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華,韓博雅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 100871)
生態博物館建設指南草案(下)
孫 華,韓博雅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 100871)
生態博物館是新博物館的一個特殊類型,它是在原來的地理、社會和文化條件中保存、展示和傳承特定族群或社群的生存狀態、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的開放式博物館。生態博物館自產生迄今已經經歷40余年,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但在中國這樣的社區自組織能力較弱、經濟和文化還欠發達的國家,生態博物館的建設也遇到較多問題。因此,需要了解生態博物館發展的歷史,明確其定義、內涵和要素,分清其類型,掌握建設這類博物館的程序和方法,做好管理工作以保證生態博物館的正常運轉,從而真正做到保存文化遺產,傳承優秀文化。
生態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
生態博物館的構成要素是指生態博物館的各個組成部分。這些要素是否符合要求和相對齊全,向內決定著生態博物館的內涵能否被實現,向外關系到生態博物館能否順利運營。
生態博物館的構成要素包括:保護和展示對象、信息資料中心、展示中心,管理委員會和參與者。
4.1 保護展示對象
在將生態博物館和傳統博物館的比較時,瑞伍 .里瓦德(Reve Rivard)提出了一個詳細和具體的圖解(圖1)。該圖解盡管存一些問題,但對于認識生態博物館的構成要素有所幫助。


圖1 生態博物館和傳統博物館比較圖解
通過比較不難看出,相對于傳統博物館這一封閉的空間,生態博物館是一個開放的地域范圍。在生態博物館的空間里,我們對物質和非物質的兩類對象提供保護和展示。物質對象包括:建筑、遺址、遺跡、自然景觀、與社區生產和生活有關的物品、與社區歷史和文化有關的文獻和資料等;非物質的對象包括:風俗、習慣、儀式、歷史、傳說、社區居民的對其自身的認知和記憶等。
需要說明的是,里瓦德對生態博物館要素的圖解,既不全面也相當雜亂,容易造成誤解并將生態博物館泛化。例如,生態博物館的對象不應該是遺址,遺址可建設遺址博物館或遺址公園,盡管有的文化景觀類型遺產的地域范圍內有遺址,但遺址不是生態博物館的必要構成要素;再如,生態博物館很主要的一個保護和展示對象是傳統技術和工藝,而在這個圖解中卻沒有將其作為重要因素列出。事實上,在里瓦德列舉的所有生態博物館的要素中,除去“人”(“長者”“觀眾”)這個特殊要素另當別論外,其余都是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要素。生態博物館保護和展示的對象與遺產——尤其是文化遺產密切相關。
人類共有的遺產,除了自然遺產外,作為文化遺產的主要類型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有不可移動的遺址、紀念碑(包括建筑群、雕刻),可移動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器、儀式用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被各地區和社群視為其文化傳統的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包括了口頭傳說、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傳統工藝等。此外,還有既有物質又有非物質的復合文化遺產——文化景觀。在這些遺產中,最適宜于建立正確的生態博物館的保護和展示對象就是最后一類也是最復雜的文化景觀。文化景觀的定義可以概括為:
文化景觀是介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準確地表述是“人類行為過程的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更準確地表述應是“人類行為結果的遺產”)之間的遺產類型。文化景觀作為文化遺產的一種“混合”類型,它是一定空間范圍內的、被認為有獨特價值、值得有意加以維持,以延續其固有價值的、包括人們自身在內的人類行為及其創造物的綜合體。至今還被人們使用,其生活方式、產業模式、工藝傳統、藝術傳統和宗教傳統沒有中斷并繼續保持和發展的城鎮、鄉村、工礦、牧場、寺廟和圣山等,都應當屬于文化景觀類型遺產的范疇。
