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龍
(常州市中天實驗學校)
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地圖的應用與探究類識圖題教學思路分析
徐云龍
(常州市中天實驗學校)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地圖的應用,可以協助教師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學生通過識別地圖、分析地圖有利于對歷史各類重大事件以及戰役有更為深刻的認識與理解,此時他們強化了自身的歷史文化知識,提高了學習的效率。那么,歷史地圖是通過怎樣的渠道進入初中歷史教學中呢?這一問題一直沒有確切的答案。探究類識圖的教學思路是建立在提問的基礎上的,通過讓學生觀察、思考、討論、調查以及處理信息資料以后,最終達到探究歷史知識實質的目的。
初中歷史;地圖;探究類識圖題;教學思路
探究類識圖題的種類繁多,具體包括肖像圖,情景圖,還涉及與歷史地圖有關的知識內容。在教育改革的大力推廣下,地圖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認知水平。本文作者首先淺談了歷史地圖的特征,繼而重點探究了地圖的應用途徑,分析了地圖在探究類識圖題教學中是怎樣起作用的。
首先在一張歷史地圖上,圖像和文字共同存在,此時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人類歷史以及社會發展的進程;其次,在地圖上有不同顏色的線條以及符號,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有頭緒,有針對性;最后,歷史地圖利用比例尺知識,將歷史資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放,最終產生多樣化的圖案,面對生動形象的圖案,學生對其會產生強烈的好奇感,強化了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程度。
1.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達到應用的目的
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在黑板上描畫出新課標歷史教學中需要重點掌握的歷史事件以及戰役,以此使學生掌握歷史某一時期中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演化過程。這樣的教學是枯燥乏味的,學生體會不到歷史文化知識帶給他們的快樂,有的學生甚至出現厭學的情緒。此時地圖的及時引用,教師采用幽默的語句對某一時期某一地址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講解,此時在圖文的配合下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了更為透徹的理解。學生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奧妙所在,提高了學習與探究的興趣。例如,在(北師大版七年級)《探尋“絲綢之路”》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把歷史地圖拿到課堂上,把“絲綢之路”的路線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絲綢之路大體上可以分為三段:即東、中、西段,以東段路線為例,初中生可以通過地圖得知這三段路線的起始點是長安或者是洛陽,經過蜿蜒曲折的路線,行程者經過武威,到達張掖匯合,團隊在順著河西走廊前行,最終抵達敦煌。通過歷史地圖的應用,學生驚奇地發現中段路線有很多的分岔以及支路。通過歷史地圖的應用,學生明確了“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深深地體會到這條經商之路探索出來的艱辛,此時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致提高了,繼而他們發現西段的北中南三條路線與中段對應的三條路線。(北師大版)絲綢之路示意圖如下:

2.利用跨學科知識在課程教學中的滲入,使歷史地圖發揮更大的作用
縱觀初中歷史教材,我們發現它承載著人類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活動。因此在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各個角度出發,深入挖掘初中歷史知識的內涵,將同一時期發生的不同歷史事件相互關聯,去與其他學科文化相互滲透,此時初中生就會滲入挖掘出歷史知識的文化本質,提高自身分析問題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北師大版七年級)《璀璨的文學藝術》的教學課程中,教師將該節課的歷史知識與初中語文知識相關聯,在歷史地圖的配合下,教師向學生講述我國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路線:由《詩經》作為起始端,經歷楚辭,繼而在先秦時期出現優秀散文,而后經歷唐詩、宋詞、元曲的演變。總之,歷史地圖的應用勾勒出一副整體效果優良的畫卷,此時學生體會到“繁榮與開放的文學藝術與社會文化。”
3.協助學生全面地掌握歷史知識,同時使他們樹立愛國精神
歷史地圖的應用,使微觀的歷史文化知識宏觀地、直觀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另外,歷史教材中包含的知識內容有些是籠統,不全面的,此時歷史地圖的有效參與能夠將歷史教學的重點部分突顯出來。教師參照地圖對歷史事件發生的細節程內心也開始萌發出“一個熱切的愿望:巴不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薺菜一樣是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讀到這里,我們已經可以窺探到在那時那地,在一個孩子稚嫩的心里,這小小的薺菜,所代表的含義已經遠遠不是它本身那么微小了,它承載著一個孩子偉大的夢想,希望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如薺菜一樣,是平等的,是不分貧富貴賤的,是我們都能擁有的。挖薺菜所帶給我的平等自由尊嚴夢想,正是作者兒時最珍貴的精神財富,它們陪伴著“我”度過了那些個艱難的歲月。也正因為如此,當看到孩子們以“遷就”“漫不經心”的姿態“挑上幾根薺菜”時,我才會“遺憾”,才會擔憂。我所遺憾與擔憂的并非孩子們對薺菜的態度,我擔憂的是孩子們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年代里,對生活的態度是否正確,是否能理解“幸福”的精神內涵。
張潔的作品情感細膩,常以濃烈的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愛”和“人”是她創作的主要主題。這與她的人生經歷密切相關。張潔自小被父親拋棄,與母親相依為命,孤兒寡母生活異常艱辛,她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一文中稱她與母親“一直是互相攙扶才能掙扎過來的、只有我們兩個人組成的這個列隊”,足見她對母親感情之深。在《挖薺菜》中作者寫自己因“饞”而被追,跳到河里,以至于丟失了一只鞋子時,內心很痛苦,“我怕媽媽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見她那雙被貧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雙眼睛,會因為我丟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一種比饑餓更可怕的東西平生頭一次潛入了我那童稚的心”,這段文字中所流露出的感情是一般孩子所體會不到的,被追打本已失去了尊嚴,而丟失鞋子更讓她無顏面對可憐的母親,一種深深的內疚、自責,甚至于對母親的負罪感纏繞著她,折磨著她,讓她幼小的心靈備受煎熬。正因如此,在挖薺菜時,她才體會到了常人無法感受到的坦然、自由、平等、尊嚴。挖薺菜這短暫的時光讓她在精神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富足。
除此之外,從寫作時間上來看,作品創作于1979年,新中國已經成立30年了,張潔也已經40多歲了,經歷了文革,作者對人性對生活的認識更深刻,情感也更復雜。張潔在《我的第一本書》中這樣寫道:“當我寫作的時候,我心里想著的不僅僅是中國的老百姓,也想著整個人類,我愛人類,關心著他們的命運和前途,我將盡終生的力量為人類而寫作,因為我是從普通人當中走出來的。”由此可見,憶苦思甜,歌頌新社會的幸福,痛陳舊社會的黑暗的解讀過于膚淺,或許這個解讀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認同感,但卻很難讓學生發自內心地產生獲得感。
以上是我對《挖薺菜》這篇老文的一點思考,愿與我的同仁們共同探討。
黃秀霞.有效的語文課堂如何把握文本價值[J].考試(教研版),2009(1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