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
2016年8月初,隨著飛機的降落,我們一家站在了這個海拔2000多米,名為寧蒗的云南小縣城。群山環抱中,空氣清新,陽光明媚。正值酷暑,這里卻涼風習習。這里有著名的瀘沽湖,有傳說中神秘的女兒國。這里群山環繞,只有很少的河流沖積平原提供給人類進行種植,進而在這里生存、繁衍。

身邊是我8歲的女兒,她尚在一片懵懂之中。如同所有這個年代大城市的孩子一樣,她無憂無慮地成長,享受著豐富的物質世界帶來的一切良好的條件。學習對她而言是苦難,而游樂場則是理所當然的存在。蛋糕、精致的菜品、漂亮的頭飾、各種新奇的學習用品、令人眼花繚亂的玩具、柔軟的床鋪、大屏幕彩電、IPAD、智能手機……對她而言都是生活中最一般的物品,是輕易就可得到的東西。
在她出生的那一天,我就為她在青基會尋找了一個結對的山里少年。然而,她根本不明白她捐出的、或者說是她的媽媽我捐出的這些錢有何意義。每當我對她說山里的孩子有多么渴望學習,他們無法享受城里孩子的優質生活時,她始終不能理解。
作為父母,我和她的爸爸一直想要找尋一個契機,讓她接觸到那個她從未見過的世界,打開她世界的一角,親身體驗山里孩子不一樣的生活,學習關愛,學習分享,懂得珍惜。
尋找契機
2016年春天,我的一位好友在朋友圈發布了一條“一起長大”的結對活動介紹:“一起長大”活動社是多位愛心人士共同發起的非營利性組織,旨在通過城鄉兒童一對一資助活動,讓您的孩子多一個一起成長的伙伴,讓他們懂得愛、分享愛,共同為寧蒗山區兒童開啟夢想和希望的大門。
我有點疑惑,“一起長大”這個活動與我之前在青基會捐助的結對活動有什么不同嗎?錢打過去,然后受捐助的孩子每年一個電話向捐助人匯報成績?這樣的結對對于孩子來說有什么意義呢?因為我一直關注著這類公益活動,了解得也非常多。有一些民間公益組織也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情,他們與政府或學校聯系,資助一些貧困的學生,然后如同走形式一般,沿路一家一家學校作公益捐贈儀式。有時也會走訪貧困學生的家庭,然后捐助人可以和這些學生結對后進行進一步的私下交流。這樣的公益活動很有意義,它幫助了很多貧困家庭的學生改善了學習的條件,解了燃眉之急。然而,對于城市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形式其實與旅游沒有特別大的區別,讓孩子們長了見識,看到了貧窮卻有高高在上的感覺。
我希望在進行贊助貧困學生的同時,能夠真正觸動到我的孩子,能夠對她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帶著疑惑我加入了“一起長大”活動的微信群,我想進一步了解它的形成、運作方式、資助模式與對我們的孩子有何幫助。
李世杰書記
在“一起長大”微信群里,有一個核心人物,他的名字叫李世杰。而“一起長大”這個活動正來源于他——在貧困山區做精準扶貧工作的村黨支部書記。李世杰和我們一樣在北京生活、工作。他有個可愛的女兒,在海淀區某小學上學。李世杰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他一直有一個夢想——渴望為這個社會做點什么。作為一名央企的員工,他響應國家新時期的號召,申請到國家扶貧的第一線。最終,由公司黨委選派,由中組部、國家扶貧辦統一調配,自2015年7月31日開始,他來到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掛職做村書記,任期三年。

城市孩子和結對的孩子在玩“快算24”的數學游戲
來到寧蒗以后,李書記一直在想如何將扶貧工作做到實處。他開著自費在當地購買的面包車轉遍了寧蒗山區的每一片土地,詳細地考察每一個山村的生存狀況。有一天,他路遇一位小姑娘,孩子眼中的純真、臉上的質樸打動了他。這讓他想起了在北京的女兒。于是,“一起長大”活動的雛形在他的思想里開始萌芽。