生態博物館建設時對象的選擇極其重要,它是防止博物館建設一開始就發生異化的基礎。并非所有的遺產地都可以建立生態博物館,保存和呈現活態的展品是生態博物館區別于其他展覽形式的一個核心特征。
回顧生態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凡是將不屬于文化景觀的遺產類型作為保護和展示對象的博物館,由于遺產地所在社區與遺產地之間已經失去歷史的情感聯系,缺乏了文化景觀遺產特有的“延續性”和“動態”特性,外來專家施加給遺產地與社區之間強制性“認同”,無法給博物館建設和運營帶來生動的活力,勢必使博物館脫離生態博物館追求的目標,成為“掛羊頭賣狗肉”的偽生態博物館。當初生態博物館的創始人戴瓦蘭利用政府的資源選擇早已經中斷生產、工業社區已經異化或死亡的克勒索和蒙特梭兩座城鎮來建立生態博物館,其選擇對象不是“活態”的工業遺產,而是與英國鐵橋峽一樣的工業遺址和工業遺留(英國博物館學界就從不把鐵橋峽工業文明博物館視為生態博物館),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該博物館只能是保護國家工業革命遺存、展示國家工業文明歷程的國家層面的工業博物館,而非地區和社區層面的保護和展示“活態”遺產的生態博物館。
在生態博物館的發展歷程中,還有脫離保護和展示多元文化的實際,認為生態博物館須致力于保存和展示某一普遍的社群或社會現象,從而使社會關注這些社群和社會現象,以幫助這些弱勢社群并
促進社會公平。如法國的萊納(Fresnes)生態博物館致力于保護在文化逐步趨同、逐步一體化中被遺忘的少數人的生活和文化,例如洗衣女、監獄中的人、移民等等,他們試圖通過生態博物館,不僅要喚起社會對這些小眾群體的關注,也要幫助他們爭取在社會上的平等待遇[5]。這種把不屬于多元文化范疇的普遍社會存在作為生態博物館的保護和展示對象,顯然是不恰當的。生態博物館不是社區委員會或居民委員會,不是文化館和群眾藝術館,更不是匡扶正義的法律援助機構。無視博物館的基本職能和主要特點,將生態博物館的功能和目標泛化,把以人為本、社群平等、利益共享、區域經濟發展作為生態博物館的核心和追求目標,可能會導致生態博物館與普通的群眾文化機構、社區的管理服務機構、文化產業園區、風景旅游區的旅游股份制公司等相混淆,從而將生態博物館這種新型博物館引入歧途。
4.2 社區
社區居民是生態博物館的核心參與者。生態博物館的運營有賴于他們自發地對自身文化的保護,在生態博物館中,當地居民是文化的保護者,他們自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他們努力保護文化,同時也是社區發展的受益者。
根據生態博物館的定義,生態博物館選建的對象應該是尚存的、活態的文化遺產,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保護意義的文化現象,經過教育和傳播,當地民眾有自愿的意志和熱情建立起博物館進行保護的文化現象。“尚存”和“活態”是指該文化尚處于發展之中,仍然在一定區域內或對某個群體發生作用。基于公民的“自愿意志和熱情”是指在形式上生態博物館應當是自發的,具有摒棄政治化特征。舉例來講,世界級或國家級遺產地的申請和建立往往都是一種以政府為主導、以專家和相關部門為主體的過程,它在形式上的政治化較強,在成形過程中的參與性較弱;相比之下,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是基于當地居民自己的意愿,基于他們自發地行動起來保護自己文化的熱情,立足于當地民眾自主的管理和運營。
在我國,雖然尚存保護意識薄弱、保護動力不足的問題,但是生態博物館的建設仍然不能忘記這個重要的特點,應積極培養民眾主動保護的意識,力圖使生態博物館做到:在指導下建成,在自發意識下建設。不得不承認和重視的一個現實問題是,我國公民的博物館意識普遍薄弱,能有人主動建立生態博物館保存自己的文化固然是好的,但更多的情況是,具有文化特殊性的民眾對自身的文化了解并不深入,依賴于他們自發地保護自身文化往往是不現實的。在資金和資源都有限的情況下,比較理想的做法是:在文化遺產所在地中選擇符合相關條件的對象,幫助當地居民樹立遺產意識,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知和自豪感,從而推動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并通過學習效應推廣這種保護方式。這不僅是保護文化遺產的當務之急,也是最具效率之舉。這個選擇的過程并不有悖于文化的平等性,而是在既有的資源條件下,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4.3 管理委員會
