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作者簡介:李秀娟(1991-),女,漢族,河南濟源人,研究生,延邊大學,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摘要:漢字是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認識漢字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產生很大作用。然而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漢字教學存在質與量脫節的問題,由于缺乏漢字學理論和教學理論的指導,這些誤區必然對學生學習漢字造成嚴重的干擾。因此,本論從原有的漢字教學法出發提出合理使用漢字教學法的策略。
關鍵詞:識字與寫字;教學法;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149-01
一、識字與寫字的基礎性地位
識字與寫字教學是語文教育的基礎。明代《教學良規》中就明確指出“教小兒須先令其認識所讀之書之字”,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也強調“蒙養之時,識字為先。”①可見識字寫字教學為閱讀教學奠定了基礎。除先秦時期文字以刻畫符號、甲骨文為萌芽形態且教育學術官守以外,從秦朝到清朝,幾乎每個朝代都是先以識字與寫字為教學,繼而學習文章典籍等。例如基礎教材有《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漢字的教學主要在小學低年級階段集中進行,其它階段在閱讀和社會生活中獲取。
二、當前識字寫字教學的誤區
盡管從古至今,識字寫字教學方法有很多,但眾多方法容易使教師產生迷惑,甚至走極端。從我國識字寫字教學現狀來看,存在以下誤區:
(一)盲目追求速度與數量。雖然我國《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階段的識字寫字量的要求在2500字左右,而約定俗成的觀念也認為小學低年級階段的識字量在1600字左右,但我國并未規定學生必須在一年內識多少字,所以“一年識字三千五”更是無稽之談。而教師在教學中盲目追求識字寫字的數量,更是對片面追求識字速度、數量的附和。
(二)教學方法單一。新中國成立后,越來越多的語文教育思想被推上公眾平臺。漢字教學法所誕生的“流派”無疑是大語文教育下的良性產物。但由于一些具體教學法以個人或單位的形式被推出,為了強調個性、特色,于是刻意求異。而這些“流派”流入校園,也在宣告“同化漢字教學法”的到來。因為這種表演式的教學模式,使一些地區和學校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學程序固化。漢字教學中過分模仿,不能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最終導致教師不能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而被社會的洪流所吞沒,從“我”變成“我們”。
(三)書寫的擱置。我國漢字經歷了幾千年的變化,從最初的甲骨文到今天的行書、楷書,漢字的書寫早已形成多“體”。例如歐陽修體、顏真卿體等。如今,“書法”已經成為國粹,但是由于受電子科技、世界文化交融的影響,書法教學逐漸被削弱。尤其是書寫規范、整潔——這一最基本的要求被人們忽視。我國目前中小學生書寫存在筆順錯誤、錯別字、書寫不端正等現象。而中小學語文教師因為缺乏漢字理論知識或是本身漢字功底不扎實,所以在教學中采取遠而避之的態度。
三、合理使用識字寫字教學法
(一)識字量的科學定位。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學會漢語拼音,學會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年齡階段特征,科學規定識字量具有必要性。而由于時代的飛速發展,一些家長早早地把孩子送去“早教班”,孩子被接受大量漢字。而這一時期孩子由于接受不合理的識字內容,會對后期學前所學的漢字產生沖突。所以,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和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進行漢字教學是科學的。
(二)正確講解字理。科學解釋漢字,不能違背漢字的規律,要在漢字的形態發展的基礎上,對漢字結構的意義進行闡釋。這需要語文教師具備深厚的漢字知識。
在講解漢字構造意義或對同類漢字進行歸納總結時,不能僅因形體相同而歸類。在講解漢字時可以利用形聲字的聲符系統和表意系統歸納,形成“字串兒”。例如,聲符系統的“青”,可以將“情”“請”“晴”“蜻”等字歸納為一個聲符系統,形成“青部字串兒”。
不能隨意嫁接漢字的結構意義。有些漢字是簡化字,而有些教師在講解漢字時雖然使用了漢字的字理,但往往是生搬硬套、肆意編造理論。例如,對漢字“體”的曲解,有教師把“體”字分解成“一個人累了,靠在大樹旁休息,休息完后在大樹身體上劃了一道兒作為記號。”而事實上,“體”字和大樹無關。對字理的運用,并非都是一一可解的。對沒有把握和構形意義不明確的字,寧可不知也不可妄加分析。
(三)對漢字教學流派的理性效仿。我國漢字有較長的歷史,漢字在集合成文,傳播人類文化的同時,對漢字教學又形成了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有集中識字法、分散識字法、部件識字法、注音識字法等。而這些方法在實踐教學中卻陷入了極端,比如有的教師不切實際照搬流派的做法造成個性漢字教學法的缺失。所以,筆者建議教師可遵循以下原則使用:
1.一法多用、多法參用。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在漢字教學中摸索出一個恰當、合理的方法是影響學生識字效果的主要因素。一旦探索出好方法,可以多次使用。但切記不可“一成不變”,也不可“變化無常”,而是要把握“度”,形成“漢字教學主導法和輔助法”的使用規律。
2.依階段特征選擇方法。在漢字教學中,可以在不同階段進行多種方法的相互使用。例如初期學漢字,可采用朗讀法和構圖法來聯接字形與語義。而中期積累漢字階段,由于學生對漢字意義的加深以及對漢字構形已初具識別能力,所以可采用部件識字法、字族文識字法等。隨著學生漢字識字量的增加,為了鞏固所學的漢字,在這一階段可以采用分散識字法,即隨文識字法,比如在閱讀和寫作中鞏固。
正確學漢字,合理教漢字。在漢字教學中,教師要學會融會貫通、還要有勤于研究的精神。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
注釋:
①耿紅衛.中國語文教育史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
參考文獻:
[1]王寧.漢字教學的原理與各類教學方法的科學運用.課程·教材·教法,2002.
[2]周有光.周有光語文論文集第二卷[C].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3]王寧.漢字構形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蔡富有.小學識字教學理論探微──兼論“字族文識字教學法”的理論基礎[J].語言文字應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