經過和朋友以及李書記的女兒所在學校熱心家長的反復商討,“一起長大”活動有了實質性的推進。受資助的孩子范圍定在了寧蒗彝族自治縣的官地壩村和拉都河村。這兩個村子里的小學生,他們純真可愛,渴望知識。他們的家境貧困或者微貧,人們的資助和關愛對于他們來說,尤其珍貴。這些孩子,是由寧蒗縣教育局、村級小學、村委會調查統計推薦的,李世杰書記再逐個家訪核實,最后一一確定的。
李書記的工作瑣碎而繁重,他需要核實每一個孩子的家庭狀況,對每一個孩子作詳細的調查、了解。當我進群以后,常常會驚嘆于這位書記的好記性與做人的實在。不論哪個人問起任何一個資助對象,李書記都能馬上答上來,并且回答得實實在在,甚至于這個孩子家的房子什么樣子,家里養著雞還是豬,孩子的性格如何,這個家庭貧困的程度如何,如數家珍,清晰明了。他為每個幫扶對象的家和他們本人都拍了照片,每個人的資料都作了統計。為群里的人們提供孩子們上學期的成績,為大家介紹寧蒗這些學校的真實情況。當我們第一次看到學校的照片時,大家都覺得學校的外觀看著很不錯,提出質疑以后,李書記說:“近些年,國家在教育方面投入巨大,校舍修建得都不錯,但學生的桌椅還很破舊,而山區的師資力量更是格外薄弱,需要繼續改善。”
李書記讓我們了解了真實的情況。現在的中國,扶貧工作與教育工作并不是我們一直以來所想的那樣——危險的校舍、上不起學的孩子。真實的情況是,通過這些年來的希望工程,修建了很多校舍,而免費午餐和兩免一補的政策,讓孩子們在學校吃飽飯,同時大大減輕了家長供給孩子上學的負擔,而貧困生補助政策,更讓很多貧苦家庭的孩子有了上學的機會。城里人的資助不再是能否讓一個山里孩子上學,而是改善他們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能夠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幫助。
“一起長大”
“一起長大”結對活動在一步步的發展、完善著,最終推出了資助的金額與運作模式。每個孩子捐助800元/年(每學期400元),由活動社常委會統一收取,再以部分現金+部分實物的形式送達寧蒗孩子的手中。這400元每學期分三個部分使用——
發放100元
發給結對的寧蒗孩子本人,鼓勵孩子自己作主購買自己或者兄弟姐妹需要的學習用具、生活日用品,或用于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上。但要記錄好明細,家長不要挪用。
統一購物200元
由常委會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精心策劃挑選,統一購買、發放。包括常規文具、美術包、運動包、溫暖包等。稍有超出或結余由公共基金調節。寧蒗當地的物價偏高,通過網絡成批統購方式,提高了這些現金的使用價值。
記入公共基金100元。公共基金的用法和意義:
A.購買集體受益的共用物品。
B.用于孩子身上的公共費用,例如結對儀式等集體活動時的T恤衫等。
C.用于對特別需要幫助的結對孩子給予適當傾斜。
D.用于對未結對成功的部分孩子購買少量學習用品。
E.愛心人士的捐贈記入公共基金。
F.作為統一購物費用的調節資金。
“一起長大”活動的管理機構是常委會,資金的使用、日常管理和活動由常委會統一策劃,統一管理。資金的使用情況,每月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和郵件的方式,向所有資助人及愛心人士公示。

“一起長大”讓城市的孩子與山里的孩子手牽手
結對的孩子之間可以隨時交流,形式不限于書信、郵件、電話、微信等。也可以把寫好的內容發給李書記,由李書記快速轉達。寒暑假以及各個小長假期間,都歡迎城市孩子來探訪鄉村,到美麗的滇西北和村里的孩子面對面。