管理委員會主要由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負責人、有關專家、社區負責人和生態博物館的負責人組成。這4部分人在管理委員會中的角色是:政府主導、專家指導、社區參與、博物館負責人執行。
管理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是:為生態博物館提供研究資料和技術支持,為生態博物館的基本運營尋求必要資金,指導生態博物館向正確方向發展,管理生態博物館的日常運營,監測生態博物館的基本情況,對生態博物館的各項工作進行評估,促進社會宣傳和社會教育。
在我國,政府及有關部門在生態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中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他們對生態博物館的重視程度,所能夠提供的技術支持和資金保障,是生態博物館在最初起步和運營過程中能否順利的關鍵因素。
我國民眾的博物館意識普遍較弱,這是現實的情況,簡單地依靠國外的理論——由社區居民自發地認識到保護自身文化的必要性,從而建設生態博物館保護這些文化——來實現生態博物館的建立往往具有較大困難。面對這種情況,在生態博物館建立伊始,專家應扮演引導者和指導的角色。通過調查研究,找到適宜建立生態博物館的地點,將保護文化特殊性的必要性和生態博物館的保護理念向社區居民傳播,協助建立生態博物館的資料中心和展示中心,指導生態博物館運營的各項工作。當生態博物館渡過運營初期、可以正常運轉時,專家的學者的作用應轉變為“關節”,即有效地協調政府和有關部門與生態博物館的關系,以最新的學術成果和研究資料指導生態博物館的進一步發展,及時調整運營過程中失當之處等等。
生態博物館的保護和展示對象既然是有人居住、生產和生活的“活態”的文化遺產,這些人群
就構成了社區。該社區人們是否愿意建設生態博物館?如何建設生態博物館?以及生態博物館應該如何管理和運營?需要按照社區人們的意愿并征求他們的意見。社區人們的意愿和意見通過他們推選的代表向管理委員會轉達,社區的代表自然應是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角色之一。
博物館的負責人是受管理委員會委托具體運營生態博物館的人。博物館負責人的管理水平和人文關懷,是一個生態博物館是否能夠順利生存和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因素。博物館負責人可以是專家,但最佳人選是來自社區的具有生態博物館專業知識的人。
4.4 資料信息中心
資料信息中心是收集和保存生態博物館所在區域歷史和文化資料以及其他文獻的地方,掌管搜集資料、對保護和展示對象的變化進行觀察和持續記錄,以及對生態博物館的發展狀況進行跟蹤記載的工作。同時,資料信息中心為研究者和參觀者提供參觀和研究服務,也可以作為接待專家和研究者的場所。資料中心的保存內容包括紙質文獻、資料、圖片、照片,也包括電子圖片、照片、文字資料,錄音,錄像等。
資料信息中心是生態博物館的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
4.5 展示中心
生態博物館內的展示中心包括展覽和收藏兩部分工作。展覽工作用于展示該文化遺產的歷史、現狀、價值等性狀,促進遺產地所在社區居民和參觀者的了解和認識該文化遺產(包括遺產相關社區人們自身)。收藏工作主要負責收集、保管和保護可以說明該生態博物館面對區域歷史、文化和人們社會生活的有保存價值的物件。展示中心的展覽和收藏功能可以與資料信息中心部分重合。
從陳列內容上看,相比于傳統博物館更偏重于展示珍貴文物或藝術品,生態博物館的展示中心在展示內容的選擇上可以更加寬泛,它不囿于珍貴的物品,居民日常生活或生產過程中常見的物品,只要能夠表達展覽主題、幫助實現展覽目的,都可以成為陳列的內容。但是,即便陳內容的選擇更為寬泛,陳列大綱的編寫和陳列的故事性仍然要不失嚴謹。從陳列形式上看,生態博物館展示中心的陳列方式可以不拘泥于傳統博物館的方式,它可以是一個固定的陳列廳,也可以是一個臨時的場所,展覽結束后可繼續投入其他用途,甚至可以是露天展示等更為輕松活潑、更容易為當地民眾接受的方式。
