊比亞津巴布韋、納米比亞、坦桑尼亞、肯尼亞、莫桑比克等國家,都有巖畫發現(表5)。

表4 撒哈拉北部地區巖畫分期情況表

表5 非洲地區巖畫情況表

總結來說,非洲巖畫的特點為:分布的地理環境以地面上的巖陰和巖石表面為主,幾乎沒有位于洞窟之內或水道兩側的巖畫;非洲巖畫的內容豐富,既有寫實主義的人物、動物,描繪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生產、狩獵情況,甚至記錄下了西方殖民者的鐵蹄,也有抽象的風格,用符號或幾何形狀記錄事件、表達宗教崇拜或進行裝飾;繪制技法多樣,有刻有繪,使用顏色豐富,出現了橙色、綠色等巖畫藝術中較為少見的顏色。非洲地區的巖畫獨具特色、風格鮮明,與左江花山巖畫的區別在于:

在巖畫選址方面,非洲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燥,地表為沙漠和巨石,巖畫往往位于人們作為休息或躲避的場所的巖廈,或者位于巨石之上,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呈現出廣袤雄偉的風格;左江花山巖畫位于崖壁之上,位置較高,相比于前者來講更不容易遭到破壞,與周圍的山水環境相結合,是一種典型的亞熱帶的風景。

從巖畫內容和風格上看,非洲地區的巖畫的風格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以塔西里巖畫為例,該地區巖畫以繪制具有熱帶草原特征的內容為主,包括動物、人類生產生活的情況等,巖畫在風格上從抽象變為寫實,再不斷固定化和符號化。相比之下,左江花山巖畫的內容和風格一直都比較穩定,人物、動物與器物通過不同方式的組合所構建出來的場景大都相似。

在巖畫的繪制技法和所施顏料方面,非洲巖畫往往是刻繪結合,采用平涂、線描,或者在輪廓內涂色等。相比之下,左江花山巖畫在繪制方法上統

一采用平涂的技法,顏料采用赭紅色。

4.3 歐洲地區[17]

歐洲的巖畫分布非常廣泛,主要有17個規模較大的巖畫集中點,分布在25個國家。根據巖畫的集中情況、風格和時代,歐洲的巖畫主要分為6個地區:法蘭克-坎塔布里亞地區、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俄國卡累利阿白海之濱和奧涅加湖畔和阿塞拜疆柯貝斯坦地區。巖畫在歐洲主要分為兩個時期:早期是舊石器時代的狩獵藝術;晚期是從中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有文字的時代,推測是由從事復雜經濟活動的人群所創造的。早期巖畫的分布地區為:法蘭克-坎塔布里亞地區、中歐以及意大利、羅馬尼亞及葡萄牙等國家;晚期的巖畫則遍布整個歐洲(表6)。

表6 歐洲地區巖畫情況表

歐洲巖畫在分布上的自然地理環境上各異,包括洞窟、巖陰、巨石之上,但以洞窟巖畫最為主要。配合巖畫,往往發現有相關的考古學遺存,為判斷巖畫的時代、繪制者族屬、巖畫的繪制方法和內容的內涵意義具有很大的輔助功能。巖畫內容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變化較大,但綜合來看,動物題材占有最大的比重,其內容包括野牛、馴鹿、野馬、山羊、羚羊、熊等歐洲常見的動物;在繪制風格上,寫實占較大的比重,許多巖畫都具有故事性;繪制方法豐富,有刻有繪,涂繪主要用來輔助雕刻,以紅、黑、赭石最為主要。左江花山巖畫與歐洲的巖畫的對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在巖畫環境方面,歐洲巖畫以洞窟巖畫為主,而左江花山巖畫不僅位于陡峭的崖壁上,而且位置較高、難以接近,觀賞角度相對特殊。不同的環境,使得巖畫在繪制以及觀賞方面都存在不同。對于歐洲巖畫,人們可以進入洞穴近距離觀賞;而左江花山巖畫難以接近。同時,左江花山巖畫周圍的河流環境也是其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水道的延續使巖畫不再局限于靜態,而是在一條動態的交通線上。巖畫在呈現上突破了單獨的點,而構成了一個序列。

在巖畫內容和風格方面,歐洲大部分巖畫在內容和風格上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各個階段在內容變化很大,作品寫實性和抽象性風格有所交替。而左江花山巖畫從內容和風格都一直相對穩定。

