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靈紅
“小數的產生和意義”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小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系統學習小數的開始。本節課要達成的目標是:讓學生知道分數與小數的聯系,明確小數的計數單位,認識小數并理解小數的意義。
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涉及十進分數,由于學生沒有系統學習分數的知識,理解分數的十進關系有困難,因此在教學這一內容時選用了米尺作直觀教具,旨在借助長度單位關系,讓學生明白小數實質上是十進分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關于“一位小數的意義”的教學,我先后進行了兩次不同的教學嘗試。
第一次試教:“認識一位小數”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課件演示進行邏輯推理。
(1)課件動態演示:先出示一米長的尺子,然后把1米長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
提問:每份是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幾分之幾?也就是說1分米就是幾分之幾米?(生答略)
教師歸納總結: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數表示是米以外,還可以用小數0.1米來表示。
(2)師追問: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像這樣的3份或7份用分數和小數表示各是多少米?(生答略)
(3)理解“一位小數”的含義:
觀察剛才我們找的小數,在小數點的后面只有一位數,這樣的叫一位小數。一位小數表示的都是十分之幾的分數。
……
課前設想,學生通過觀察課件的直觀演示后,能在頭腦中建立起0.1米、0.01米、0.001米的實際長度的大小,并通過邏輯推理感受到0.1、0.01與0.001之間的關系。這一過程能順利地幫助學生理解小數的實際意義,但實際教學并非如此!學生只是就題答題,根本沒有把小數與分數聯系起來思考。以致于學生在后面學習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時,思維出現了明顯的斷層,他們對“計數單位”感到很陌生、很空洞。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有二:其一,從表面上看課件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表象,但由于沒有實際長度作支撐,0.1米、0.01米、0.001米的實際長度學生頭腦中沒有印象。因此,課件只是起到了邏輯推理的作用,學生缺乏動手操作的體驗。其二,“0.1、0.01、0.001…”等作為小數的計數單位,就應該有一個用“0.1、0.01、0.001…”來計數的體驗過程。正是因為缺少了這個體驗過程,所以學生對“計數單位”感到很陌生。為此我重點對“認識一位小數”部分進行修改后,進行了第二次教學嘗試。
第二次教學:“認識一位小數”采用數形結合,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
第一個環節與第一次試教相同。當教師歸納出: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數表示是米以外,還可以用小數0.1米來表示后,關鍵是對第二個環節追問進行了如下調整。
(1)找一找:在米尺上找出0.1米指給同桌看,比一比你能在尺子上找到幾個0.1米?
生1:我發現從0刻度開始到1分米之間的長度是0.1米。
生2:我發現從2分米到3分米之間的長度也是0.1米。
師:還有哪些同學找到的0.1米的位置與他們不一樣?
生3:我發現從8分米到9分米之間的長度也是0.1米。
……
(2)議一議:為什么不同的位置表示的長度都是0.1米?
這一問問住了學生,熱鬧的教室一下子變得安靜了……
師:同學們可以把各自找到的0.1米與同桌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終于有了自己的發現:
生1:我發現它們都是指十份當中的任何一份。
生2:我還發現1米里面竟然有10個0.1米。
(3)在米尺上找出0.3米,說一說0.3米是幾分之幾米?0.3米里面有幾個0.1米?
(4)在米尺上找出7個0.1米,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用分數表示又是多少米?
(5)歸納小結:觀察剛才我們找的小數,在小數點的后面只有一位數,這樣的叫一位小數,一位小數表示的都是十分之幾的分數。
……
也許是要“比一比”的緣故吧,在“找一找”的過程中我欣喜地發現:只有少數學生從0刻度開始找,而隨著“2分米至3分米之間的長度0.1米”的發現,學生思維的火花瞬間被點燃了:他們有的從4分米處為起點開始找、有的從8分米處為起點開始找,此時,我隨機告訴學生:我們可以以任意點為起點找出0.1米。學生深刻領悟到: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十份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0.1米。此時“0.1米”的實際大小已經深深地印入學生的腦海,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起與0.1之間的聯系。學生在米尺上找“0.3米”時,他們發現0.3米里面有3個0.1米,只要在直尺上找到3個0.1米,它的長度就是0.3米。此時學生對“0.1”是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就有了實實在在的體驗和理解。
縱觀上述兩個教學片段,同樣的內容,同樣是借助直觀手段來幫助學生建立“一位小數”的概念,但學生實際的學習效果卻有著顯著的差異,筆者認為有這樣幾個問題值得研究:
(1)直觀演示與動手操作之間關系
如今的課堂多媒體被廣泛運用,多媒體課件以其豐富的色彩、動感的畫面、悅耳的音樂,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但是這一活動卻讓學生缺少實實在在的體驗與感悟。如在片斷一的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觀看課件,希望學生在觀察課件的直觀演示后,能在頭腦中建立起0.1米、0.01米、0.001米的實際長度的大小。殊不知,學生頭腦中建立起0.1米、0.01米、0.001米只是幾個沒有實際意義的數字,它們的實際長度到底是多少,學生一概不知。這里的課件演示不可能達到動手操作帶來的效果,只是起到了邏輯推理作用。而片斷二中既用課件來直觀演示,幫助學生建立1米與0.1米之間的邏輯聯系,又增加了“在直尺上找0.1米”的動手操作活動,彌補了片斷一中僅有思維而沒有實際表象作支撐的不足,讓學生經歷了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對“0.1米”看得見,摸得著,自然對一位小數與十分之幾的分數間的關系有了深刻的理解。
(2)“數形結合”,搭建具體與抽象的橋梁
“數形結合”的思想可以使數學問題直觀化。在片斷二的教學中,教師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提出“在米尺上找出0.1米指給同桌看,比一比你能在尺子上找到幾個0.1米?”這個問題,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他們積極地投身到“找0.1米”的活動中,“0.1米”的實際大小自然而然地印入了學生的腦海,同時他們對“0.1”是一位小數的計數單位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礎上他們“見形思數”“見數思形”大膽想象,創造出更多的一位小數。此時學生頭腦中的“一位小數”是豐富的、有形的……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