4.6 觀眾
生態博物館的參觀者有兩類:一類是博物館所在社區的人們,他們既是生態博物館的展品,同時又是觀眾,通過參觀和學習重新認識自己、自己社區及其相關的物質與非物質的文化現象;一類是外來的參觀者,他們來到這個與自己熟悉社區不同的新社區,學習和體驗完全不同的傳統文化,從而具體真切地感覺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在傳統博物館中,觀眾往往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參觀行為。但在生態博物館中,觀眾處于一個并非封閉的空間內,在開放的空間進行參觀,和旅游行為的區別在于什么?除了對某種文化的認知,還應當獲得怎樣的教育?這些問題的解決,是生態博物館在社會教育方面的功用。
生態博物館既然是以文化景觀類型遺產為主要對象建立的,文化景觀類型遺產的分類就可以作為生態博物館的分類。按照新的文化景觀分類,生態博物館可以分為以下5個類型。
5.1 農業文化景觀生態博物館
人類對土地的耕作利用體現了農村社會及族群所擁有的多樣的生存智慧,折射了人類和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農業文明的結晶。農業文化景觀類型遺產又可以作物種植模式及其形成的景觀分為兩個小的類型,前者就是建立在傳統農業基礎上的村落文化景觀,后者是建立在近代農業基礎上的農場文化景觀。因此,農業文化景觀生態博物館也可以分為以下兩個小類型。
(1)村落文化景觀生態博物館:建立在傳統農業經濟基礎上的以村落、田地及其周圍山川環境基礎上的生態博物館。傳統的村落文化景觀因為自然和傳統的區隔,其形態的多樣性尤為顯著,是農業文化景觀類型遺產的主體,我國已建成的生態博物館基本上都是村落文化景觀生態博物館[10]。
(2)農場文化景觀生態博物館:建立在近代機械化農業基礎上的以私人、集體或國家經營的農場為對象的生態博物館。
5.2 牧業文化景觀生態博物館
人類利用天然的草場規模化飼養馴化動物的區域所形成的居住方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其由此產生的文化事項的總稱。其基本特點是季節性追
逐水草放牧羊、牛、馬,以這些牲畜及草場作為主要的生產資料,以這些牲畜提供的奶和肉作為最主要的生活資料,以分散的可拆卸組裝的簡易房屋作為住所,并由此形成了不同于農業區域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社會組織和文化傳統。牧業是與農業同時產生和長期并行的人類最重要的產業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形成文化傳統構成了牧業文化景觀。
建立在傳統牧場上的生態博物館就是牧業生態博物館。
5.3 工業文化景觀生態博物館
嚴格的工業文化景觀是工業革命時代以后的原料開采、產品制造、產品運輸和集中銷售的遺存,包括礦山、工廠、車站、港口等。從保存狀態上來說,工業遺產有3種不同的性狀:①有的工業遺產已經完全毀棄,成為工業遺址;②有的工業遺產已經停產、停業或轉作他用,但廠礦站港和生產運輸流程仍舊保存,成為工業遺留;③有的工業遺產還在繼續生產和使用,不僅廠礦站港和生產運輸工藝依舊,而且生產技術和工藝一直保留和延續,成為工業文化景觀。
以仍然在生產,生產技術和工藝一直保留和延續的礦山、工廠、車站、港口等地建立的博物館就是工業文化景觀博物館。
5.4 宗教文化景觀生態博物館
歷史上某一團體或個人出于某種宗教信仰建筑的寺廟、寺廟群或具有宗教象征意義的圣山,這些宗教場所除了建筑物(構筑物)和雕塑一直保存外,其宗教集團和神職人員一直在使用這些宗教場所,宗教祭拜活動和神圣象征意義始終保持未中斷,這種至今仍然延續的具有突出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精神情感價值的著名宗教場所和區域,都可歸屬于宗教文化景觀的范疇。
在一直具有延續性教團從事宗教活動的寺廟(群)和宗教名山建立的生態博物館就是宗教文化景觀生態博物館。
5.5 城鎮文化景觀生態博物館
