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毓娥
(福建省泉州第三中學)
英語語法探究式教學的嘗試
莊毓娥
(福建省泉州第三中學)
探究式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深化學生的英語思維,養(yǎng)成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習慣。為了使學生真正掌握英語語法,教師應該使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求”基本規(guī)律,重現理論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才能夠掌握理論、學以致用。
探究式教學;英語語法教學;自主;探究;合作
探究式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
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成功實施涉及兩個方面——既要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又要重視發(fā)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離開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學習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可見,“主導—主體相結合”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
探究式教學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提倡的教學方式之一,也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關注的熱點。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探索、實踐行之有效的“以人為本,注重互動,面向全體”的教學方法,即教會學生“正確掌握與運用英語語法,為后續(xù)的英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的初中英語語法探究式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此,筆者結合初二年級語法教學“簡單句的五種基本句型及句子成分分析”教學案例,談談自己在基于探究式教學模式的英語語法課堂教學的嘗試。
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筆者針對英語句子成分分析這一問題,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從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思考、自主(或小組)探究、協(xié)作交流以及總結提高這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對英語簡單句句子成分及其五種基本句型進行漸進式的探究,并最終得出結論。
句子成分是學習英語語法成功的基石,是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前提。長期以來,學生對這一部分沒有足夠清醒的認識,往往造成在閱讀理解文章時對篇章理解模糊和寫作中出現“中式英語”等現象。
針對此種情況,本堂課的設計從緩解學生緊張情緒開始,以播放一個中文繞口令音頻為切入口,引出英語語法學習的目的,之后呈現幾個英語繞口令的句子,激發(fā)學生講英語像漢語一樣流利的欲望來切入課題。隨后,讓學生在具體的例子中體會、觀察并得出結論。以此為線索,通過教師積極引導課堂互動,自然貫穿,融入自主、探究、合作原則,有效達成探究式教學目標。
英語句子與漢語句子一樣,都是由單詞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所組成的。不同的詞類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只有搞清不同詞類在句中可充當哪些成分,才能正確分析、理解句子的含義,準確理解文章的意思,并準確地遣詞造句,逐漸達到流利地說出地道的英語的目標。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英文寫作中的表達采用非英文格式,句子結構模糊,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根本不清楚什么是句子成分和句型結構。這種情況對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產生了不少負面的影響,導致學生在語法學習中不能從宏觀層面去理解,而只能死記硬背,從而無法做到學以致用。
探究式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較深入地達到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有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即有利于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在此過程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否能夠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同時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幫助與支持。
探究式教學應遵循下列基本過程:(1)在情景中感受到要解決某種問題的暗示;(2)明確要解決的疑問是什么;(3)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4)推斷所定假設的內在含義;(5)在行動中檢驗假設。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情景中感到要解決某種問題的暗示
圍繞句子成分分析這一知識點,筆者展示多媒體課件,內容如下:

教師通過屏幕所設置的空格、圖示等形式引導學生進入句子成分的主語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所示的四個例子得出答案。
2.啟發(fā)思考,明確要解決的疑問是什么

為引導學生弄清主語所指示的內容以及主語所處的位置,筆者利用下面圖中句子的下劃線部分以及Conclusion的空白處,引起學生深入思考,帶著這些問題去探究空白處應該填入的內容,也就是主語所指向的內容以及主語的位置。學生根據下劃線提示以及句子意思,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并通過后面的小組探究得出結論,利用多媒體功能展示答案“什么人”“什么事物”“句首”在橫線上(如上兩圖),教師則在旁做適當的引導。
3.自主(或小組)探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
探究性教學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礎上實施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依照上述方式弄清楚主語及其位置之后,為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筆者先后在屏幕上展示如下3個英文句子:

筆者引導學生靠個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活動來完成。本環(huán)節(jié)成為探究性教學模式中的關鍵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學生、多媒體信息技術三者之間相互配合。教師起到引導、支持的作用,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信息技術成為輔助學生探究的認知工具。以上述圖片內容為例,學生在對左圖的例句進行思考的時候,受漢語的影響,會將“tell,argue,come”當做謂語,翻譯成“錯誤是撒謊”“它是用來吵架”“它是確定是誰來”等等文句不通的漢語。在筆者的引導下,給予句子(上方左圖)下劃線的提示,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活動,對句子成分進行分析,it是形式主語,然后再分析得出系動詞和表語,真正的主語是下劃線部分,最終得出結論(如上左圖中括號中的答案以及上面右圖句子下劃線所標示的答案)。
4.協(xié)作交流,推斷所定假設的內在含義
依照學習主語的流程,筆者引導學生學習了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表語的相應功能以及所處位置之后,讓學生對這些句子成分做一個歸納總結,學生在小組協(xié)作交流之后得出如下結論,如圖所示:

