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霞
摘 要: 現階段,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化,國內大多數中職院校均對自身的教育模式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就當前形勢來看,中職院校為了促進自身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開始根據市場調查對培養專業型技術人才的教育模式進行深入探索,并對各個專業的教學資源配置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優化。在這樣的形勢下,訂單培養模式逐漸興起,并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然而,目前中職院校各個專業的訂單培養模式仍然存在諸多矛盾和問題。本文圍繞中職院校各專業訂單培養模式應用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展開分析,進而對其優化措施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廣大中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參考和理論支持。
關鍵詞:中職 訂單培養 矛盾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135-01
中國教育體制的深入改革和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帶動了中職院校教育目標的調整,中職院校的教育目標逐漸傾向于培養出更多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技能、高水平復合型人才。中職院校中的許多專業與市場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因此,對這些專業教學實施訂單培養模式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訂單培養模式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技術實操能力,還可以有效的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促使學生由學術型轉向為專業型,使中職院校畢業生更加符合社會發展和行業發展的需求。
一、中職院校訂單培養模式應用過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在中職院校中應用訂單培養模式就是指中職院校根據社會企業對專業人才數量、素質等方面的需求,與社會企業簽訂學生就業發展訂單,校企通過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為學生提供學習與就業的平臺,使學生能夠在畢業后直接進入社會企業就業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1]。這一模式能夠滿足有針對性培養人才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社會就業壓力,進而改善了我國社會就業形勢。然而,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方式不夠科學、合理
在訂單培養模式的應用過程中,部分中職院校實施了項目管理,由校企雙方共同組成一個訂單培養項目組,并由小組成員分別代表雙方利益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對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學時安排、師資分配等方面進行商定[2]。雖然促進項目管理靈活性和有效性的提高,但是也增強了教育教學的隨意性,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有效中職院校為了避免這一問題,仍然沿用班級管理模式,這與訂單培養模式的真實需求難以相符。
2.監督機制不夠科學、有效
訂單培養模式的全部內容均是由中職院校和社會企業共同參與制定的,在訂單培養模式應用過程中需要校企雙方通力合作。然而,由于教學活動是根據校企雙方利益制定的,所以在教學設計中可能會存在某些不符合學生利益的內容,對于缺乏學生參與制定的教學活動,其科學性和有效性難以得到充分保證。同時,也沒有專門的監督機制來保障教學活動設計的合理性、教學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學生和校企的利益等。
3.評估體系不夠科學、健全
現階段,考察訂單培養模式的應用效果主要依靠對人才培養“質”和“量”的評估。通常情況下,人才培養“質”的評估內容包括學生技術水平、業務能力、職業道德素質等方面,人才培養“量”的評估內容包括學生培養規模、專業人才數量等內容,并考察其是否滿足社會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這一評估標準存在一定的不科學性和不合理性,只考慮了企業的利益和需求,并站在社會企業的角度來看待訂單培養,并沒有將學校的評估、家長的評估以及學生的評估等納入到評估體系中,導致訂單培養評估體系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解決中職院校訂單培養模式應用問題的有效策略
針對上述問題,為了解決中職院校訂單培養模式應用中的問題和矛盾,中職院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對訂單培養模式進行優化和完善,為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1.強化人才培養質量
訂單培養模式的應用目標應包括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和思想道德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具體來說就是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競爭能力、人際交際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規范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而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主要圍繞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企業的使命感以及對企業的忠誠度等方面進行培養,進而為學生的未來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優化訂單培養項目管理
訂單培養項目組應該由社會企業、中職院校、專業教師、學生代表以及學生家長等多方共同組成,進而使訂單培養項目組圍繞招生、培養方案制定、教學隊伍組建、教學活動實施、實習培訓管理、學生教育管理、教學考核、學生學籍管理以及項目經費使用等方面對訂單班級進行有限項目管理[3]。人才培養方案的審定、教學活動監督、訂單項目評估等由校企、學生以及學生家長共同負責,進而提高項目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為多方利益提供堅實保障。
3.建立健全的監督管理評估機制
監督評估小組應該由校企、學生及學生家長多方共同組成,使他們共同完成對訂單項目的監督和評估。另外,也可以將監督評估工作委托給專門的機構負責。監督評估內容應該將項目方案的科學性、教學設置的合理性、教學內容的全面性以及教學活動的規范性等方面納入其中。并且項目評估應該圍繞校企、專業教師、學生家長等多方的參與度入手,進而對訂單中的培養規模、學生成績、參與就業人數以及學生上崗表現等進行綜合評估。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訂單培養模式在中職院校教育教學中的普及性應用,中職院校與社會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使得社會企業成為中職院校學生就業發展的主要陣地,而中職院校也充分發揮出作為連接校內學生與社會企業的橋梁作用。在訂單培養模式的應用過程中,中職院校應該強化自身的服務意識,加強與學生、家長以及社會企業的溝通與交流,促使訂單培養模式更加完善和健全,進而為國家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實現中職院校、社會企業以及校內學生的共贏。
參考文獻
[1]龍福印.淺談中職汽修專業新型“訂單”培養模式[J].中國市場,2014(14):136-137.
[2]張鵬.“對接企業訂單”教學法在中職課堂的應用[J].職業技術,2015(1):123-124.
[3]石文娟.中職“訂單”培養模式熱現象下的冷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科技創業),2013(1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