城鎮是以非農業人口為主、具有一定規模工商業、人口相對集中的居民點,它是一定區域鄉村的中心。城鎮在產業結構上是以從事非農業活動的人口為主,一般聚居有較多來自不同地方的沒有血緣和親緣關系的人口,其占地面積、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空間形態和文化景觀上都不同于鄉村。此外,城鎮往往還是工廠、商貿、學校、醫院和文化娛樂場所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知識結構等都與鄉村的人們有一定的差異(盡管這種差異隨著社會的進步在逐漸縮小)。
在那些具有悠久歷史、保留下大量歷史建筑,同時城市傳統沒有中斷的具有突出價值的歷史城鎮建立的生態博物館,就是城鎮文化景觀生態博物館。
城鎮由于體量龐大,結構復雜,街區發展不平衡,有些生態博物館只選擇一些歷史街區進行建設。
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程序主要可以分為預設研究、資金籌措和規劃建設程序幾部分工作。
6.1 預設研究
預設研究是對建設生態博物館建可行性的判定和對建設目標的基本構想。選擇建立生態博物館對象的過程中,可以由專家或有關部門按照生態博物館的定義與標準,尋找適合建設生態博物館的地點,通過與當地居民溝通,在居民自主意愿和自發的熱情下,可以確定建設生態博物館。或者,某一地區居民自發地產生保護自身文化、建設生態博物館的意愿,向有關部門申請,通過相關的檢驗符合建設生態博物館的要求,可以確定建設生態博物館。對于不符合生態博物館建設標準的對象,應避免選用生態博物館的方式,以免引起名不副實的現象的出現。同時,對生態博物館的基本形態和最終目標以及生態博物館對社區即將帶來的變化,都應當有所預判。
6.2 資金籌措
確定建設生態博物館以后,應開始籌措建設經費。初期建設的經費應根據現實情況首先做出預算;再由政府或有關部門專項撥款啟動,或者向單位或個人募款,以保證完成初期建設。當生態博物館開始正常運轉,博物館應努力通過自身經營完成生態博物館所需費用,并實現社區發展。
6.3 建設程序
在我國第一代生態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相關的建設經驗,沒有一個健全的建設程序作為參考,造成建設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例如相關機構不健全,生態博物館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實現,建設速度緩慢、周期過長等。基于生態博物館已有的建設經驗,在此擬出具體的建設程
序和步驟,為生態博物館高效、順利的建設過程提供參考。
(1)組織委員會。一個組織的良好委員會是生態博物館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在委員會內部,明確各部分職能和分工,明確研究、監督基本建設、宣傳和教育等工作的具體歸屬。
在生態博物館興建伊始,需要對參與的各方面人員進行有效的組織。組織委員會需在其中起到組織、籌備的作用,一方面,他們要聯系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建立生態博物館的必要性和學術意義,獲得建立生態博物館的許可和批復,申請必要的啟動資金;另一方面,組織委員會中專家學者需要將生態博物館的相關知識和信息傳遞給當地的負責者和管理者,再通過開展教育培訓和逐層傳播,使生態博物館被廣泛認識和接受;組織委員會需制訂生態博物館的建設計劃,對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時間和步驟以及最終的效果和目標,做出明確的說明。
在生態博物館建成以后,組織委員會就向管理委員會轉化。
(2)明確目標。在建設生態博物館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生態博物館的建設目標:制定生態博物館的基本景觀形態的規劃,對生態博物館建成帶來的變化和發展提出基本構想;更深入的一方面,生態博物館建設的最終目標都將是保護和發展現有文化,促進當地居民理解和熱愛自身文化,并通過生態博物館的模式,最終推動社區的發展。這一目標是貫穿于生態博物館工作始終的方向,也是檢驗和評估生態博物館工作的標準。
(3)明確界限。劃清生態博物館的保護邊界,確定生態博物館工作對象的主要內容。從橫向上看,這些內容包括物質的對象和非物質的對象,物質的對象包括自然景觀,建筑,遺址,遺跡,與社區生產和生活有關的物品、物件,與社區歷史和文化有關的文獻和資料等;非物質的保護對象包括:風俗、習慣、儀式、歷史、傳說、社區居民的對其自身的認知和記憶等。從縱向上看,這些內容既包括其本身的完整性,也包括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教育價值等。這項工作的進行不僅可以保證生態博物館的正確內涵,也能促進管理人員和社會民眾對生態博物館的理解和認識。
