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天橋區桑梓店鎮高王中心小學,山東 濟南 250000)
雨果說:“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靈魂。”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主要操作者,是一班之靈魂。寬厚灑脫的人格魅力是班主任老師感悟學生心靈,走向智慧之門的金鑰匙,成熟完美的人格魅力是班主任實現班級管理,走向成功彼岸的燈塔。
“愛”是心中的太陽,將你我身邊的冰雪所融化;“愛”就是融化冰雪的春風,它在頃刻吹暖了心靈里最純真的感謝!這愛心能縮短師生間的距離,這愛心能感染學生。一個有愛心的班主任,能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無私地關愛學生,真誠地表揚學生。有人病了,送上一杯熱水,親自帶去看醫生;家庭困難的,我會發動大家一起獻愛心;父母離異的,我會給以親人般的關愛;學習退步了、紀律渙散了或思想有波動了,我會耐心地與他們交流,一起尋找產生問題的根源,給他們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
小學生的生理、心理、年齡等各方面的條件還未成熟,他們對人生、世界觀的態度還未形成,對真假、善惡、美丑的理解不是很透徹,他們需要榜樣,需要明辨是非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一言一行。班主任的言行舉止在很大程度上催化著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影響著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班主任要作風嚴謹,言行一致,帶頭示范,全面引導,處處給學生以榜樣楷模,事事讓學生心存感激,使他們覺得老師崇高而有偉大。如果讓學生愿意聽、樂意做,還需要班主任掌握一定的專業素養。這就要求班主任要進行理論的提升,再通過每周隊會活動進行實踐,讓全班凝聚在一起。強大的向心力會讓一個班,各項成績都會特別突出。班主任的專業化是一種大趨勢,社會復雜導致特別多家庭破裂,這就需要班主任要給予特殊學生更多的愛,用一種他們愿意接受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成長,最終達成教書育人的目標。過程很漫長,但是值得期待。
誠信是為人之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實是指忠誠老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是指說話、辦事講信譽,答應了別人的事,能認真履行諾言,說到做到,守信是誠實的一種表現。(晉)楊泉《物理論》卷一:“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在日常生活中講話辦事都要慎重,計劃或打算去做某事之前先認真地想一想,自己能夠做到的再答應,做不到的不要亂答應;一旦答應了的事,就要千方百計地去做好,這樣你才能不失信于人,你才值得學生信任?!熬右谎?駟馬難追!”
大家一起選班委,一起制定班規。包括班主任在內都要遵守班規,在共同的約束下做事會產生非常強大的凝聚力。在在你處理違紀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少數學生對于處理不滿意,那么班主任在這個時候應該馬上進行疏導工作,“遺棄了準則的班級只會是一盤散沙。”對學生進行嚴格教育和管理,并不是一味的板著嚴肅的面孔,而是一種尊重寬容的嚴、通情達理的嚴,嚴中有幽默,嚴中有愛。
“賞善而不罰惡,則亂;罰惡而不賞善,亦亂([唐]元結)。”嚴必須有限度,要有準則,要有獎懲并舉的措施,要有一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尺子。每學期我都建立班級日常行為規范量化表,有紀律委員專項負責,把學生每天的表現情況以加分和減分的方法進行統計,一周一小結,一月一總結,對量化分前十五名學生利用班會課進行口頭表揚和物質獎勵,學期終,總分最靠前的十名學生作為校文明學生推薦對象報學校政教處獎勵,另外三好學生的評比對象也從得分前十名學生中來評選,相反,對于那些平時懶懶散散得分最低的同學,我定期找他們談話,指出問題所在,建議限期改正并進步。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說:“用放大鏡看學生的優點,用縮小鏡看學生的缺點?!弊寣W生進入教師配置的角色,讓他有角色意識,有被器重而產生自豪感,從而產生動力,那么他的潛力就被極限地挖掘出來了。”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是學生發展藝術的欣賞者而不是挑剔者,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叭祟惐拘灾凶钌羁痰目是缶褪琴澝馈!崩鐚δ男┳鳂I做得既正確整潔、又清楚干凈的同學,質量檢測有明顯進步的同學,行為習慣優秀的同學,要大力宣傳并及時的給予表揚;對上課不認真聽講,學習馬虎,做事不積極,品行不端正的同學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及時適當地指正,避免責怪、訓斥學生,再差的學生也有其閃光的地方可以挖掘,哪怕是他的一點進步都要毫不吝嗇地表達你由衷的贊美,并及時地進行表揚和鼓勵,這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手段。
班主任管理是門學問,班主任藝術多種多樣,作為基層的教育者,在塑造學生堅韌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最大的發展潛能,形成學生健全的人生態度等方面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創新,同時,班主任老師要以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鞭策學生、發展學生。寬厚瀟灑的人格魅力可以凝聚你的班集體更加富有戰斗力,成熟完美的人格魅力會使你的班主任教育出現奇跡。
[1]鄭慧琦,胡興宏主編.教師成為研究者[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羅鋒艷.新課改背景下的班主任隊伍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05
[3]李華麗.淺析如何構建小學班主任與學生的和諧關系[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