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小璟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探索,有效整合時政資源與九年級思想品德復習課,通過努力實踐,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獲得良好教學效果。主要從時政資源與思想品德課整合的意義出發,分析了時政資源在九年級思想品德復習課中的有效實踐結合復習教學的反思與總結,希望能為教育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時政資源;思想品德;九年級復習課;有效整合
新課標背景下,要求將時政資源和九年級思想品德復習課有效整合,以此提升復習課教學的實效性。結合實際情況,從學生掌握的知識內容出發,利用時事新聞設計新課導入環節,借助時事新聞熱點設計問題教學情境,不斷開發時政資源,延伸教學內容,通過復習教學反思與總結,拓展學生學習的知識面,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一、時政資源與思想品德課整合的意義
新課標背景下,提出了“教材不再只是簡單傳授知識內容,也不再是為學生提供記憶知識的倉庫,而是提供教學使用的材料,讓教師與學生成為材料的主人,同時,創造新材料、新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改變傳統的簡單、機械教學觀念,開發創造教學活動過程……”的理念,即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樹立新的教學觀念,敢于探索,靈活運用新的教學資源,通過采用多媒體等資源方式,將時政資源自身動態開發的內容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以此豐富教學內容,增強教材知識點的說服力,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注重黨與國家工作重點、宣傳重點和社會熱點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獲得良好的效果。
二、時政資源在九年級思想品德復習課中的有效實踐
1.利用時事新聞設計導課環節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激發學生的求學欲望,必須要適當導入新課環節,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育心理學認為,在短短幾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開始上課的十幾分鐘教學效果是最佳的,能夠為新課導入做好鋪墊。教師借助時事新聞本身具有的新奇性、時代性和鮮活性等特點,在導入新課過程中可以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以此提升思想品德課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文化”這一專題內容的復習過程中,導課環節先將全部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由其中一個小組學生播報新聞:《鼓浪嶼拿到“申遺入場券”,世遺大會2017年進行審議》;另外一組學生介紹自己心目中的這張“最美的名片”——鼓浪嶼。其余學生認真觀看,尋找內容的關鍵詞。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小組播報新聞內容:廈門網2015年7月15日:經過7年的努力,鼓浪嶼終于拿到了“申遺入場券”!2008年,廈門市正式啟動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12年,鼓浪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預備名單。今年5月11日,全國文化遺產專家就我國2017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投票表決,鼓浪嶼獲第一名。第二小組介紹鼓浪嶼:鼓浪嶼位于廈門島西南隅,四季如春。在小道上漫步,不時會聽到悅耳的鋼琴聲,悠揚的小提琴,輕快的吉他聲,動人優美的歌聲。音樂,成為鼓浪嶼特別絢麗的風景線……未來的鼓浪嶼按照“文化社區+文化景區”的定位,將建設成高尚、優雅、精致的世界級文化創意名島,成為“美麗廈門”的精華版。
而在問題設置方面,應仔細認真思考,找出本次教學的新聞眼,結合復習內容,思考鼓浪嶼“打造世界級文創名島”的意義。在這次案例教學中,教師應改變以前夸夸其談中華文化的觀念,摒棄直接提問學生觀看新聞之后的看法。通過學生較為熟悉,且比較感興趣的時事新聞作為教學切入點,有目的、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帶著問題思考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國的意義,認識世界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理解中華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和諧共進的意義,指向明確,層層遞進,潛移默化,防止學生回答問題沒有深入研究,無法掌握教學的重點內容。
2.結合時事熱點,引用問題情境教學
建構主義理論核心認為“知識不能單純被動接受,而是通過認知主體的積極構建形成”,知識建構需要情境的支持,所以,將知識轉變成創設問題情境,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引導下形成的一種教學方式。這就需要教師按照課程教學標準和教學目標適當插入與本次教學有關的時事新聞,合理創設問題情境,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思考,主動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以此掌握教學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例如,在“心理品質”這一專題內容的復習過程中,教師展示時事材料及問題:“同安一中17歲的黃雅萍獲評2016年全國‘最美中學生。她在9歲時,腿部被查出惡性腫瘤,當時的她經過一晚思想斗爭,自己簽字同意做截肢手術。現在,每天六點,她準時起床,穿戴好義肢,吃完飯,自己搭6:50的公交車上學,每當碰到老人時,她也會站起來給老人家讓座。這位喜歡幫助別人的女孩還特別愛笑。”思考:黃雅萍“美”在哪里?我們應該怎樣向她學習?通過結合時事熱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時事素材與知識點整合,理解掌握了“學會自立、培養自強精神,與人為善,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知識點,達成復習課的教學目標。
3.開發時政資源,延伸教學內容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結合教材內容,又要高于教材內容,同時,還要來源于教材內容并突破教材內容,多元化開發時政新聞的課程資源,從而延伸教學內容,拓寬教學知識面。
例如,針對“科教興國”這一專題內容的復習,可在時政資源中穿插屠呦呦通過挖掘我國傳統中醫藥中的青蒿素進行創新研究,為世界醫學作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獎的事例,同時結合我國互聯網+相關背景材料,引導學生博學篤思,求知創新,以此進一步鞏固科教興國戰略的含義、實施此戰略的關鍵和意義等知識要點。針對“生態文明”這一專題內容的復習,時政資源可挖掘關于廈門和福州已入選“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引導學生關注和了解海綿城市建設,鞏固生態文明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新理念等知識要點,從而提高專題復習效果。
4.復習教學的反思與總結
時政資源和九年級思想品德復習課有效整合,作為課程教學維持生機的源頭活水,同時,也代表著時政資源教育的適應性,經過有效的整合以后,拓寬教學內容,以此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在九年級思想品德復習課中,教師應利用時事新聞設計導課環節,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設計的問題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答案,讓學生掌握教學的重點、難點,結合時事熱點,引用問題情境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開發時政資源,延伸教學內容,拓寬教學知識面,提升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陳玉梅.時政資源與九年級思想品德復習課有效整合研究:以《燦爛的中華文化復習課》為例[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10):85-86.
[2]覃偉芳.新聞時政資源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開發利用[J].教育觀察(下旬),2015(6):59-61.
[3]項秀平.思想品德課程資源開發實踐研究:以瑞安市初中(粵教版教材)為個案[D].東北師范大學,2011(5).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