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 露
趣談古人退休
文/雷露
在當今社會,“何時退休”一直都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民生話題。其實,不僅我們這些現代人為“退休”所困擾,古代的公務員們也同樣為之歡喜為之憂。

在以農耕為主的中國古代,古人退休僅限于朝廷官吏(相當于今天的公務員)。朝廷命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另有“致事”“致政”“養致”“請老”“告老”等不同稱呼。對這些古代公務員來說,退休即是辭官于朝,賦閑于家,頤養晚年。意思就是:你老了,還是把機會留給年輕人吧。
“退休”一說要追溯到周代。隨著周代奴隸制度官僚體系的完善,官吏退休被納入行政管理之中。《禮記·曲禮》中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事”,就是說到了七十歲就要把曾有的官職卸下來還給君王,在家中休息養老安度晚年。把退休設定在這個歲數還是需要勇氣的,畢竟古人平均壽命都不太長,一般四十歲以后就稱老,七十歲已經算高齡了。
到了漢朝,這一制度日趨完備。漢朝規定,俸祿兩千石以上的高官,退休可領取原俸祿的三分之一,功勛極其卓著的少數官員可以享受原俸,另外,在退休時還有一次性賞賜,如錢、黃金、糧食、房屋、車馬等實物。
發展至唐朝,退休已經制度化,并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大唐令》規定:“諸職事官七十聽致仕”,將官員七十歲退休年齡法律化。如果不到七十歲,但是體弱多病的也可以退職。在待遇上則規定“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給俸”,除非皇帝特批,否則退休后的官員沒有退休金,為了不讓老人家對朝廷心寒,還是規定能得到一定數量的田地養老。
宋朝雖然也規定了“七十致仕”,但并沒有實際執行。這導致朝堂上昏庸體衰之輩大增,冗官冗將呈井噴式增長。這主要還是因為宋朝官員退休時只能拿到斗俸,而在職官員則拿“高薪”,利益權衡之下,不少官員千方百計拖著不退休,甚至出現修改年齡的荒謬之舉,嚴重浪費國家資源。
而從明朝起,朝廷鼓勵退休,并且將退休年齡提前了十年。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詔令“文武官年六十以上者聽致仕”,表明朝廷官員六十歲就可以告老還鄉了。明弘治四年(1491年),明孝宗朱佑樘又詔“自愿告退官員,不分年歲,俱令致仕”,類似于現在鼓勵提前退休的“內退”制度,想退休的官員,沒有年齡限制,只要申報朝廷就批準。
清朝沿襲了明朝的退休制度,也是實行六十歲退休,但具體規定有些區別:如果沒有年滿六十歲而因病提前退休是沒有俸祿的,滿六十歲又有世職的可以拿半俸,對有特殊功績的官員,如打仗負傷者,則全數發放。另外還規定,官職越小還可越早退休。

十年寒窗,一朝及第,幾輩受益。千百年來,入仕為官成了無數知識分子追逐的目標。衣錦還鄉那是風光無限,反倒是退休,總伴隨著悲情與傷感。但有些人就是任性,站在人生的巔峰卻毅然選擇退休,過起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閑人生活。
深諳官場之道:急流勇退
代表人物:范蠡、劉基
在官場摸爬滾打數十年,回避權力爭斗是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在這方面,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范蠡就是成功的典范。此人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公元前494年,他的好朋友越王勾踐干了件大事——攻打吳國。然而,由于越國戰敗,范蠡只能跟隨勾踐到吳國為奴。三年奴役期滿,回到越國,范蠡發揚了小伙伴最佳助攻的作用,協助勾踐再戰吳國,并最終獲勝,一雪前恥。作為大功臣的范蠡被封為上將軍,登上了人生最高峰。但范蠡豈是常人,他急流勇退,辭官退休攜白富美西施泛舟江湖,過上了神仙眷侶的生活,可謂人生贏家。
另外,明朝開國功臣劉基也是官場個中好手,他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被授予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官銜,封為誠意伯。而他深諳“功高蓋主”之理,深知朱元璋本性兇殘,因此萌生了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的念頭。洪武四年,剛滿60歲,劉基就以弘文館學士身份要求退休,還寫了一首打油詩明志:“買條黃牛學種田,結間茅屋傍林泉。因思老去無多日,且向山中過幾年。為吏為官皆是夢,能詩能酒總神仙。世間萬事都增價,老了文章不值錢。”此時,朱元璋正愁怎么除掉功高震主的功臣們,見劉基主動放權,就樂得做個順水人情,“賜歸老于鄉”。雖然劉基最終被人構陷、抑郁而死,但比起那些貪戀權位,不肯隱退的功臣或被殺或滅族,顯然已經幸運多了。
淡泊功名:好男兒志在遠方
代表人物:陶弘景、陶淵明
無官一身輕,功名利祿多是身外之物,不少先賢早已看透其中奧秘。譬如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醫學家陶弘景,36歲便提前退休過起隱居生活。梁武帝即位后,派人請他出山。面對說客,他畫了兩頭牛,一頭牛悠閑自在地吃草,另一頭被人套著籠頭,牽著鼻子鞭打驅使,還配詩一首:“眼前流水自悠悠,歇臥偷閑戀綠疇。笑看金籠牽鼻去,等閑落得用鞭抽。”表明自己歸隱山林的決心。梁武帝看了畫和詩,深知其意,便不再勉強。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更是無意于功名利祿,一生向往田園生活的典型代表。他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自小博覽群書,養成了寡言少語、厭惡虛榮的高潔性格,這對他的仕途生涯影響頗大。當陶淵明任縣令時,有個大官要來視察工作,別人都勸陶淵明隆重接待一番。可陶淵明本來就是個向往自由隨性的人,看不慣這些官場做派,說出了那句著名的“不為五斗米折腰”。隨后,他辭官隱居便在情理之中了。
身體原因:心有余而力不足
代表人物:李靖、王羲之
混跡官場,除了立場不同導致心生去意外,身體狀況也是一大因素。唐朝開國名將李靖就因傷病纏身,64歲被皇上恩準提前“告病還鄉”。但這位提前退休的將軍始終退而不休。唐太宗征高麗時,還對他說:“公南平吳,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渾,唯高句麗未服,亦有意乎?”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將雖染病在身,仍表示愿意從行。不過,最終太宗見他實在年老體衰,還是沒有同意他遠征。
大書法家王羲之被譽為“書圣”,其《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而家喻戶曉。但鮮有人知的是,王羲之也是“辭官”大潮中的先驅。王羲之辭官,一方面因其生性高傲,早已厭倦官場中的勾心斗角,另一方面就是身體不適。根據王羲之的信札,可以看出他晚年患有多種疾病,除癲癇外,還患有風濕和胃病。這樣的身體狀況顯然支撐不了他的滿懷抱負。
縱觀古今,退休始終都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退休,作為人生職場的收官之戰,坦然面對就好。想想明天可以睡睡懶覺,不用趕著趟兒上班,也是件挺美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