(4)推廣和開展保護工作。通過調查保護對象的實際情況,對需要保護或存在危險的文物或物件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時,可以通過征集或向居民詢問的方式,得到保護對象的相關信息。保護工作同時也是對社區相關資料的搜集,在保護過程中,將生態博物館的相關理念進行傳遞也是必要的。
(5)建設資料信息中心。資料信息中心的籌建包括資料搜集和整理兩部分。資料搜集包括整理既有的、遺留下來的文字,同時要對生態博物館所在地的基本情況、風俗儀式、傳統技藝以及居民記憶等進行記錄,包括描述、表格、圖片等形式;另一方面,要將已經獲得的資料進行整理,成為記錄生態博物館的系統信息,為研究和展示提供學術支持。
(6)推廣宣教工作。鑒于民眾對生態博物館的理解并不深入,在民眾間推廣宣傳和教育工作是建成生態博物館的重要步驟。對于宣教工作,管理委員會的各部分都應當參與,但承擔的角色不同:政府和有關部門具有宣傳的優勢,專家將進行公眾教育的內容傳達給所在地的管理者,再層層深入,使群眾了解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并參與到生態博物館的工作中來。
宣傳對于生態博物館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不僅可以促進生態博物館思想的傳播,同時也可以擴大生態博物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加博物館的參觀收入。
生態博物館可以采用傳統宣傳媒介和數字媒介,宣傳內容除展示內容外,更要突出生態博物館的建設意義和價值。在宣傳過程中,要注意區分生態博物館和旅游項目之間的區別。
生態博物館建成之后,要將博物館的管理標準化和系統化,推進生態博物館迅速從建設初期轉入到正常的運營過程中,實現生態博物館由當地人民自發管理運營、促進社區發展的目標。
(1)明確管理目標和制訂管理計劃。在這里,管理目標不僅僅是實現生態博物館宏觀的普遍最終目標,也應該制定出微觀的生態博物館在短期和長期的建設目標和規劃,應具體到資料收集整理、展覽規劃、社區活動組織、觀眾流量、生態博物館的預算與收入目標等。制訂出每個項目計劃的時間表,具體到實現團隊等。
(2)研究計劃。生態博物館應當分別制訂出長期和短期的研究計劃,一方面,專家要對生態博物館內保護對象進行描述記錄,研究和梳理其歷史和價值,以及可以繼續開發的空間。同時,要設計和安
排群眾可以參與的工作項目和活動,促進當地民眾的學習,從而使他們能夠更快地加入到對自身文化的理解和保護中。
(3)信息和資料管理。生態博物館需要不斷進行日常情況的記錄,對已有的資料進行整理和豐富。可以策劃采訪、調查的活動,組織當地可以勝任的民眾,參與到搜集資料的活動中。
(4)展示和保護管理。展示和保護中心是生態博物館與外界聯系的重要媒介,中心要制訂主題展覽計劃。
(5)公共教育的管理。通過講座和主題活動,促進當地民眾和觀眾對生態博物館本身以及文化的保護和發展的思考。
(6)人員管理。生態博物館中既應該包括全職的工作人員,也應該具有一些更為靈活的短期的臨時崗位,供更多的人參與到生態博物館的工作中,了解生態博物館的工作。
(7)預算管理。對生態博物館應做短期和長期的預算規劃。
(8)對特殊事件的應對措施。對生態博物館可能會發生的特殊情況做出應急措施,諸如火災、洪水、故意破壞等,做出預防和應急規劃。
考評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對新建成生態博物館的各項建設指標進行考評,看其是否具備了生態博物館的基本要素,以確定其是否屬于生態博物館類型;二是定期對生態博物館的運營狀況和目標實現情況進行調查和檢驗,以發現存在問題并尋求解決之道。
8.1 性質考評
對生態博物館必須具備的要素進行考評,不具備這些基本要素的博物館,不能授予“生態博物館”的稱號。生態博物館的性質考評包括:
(1)遺產的性質是否屬于適宜于建設生態博物館、既具有物質文化遺產又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合文化遺產——文化景觀?
(2)遺產所在地的社區是否與遺產本體和環境有性質上的關聯,也就是說遺產的延續性是否中斷?