在顏料與繪制技法上,左江左江花山巖畫是由以氧化鐵為主要原料的紅褐色單色平涂完成的,顏色單純是左江花山巖畫區別于歐洲許多巖畫的特點。歐洲巖畫曾發現有白、黃、桔、紅、棕、黑等顏料的色塊30塊,同時采用刻繪相結合的繪制方式。

4.4 美洲地區[17]

美洲巖畫自北向南分有:阿拉斯加巖畫點、加拿大北方森林巖畫、美國大盆地巖畫、墨西哥圣弗蘭西斯科山脈巖畫、阿根廷諾斯·瑪諾斯洞窟巖畫、巴西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在繪制技法方面,廣西左江花山巖畫均為巖壁畫,以顏料凃繪,而美洲則是巖壁畫和巖刻兩種形式并存。從顏料的構成

及顏色上來看,相比于左江花山巖畫以朱色為主色調以外,北美的巖畫還有紅、黑、白、黃等色彩。在繪畫題材及場景方面,相較于左江花山巖畫,巖畫場景更豐富。神話、動物主題、阿拉斯加人面像、阿根廷諾斯 .瑪諾斯洞窟的手印均為美洲地區具有特色的題材。在巖畫表現的內涵方面,左江花山巖畫表現的場景以人群集會為主,具有較強的儀式性功能,這種以儀式為主題的巖繪同樣發現于巴西卡皮瓦拉山國家公園,這里的壁畫色彩同樣以朱色為主,儀式通常圍繞著樹木祭拜、狩獵等場景展開。

綜上,左江花山巖畫與美洲地區巖畫在顏料構成、色彩、題材及表現內涵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美洲地區的巖畫總體更為多元,色彩相對豐富,表現的內容中動物、神怪主題為當地特色。

4.5 大洋洲地區[17-18]

澳大利亞的巖畫數量多、歷史悠久、樣式豐富,可謂大洋洲地區巖畫的集中地,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的阿納姆地(Arnhem land),西澳大利亞的金伯利(Kimberley)高原和東北部昆士蘭州的勞拉(Laura)。例如阿納姆地巖壁畫群、金伯利高原巖畫、昆士蘭州勞拉崖壁畫、塔斯馬尼亞島巖刻、烏魯魯國家公園與艾爾斯巨巖巖畫群和卡卡杜公園巖畫。澳大利亞巖畫的創作者為當地土著民族,這些生動、獨特的巖畫多展示其英雄祖先的神話傳說、創世故事。

在分布環境上,澳大利亞巖畫和左江花山巖畫有相似之處,如阿納姆地巖壁畫也有不少繪于崖壁之上,但澳大利亞巖畫分布環境總體相對來說更為多樣。如許多巖畫分布于懸崖、山石之下,以防避熱帶暴雨,而克勒萊德山、卡卡杜國家公園巖畫等則繪制在巖洞之內。這些都與左江絕大多數巖畫布局在臨江崖壁上的選址有較大區別。

在巖畫顏料及技巧方面,澳大利亞巖畫色彩相對豐富,如昆士蘭州勞拉崖壁畫,盡管紅色是最為常用的色彩,但白、黃、黑色的使用也較常見。烏魯魯國家公園中,繪有紅、黑、黃、藍諸色描繪的傳說中的英雄人物、象征虹霓的巨蛇(即汪吉納)、袋鼠等。

在繪制技法上,澳大利亞巖畫的繪制技法相較左江花山巖畫更為多樣,如克勒萊德山的人面像巖刻、塔斯馬尼亞島的抽象主義巖刻、昆士蘭州勞拉崖壁畫中亦有少量使用模板和巖刻的技術。

在繪畫題材及場景方面,左江花山巖畫和澳大利亞的米米風格巖畫中都有反映人群集會場景的圖像,相比之下,澳大利亞巖畫題材更為豐富,涉及動物、精靈以及神話故事等。

在圖像風格方面,澳大利亞巖畫反映出強烈的地域特色:北部巖畫多為自然主義風格;抽象符號風格的巖畫集中于從新南威爾士州海岸到西澳大利亞的區域;在澳大利亞中部和西北部地區,以“汪其納”巖畫獨具特色。