本環(huán)節(jié)是與前面的自主探究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的。學生在經過了認真的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后,進入高質量的協(xié)作交流階段。建立在自主探究基礎之上的協(xié)作交流,為學生提供了思路交流、觀點碰撞、成果分享的平臺。教師在此過程中起組織、協(xié)調、引導的作用。
5.總結提高,在行動中檢驗假設
在掌握句子成分的分析方法之后,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也就是句型結構,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與總結,對學習成果進行分析歸納,并聯(lián)系實際,對當前知識點進行深化、遷移與提高。筆者為了直觀表達問題,在屏幕上先后展示五種基本句型的表格,引導學生根據圖中元素進行總結歸納。現選取其中兩種句型舉例,如下兩圖。筆者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根據表格中所給出的例子,探究得出各種句型結構的特點。


在英語語法學習過程中,盡管方法、形式靈活,但由于英語是屬于比較理性思維的學科,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因此,學生可以通過探究合作學習,找到句型結構的規(guī)律(如上圖),并牢記之,最終達到熟練運用的目的。


通過這種探究模式,學生了解了句子的成分,也清楚了句型結構的特點,為檢驗所學知識是否已經達到遷移、內化的目的,筆者呈現練習(如上圖中英文句子),學生則進一步探討交流并得出結論,很輕易就找出了各個題目的句子成分(如上圖下劃線標志與中文答案),以及所屬的句型結構。
受漢語影響,學生通常會在含有雙賓語與直接賓語、間接賓語的句型上發(fā)生激烈的討論。例如,下圖例句4、文化在校園間得到傳播。
其次,弘揚當地文化,注重課外延伸。地方文化資源的利用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用身邊現實的人、事、物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學習,具有現實的教育意義。本土文化的滲透,不僅可以在美術課堂上進行,還可以延伸到課外的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
在八年級下冊《畫故事》一課中,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壽寧當地夢龍文化館,通過參觀了解一系列事跡,欣賞文化館里的雕塑、文學著作、插圖繪畫、故事等。參觀結束后,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繪畫手段去表現自己心目中的馮夢龍,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夢龍文化意識。用美術特殊的藝術手段去記錄它,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體驗新的感受,了解身邊熟悉的生活文化。
最后,積極開設美術第二課堂,利用美術興趣小組開展學習有關民俗、民間藝術的校園文化活動。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傳承、文化思想、精神文明的總體展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對傳統(tǒng)藝術的認知與了解程度組織相關教學活動,讓學生慢慢了解欣賞當地的傳統(tǒng)民俗、民間藝術,對于各個班級的美術興趣愛好者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外,更應借助一定平臺讓他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民間藝術文化內涵,提高思想認識,豐富文化品位。通過全校性的表演、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書畫展覽等活動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當地乃至全國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文化。
在經濟日趨全球化和世界文化不斷滲入的當今社會,我國本民族的許多民俗、民間藝術也存在被滲入甚至逐漸走向滅亡,使得地方性、地域性文化正一步步走向消失,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榮譽感也隨之減弱。而那些注重記憶和口傳心授的民俗與民間老藝人也呈現出后繼無人甚至斷層的現象。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美術教師就更應該擔負起民俗與民間藝術的教育工作,為民俗與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自己的綿薄之力。當然,學校在此過程中應積極配合開展相關的文化活動,使學校形成學習、了解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圍,使人們的關注點逐漸轉移到民俗傳統(tǒng)藝術上來,為民族民間藝術發(fā)展做好輔墊。
為了能讓教育者以更加寬廣的角度來審視民族藝術發(fā)展的未來,我們應該在了解認識過程中充分挖掘民族藝術背后的文化內涵,繼續(xù)探索民間藝術的地域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更應開展多種活動,以多樣形式宣傳民族、民間藝術,為民族藝術未來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張卉.中國民間美術教程[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01.
注:本論文為壽寧縣教育科研規(guī)劃課題論文,課題名稱:初中美術課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立項批準號:SNXJKY15-04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