2016年3月18日,在李書記的帶領下成立了“一起長大”活動社,并發布活動公告,“帶著孩子看世界,帶著孩子做公益”開啟了愛心活動序幕。短短一個多月,來自全國10多個城市的家庭報名參加,67個家庭和1個社團共計結對93個寧蒗的孩子。其中,66個孩子與來自北京的家庭結對,27個孩子與來自上海、天津、深圳、濟南、鄭州、哈爾濱、青島、蘇州、綏化、臺灣等地的家庭結對。
就這樣,人們以李世杰書記為紐帶和橋梁,開展“一起長大”活動,和村里的孩子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為他們帶去更多的關愛和陪伴。
第一次現場活動
2016年4月底,“一起長大”結對活動的第一次現場活動——“一起長大”結對活動啟動儀式,在經過了數月的籌劃后進入到實施階段。此次結對的93個寧蒗孩子分別就讀于紅旗中心完小、官地壩完小、紅旗中學。涵蓋了漢族、普米族、彝族、摩梭人、傈僳族、白族、藏族、納西族等8個民族。
4月29日,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8個家庭在瀘沽湖機場匯合。寧蒗教育局和學校教師們打著“一起長大”的宣傳畫,在機場早早等待迎接他們的到來。下了飛機,山路一路顛簸,當這些家庭終于來到官地壩時,還沉浸在路途的疲憊中。然而,當全體師生盛裝夾道歡迎的歡呼聲響起,那一刻,一切的疲憊都化為了滿滿的感動。對于這樣一個沒有紅綠燈、沒有公交車的多民族縣城,一件民族服裝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件奢侈品。前一天,當教師問孩子們誰有民族服裝,沒有一位孩子舉手。可是活動當天,所有孩子都神奇地穿著民族服裝來歡迎城市家庭的到來。這些家庭收獲的是寧蒗縣所有人的感恩之心。作為活動會場的紅旗中心完小,教學樓在政府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完成了修繕,宿舍樓也在捐資下正在動工建設中。學校在“一起長大”的主題中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寧蒗的孩子們用他們熱情的民族舞蹈,歡迎來自城市的家庭;城市的孩子則為山里孩子帶來他們各自的才藝。城市的家庭來自不同的地方,當地條件有限,很多家庭想出各種辦法,完成了精彩的演出。李書記70多歲的老父親親自上陣,他的空竹表演博得全場喝彩?;顒咏Y束了,城里的孩子不知跑去哪里去玩了,而寧蒗的孩子卻主動拿起掃帚打掃衛生。
傍晚,城市的家庭來到了官地壩完小,一個四面環山的學校,從學前班到六年級各有一個班級。學校的劉老師說,這兒的彝族同學需要住宿,并指著遠處的大山說:“他們回家需要翻過那座山,走幾個小時?!?第二天,大家走訪了部分結對的小朋友家。有的孩子的家里沒有電視,有的家里屋頂是漏的,沒有衣柜,衣服散落在紙箱子里??粗婆f的房屋、簡陋的住宿條件,城里的孩子深受觸動。幾天的相處下來,來自不同城市的孩子與大山里的孩子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啟動儀式結束以后,城里的孩子們回去了,“一起長大”的活動卻在繼續著。結對的孩子們互相寫信問候,拍了照發給李書記,李書記給結對的孩子們看后再給我們看回信。李書記繼續做著后續工作——給寧蒗的孩子們買書、買學習用具、買頭飾,給孩子們剪發……一項項具體的工作通過微信發給每位結對資助人。當李書記發來每個得到資助孩子100元零花錢明細賬目時,我們的心被深深觸動。寧蒗的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跡記錄著一筆筆花銷。他們將這些錢用來買書、買學習用具,為自己的兄弟姐妹買他們急需的用品,沒有一個孩子用這筆錢買玩具、零食。
走近結對家庭