(3)博物館是否具有能夠反映遺產擁有者或使用者的當地社區民眾的意愿的運營管理機制,其決策是否做到了民主化?
(4)博物館對遺產的保護、展示和管理是否兼顧了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環境、室內與室外、傳統與通俗?
(5)博物館的資料信息中心是否已經全面收集整理了該遺產本體、環境及非物質文化事項的信息,并已經培養有專門的資料記錄人員?
(6)博物館展示中心的展陳是否能夠全面反映該文化遺產的狀況?是否做到了室內與室外、物質與非物質、可移動與不可移動、文化與生態環境的結合?是否注重了展示對象的延續性?
8.2 管理考評
管理考評可以有多種方法,可以通過審查關于生態博物館的相關記錄,來評估生態博物館的基本狀況;也可以通過對當地居民和游客的抽樣調查,得知運營結果。考評之后,應由專家對考評結果進行分析,對生態博物館的運營方式和管理模式做出調整。生態博物館的管理考評包括:
(1)博物館的民主管理機制是否一直在發揮作用?當地社區民眾是否積極投入到博物館的運營之中?
(3)博物館運營過程中,遺產保存狀況及遺產賴以存在的生態環境是否得到不斷改善?
(3)博物館的資料信息中心的資料收集是否在逐年豐富?遺產本體、環境及社區的信息記錄是否曾經中斷?
(4)博物館的運營狀況是否呈現良性循環狀態?是否存在資金的問題?有無解決方案?
(5)政府、專家、游客和社區居民如何評價生態博物館?其看法的變化情況如何?
(6)生態博物館建成及運營后是否帶來了社區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目前,我國的生態博物館已有10多所,主要分布在貴州、云南、廣西和內蒙古等地,涉及苗族、布依族、侗族、傣族、彝族、瑤族、蒙古族和漢族等多民族的文化。最新興建的生態博物館中,也逐漸在突破“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內容制約,不斷向更廣闊的領域擴展。隨著生態博物館的不斷發展,很多建設過程中的問題也隨之出現。需要有《生態博物館建設指南》來引導和規范生態博物館建設、運營、管理和評估。為此,我們北京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與貴州省文物局合作,起草了《生態博物館建設指南》草案。現在將該草案借
《遺產保護與研究》進行發布,征求文化遺產保護和博物館業界的意見,以便能夠使該草案早日完善。
[1] 中國博物館學會.2005年貴州生態博物館國際論壇論文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 張譽騰.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M].臺灣∶五觀藝術出版社,2004.
[3] 宋向光.物與識∶當代中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辨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 GALLA A.Cultural diversity in ecomuseum development [J].Viet Nam,2005,57(3)∶101- 109.
[5]DELGADOC.The ecomuseums in fresnes∶against exclusion[J].Museum International,2001,53(53)∶37- 41.
[6]RIVARD R.Ecomuseums in Quebec[J].Museum International,1985,VII(4)∶148.
[7] DAVISP.Ecomuseums∶a sense of place[M]. London and New York∶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9.
[8] 費爾登 .貝納德,朱卡 .朱可托.世界文化遺產地管理指南[M].劉永孜,劉迪,譯,戴檢,張弛,校.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9] 中國博物館協會.專題∶生態(社區)博物館[J].中國博物館,2011(106)10- 58。
[10]余壓芳.景觀視野下的西南傳統聚落保護∶生態博物館的探索[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
Draft of Guide to Construction of Eco-museum(Ⅱ)
SUN Hua, HAN Boya
(Archaeology and Musicology Depart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Eco-museum is a new type museum which is an open type one reserve, display and inheriting the survival state of the given ethnic group or communi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condi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geograph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 Existing for more than 40 years, eco-museum has experienced 4 stage of development, which also encounters many problem for the weak community organizing ability, less developed economy and culture lacking in China. Therefore, we should learn about the development, definition, connotation, key elements and typeof eco-museum, master the procedure and method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 well so as to ensure the good running of eco-museum,which in to some extent reserve cultural heritage and outstanding culture.
eco-l museum;culture;heritage;protection
G112;G261
A
孫華(1958-)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考古學及文化遺產保護。E- mail∶bjsunhua@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