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彤(1987-),男,漢族,河北秦皇島人,中學二級教師,大學本科,包鋼五中,研究方向:歷史教學。
摘要:新課改以來,高中歷史課本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原來“中外分開,時間為軸”的傳統教材編寫體例,到現在的政治、經濟、思想為線索的新教材體例,帶給老師們的挑戰是非常明顯的。但是,高中歷史課本編寫體例所產生的沖擊,影響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學生。作為一名高中歷史老師,為了找到方法,讓學生盡快適應高中歷史學習的思路,有必要對初中歷史教材與學情進行必要的了解與分析,以便達到初高中歷史教學的良好銜接。
關鍵詞:歷史;教學銜接;能力培養;學情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065-01
高中歷史教師,在接手高一新生的時候,總是會抱怨學生們的歷史基礎太差,缺乏基本的文史常識,完全適應不了高中的歷史學習。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甚至直到高中畢業的時候,也沒有找到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這種現象直接影響了學生對于學習歷史學科的積極性,從而最終影響了學生的成績。
我認為,學生對于高中歷史教學的不適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初高中歷史教學缺乏起碼的一致性??陀^的說,這次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在制定的時候,已經充分的反映出了初高中歷史教學的整體性和繼承性,但是,在新課程標準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初高中歷史教學基本上處于各自為戰的局面。
初中歷史教學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所以,所有的老師在中考指揮棒的指揮下,一味地強調歷史基礎知識的記憶,把課本完全細化為一堆條條框框。而高中歷史教學的主要考察方向是能力,在初中歷史基礎知識的積累基礎上,高中歷史教材淡化了,甚至是直接忽略了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直接進行規律性的總結。可想而知,這種“飛躍”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難度是非常大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初高中歷史教學的斷層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歷史教學的基礎,也就是《歷史教學新課程標準》上來。
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基礎知識的積累與歷史線索的掌握,并在此基礎上,適當的讓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一些規律與方法,熟悉歷史材料閱讀分析的一些基本技能,為高中歷史的學習做好準備。
單從知識與技能的目標設計上來看,基本是符合初中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的,但是,在新課標執行過程中,有些老師對于新課標的理解出現了一些偏差,只看到了新課標對于知識掌握的要求,而忽視了對于學生基礎能力的培養。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起了絕對的主導作用,有限的提問也都是知識方面的,絲毫體現不出能力的培養,至于學生的主體性,更是完全沒有體現。這些都是與新課標精神相背離的現象。
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必須從中考的考察方向入手,只有中考的中考的指揮棒轉變了方向,初中教師才能真正的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把自己的教學理念真正轉移到新課程標準上來。
高中歷史的教學主要目標不再是基礎知識的掌握,而是在初中歷史的基礎上,掌握規律性的知識,增強材料理解分析能力等各項能力。
高中歷史教師對于新課程標準的貫徹,相對于初中歷史教師來說,還是比較徹底的,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高考的導向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高中歷史教師有更多的機會接受培訓,也有更多的機會實踐新課標的理論。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正是因為高中歷史教師比較徹底的貫徹新課標的理念,反而加重了學生適應高中歷史學習的困難。
為什么呢?初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是相互參照而成的,有了初中的基礎,才有了高中的能力提升,但是,在初中教師沒有完成任務的前提下,盲目的加強所謂能力的培養,實際上只能是空中樓閣,沒有基礎。學生連基本的歷史年表都沒有概念,甚至說不出朝代的更迭,在這種基礎上,有什么能力可談?
所以,歷史課改的基礎在初中,初中的歷史教學的方式不修正,高中的課改只能是半吊子、有名無實,甚至只能加重學生負擔。
當然,這種轉變很難在一朝一夕間形成,在現有情況下,高中歷史的教師有什么能做的嗎?我有以下幾個建議:
1.制作切實可行,符合學生水平的歷史年表。我個人認為,高中歷史教學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讓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宏觀歷史時空概念,如果這一目標能夠實現,學生在理解歷史發展的某些規律時,難度應該會顯著下降。就可以幫助學生對歷史發展有一個整體的概念,迅速準確的定位歷史事件的時空概念,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2.依據學情,編纂以時間為線索的歷史校本教材簡本,在學習高中歷史必修教材之前,系統的學習至少是復習中外歷史的發展脈絡。高中歷史的新課程標準是一個宏觀的指導,他面向全體高中學生,為了適應所有學生,所以它制定的相對比較寬泛,只是一種指導而已。如果具體到每一個地方,甚至是每一個學校,學情不同、基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新課程標準的做出的指導便顯得明顯不足了。這個時候,校本教材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這對一個學校的學情,編訂一本高水平的以時間為線索的歷史校本教材簡本,在高一開學之初,正式講授高中教材之前,抽出專門的時間,為學生首先梳理一下時間線索。對于高中歷史教學,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
3.可以嘗試改變高考一輪復習的模式,嘗試按時間線索來重新講述高中歷史知識。一輪復習不應該是課本的簡單重復,而應該是基本上以時間為軸的歷史知識的梳理,對于分散在課本各處的知識,應該進行總結整理。比如中共八大或者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不同的課本當中都有涉及,只有把相關知識總結在一起,才能有效的讓學生對歷史事件形成宏觀的概念。
總而言之,初高中歷史教學缺乏一致性,是制約高中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應該是新課程標準在貫徹過程中,一個值得我們注意和反思的問題。無論是初中歷史教師,還是高中歷史教師,包括歷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都應該及時革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把自己的教學活動真正的回歸到新課程標準上來,做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工作。
(作者單位:包鋼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