2016年8月初我們一家來到寧蒗。幾天里李書記帶著我們走訪官地壩和拉都河村,走訪結對的孩子家庭。與我們結對的孩子名叫劉榮美。她的媽媽是傈僳族的,爸爸則是漢族。這個家庭雖然貧窮,但孩子們在父母的關愛下長大。比起很多其他結對的孩子來說,劉榮美又是稍稍幸福的,畢竟不少孩子是單親家庭或者留守兒童。劉榮美家的房子有兩層,一層是牲口棚子,二層的房子低矮而黑暗,屋頂破舊。家里還在用柴火生火,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劉榮美的媽媽生了火,讓劉榮美跳上牲口棚的梁柱,將家里的雞剛生的雞蛋取來給我們吃,并且拿家里多日留存的雞蛋送給我們。我不經意間看到劉榮美不舍的眼光,知道孩子心中這些雞蛋對他們一家來說有多珍貴——那是他們生活的來源之一。我們當然不要,卻無法過分推卻,在他們的熱情中只好拿了幾個。
李書記帶著我們上了一堂口風琴課。多才多藝的李書記利用暑期免費教授結對的孩子們學習口風琴課。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愛與認真,讓我的女兒深受感動。她也為他們演奏了鋼琴曲,鋼琴則是李書記到寧蒗后自己網購的電子鋼琴。我們這才知道為什么那么多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50元買下口風琴,這是他們通往藝術世界的橋梁,是他們對音樂的向往。其實,50元是不足以買到口風琴的,是李書記號召愛心人士進行了補貼。李書記說:“這里的資源缺失嚴重,沒有音樂老師來這里工作,孩子們對于音樂的夢想實現起來太困難了?!迸畠簩W習鋼琴說起來總是好像我們欠她的一樣,對音樂她只喜歡聽而不想付諸辛勞,總認為鋼琴是折磨她的一個存在。當她了解到山里孩子對鋼琴的渴望,她震驚了。對她而言學鋼琴只不過是她兒時對家長隨口的一個承諾,只不過是想學就能學的簡單要求,而在這里,卻是多少孩子的夢想。
幾天里,我們和山里的孩子一起上課,一起吃飯,一起玩耍,女兒總顯得與這些孩子格格不入。是的,教育的環境不同,孩子的交流有著一定的差距,雖然他們手拉手在一起聊天,但話題卻并不多。然而,當夜晚來臨,漫天星斗掛在寧蒗如洗的夜空里時,女兒對我說:“媽媽,劉榮美家真窮,她的生活真不容易?!蔽抑牢疫x擇參加“一起長大”這個活動是多么正確。
第二次現場活動
我們離開寧蒗不久,“一起長大”第2次的現場互動活動在8月底舉辦。這一次,是利用暑假的時間,11個城市家庭來到寧蒗,一起參加“北京佳訊飛鴻希望小學(原紅旗中心完小)”落成典禮,同時舉辦“一起長大”趣味運動會和總結表彰活動。趣味運動會的比賽內容豐富,城市家庭與學校教師共同組織評判。無論是城市的孩子還是寧蒗的孩子都投入了極高的熱情,并通過努力獲得了不少獎項,玩得非常開心。在四天的行程里,“一起長大”的孩子們和家長游覽了小龍洞、寧蒗博物館。折紙、爬樹、采蘑菇、做游戲。城鄉孩子們打成一片,親如兄弟姐妹一般。
而我們一家,因為很多原因不能成行,每天在群里看著參與者和李書記發來的圖片,心中遺憾莫名。不過,“一起長大”活動一直在延續,各種城鄉孩子互動的活動還會有很多。這樣的機會還會有,也許下一次,我們可以參與其中。
而對于李書記來說,他的精準扶貧工作任務還很多、很重。如今,他又開始了“一起長大”下一期的城鄉結對活動,相信有更多的城市愛心家庭加入到這個行列里來。而“一起長大”的活動也將更精彩。
我們一家與“一起長大”的結緣,讓我們這個家庭開闊了眼界,了解了國家對扶貧工作的努力,更讓我們結識了許多愛心家庭,讓孩子體會了城鄉的差距,懂得了珍惜現有的生活。而我也明白了“一起長大”活動到底與其他類似的公益活動的不同,那就是——它的重點并不是資助了多少錢,也不是一對一結對的過程,它的真正精華在于讓城市與鄉村的孩子一起長大,在成長中懂得善良與愛,懂得感恩。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