5 對比分析結論

巖畫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古老的藝術形式。人類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產生的行為和習慣,使巖畫的繪制位置有所不同,例如在非洲很多炎熱的地區,巖畫繪制在巖廈的位置,而歐洲大部分巖畫位于日常生活的洞窟之中,與左江花山巖畫位于高懸的崖壁之上截然不同。同時,巖畫繪制位置的不同也造成了欣賞方式和遺產構成上的差異:左江花山巖畫本體和周圍的山崖等自然環境相結合,通過一條自然水道相連,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同時,巖畫也是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重要反映。許多地區的動物圖像記錄了這一地區動物物種的出現與消失,以及該地區人們在狩獵、放牧等生活的基本情況。左江花山巖畫是基于左江地區的自然環境,以及該地區的族屬、社會文化繪制而成的,在內容和風格上都具有明顯的特征。

總結來講,左江花山巖畫因其所處的獨特環境,以及繪制巖畫的特殊族屬,呈現出了與南亞、東南亞,歐亞草原地區,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巖畫截然不同的風格特征。當時人順應花山地區的自然環境,使用了搭架、懸繩或者攀登的方法,完成了一組一組的巖畫的繪制。如今,以明江為紐帶,左江花山巖畫作為我國西南巖畫系統中獨特的一類,展現出了特有的價值特征。

[1]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研究所.廣西左江流域崖壁畫考察與研究[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

[2]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M]//王克榮,邱鐘侖,陳遠章.廣西左江花山巖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3] 李淼,劉芳.世界巖畫資料圖集[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

[4] 唐華.花山文化研究[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1- 345.

[5] 和力民.金沙江流域夯??聨r畫的考察與研究[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4)∶26-3 2,95.

[6] 四川省博物館,珙縣文化館.四川珙縣“僰人”懸棺及巖畫調查記[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7] 汪寧生.云南滄源崖畫的發現與研究[M]//汪寧生論著萃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1- 130.

[8] 吳沄.金沙江洛吉巖畫點調查記錄及初步研究[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2(8)∶53- 58.

[9] 楊天佑.云南元江它克崖畫[J].文物,1986(7)∶36- 40.

[10] 陳兆復.古代巖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1- 248.

[11] 陳兆復,刑璉.外國巖畫發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 437.

[12] 陳兆復,邢璉.世界巖畫·I·亞非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 190.

[13] А.П.Οкладников.希什金諾巖畫∶貝加爾湖沿岸地區古代文化遺存[C]//陳弘法,譯.亞歐草原巖畫藝術論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2 90.

[14] А.П.Οкладников.貝加爾湖巖畫∶西伯利亞各民族古代文化遺存[C]//陳弘法,譯.亞歐草原巖畫藝術論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 290.

[15] 邁爾達.蒙古歷史文化遺存[M].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81.

[16] 蓋林山.世界巖畫的文化闡釋[M].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1- 476.

[17] 陳兆復,刑璉.世界巖畫II 歐美大洋洲卷[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1- 3 99.

[18] 李洪甫.太平洋巖畫[M].上?!蒙虾N幕霭嫔?1997∶1- 464.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he Huashan Rock Art, Zuojia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HAN Boy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Group,Beijing 100120,China)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is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cliffs of Zuojiang River. It consists of repeated facial frontal and profile images of human with different size and numbers. It has features of large scale, concentrating distribution, repetitive images, exact time and so on. This article will compare Huashan rock art with rock paintings in southwest China, South Asia, Southeast Asia, Europe, Africa, American and Oceania in the aspects of location, duration, painted color, painted methods and contents. And in this process, it will show the distinctive value of Huashan rock art, which is a peculiar category in the system of southwestern rock art in China.

Zuojiang;rock art;Huanshan;comparative analysis

K879.42

A

韓博雅(1990-),女,助理建筑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E- mail∶hanboya@126.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99er这里只有精品| a亚洲天堂|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日本免费a视频|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在线亚洲|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黄色|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999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另类第一页|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欧美国产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久久免费视频6| 亚洲伊人天堂|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女人天堂av免费| 色综合天天综合|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亚洲综合片| 国产欧美性爱网|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日韩毛片基地|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欧美不卡二区| 欧洲成人免费视频| 婷婷丁香色|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色首页AV在线|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天天色天天综合|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欧美a在线看|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欧美日本在线|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91在线高清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她的性爱视频|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国产午夜不卡|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三级a|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中国精品久久| 亚洲区第一页|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