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湛
摘 要: 一提到錯誤,很多人都會想到粗心,粗心當然是錯誤形成的原因,但是不粗心就一定能避免錯誤嗎?把錯誤籠統地歸結為粗心,不做具體分析,結果只會掩蓋真正的原因,如果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用學生的思維方式認真傾聽學生錯誤的思考過程,不但會找到錯誤的真正原因,還會發現錯誤想法中有很多精彩。教師應采取相應的措施讓錯誤閃亮數學課堂。
關鍵詞: 錯誤 傾聽 措施
一、引言
小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和成人不同,學習中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因此,我們要把握好學生的每一個錯誤信息,準確分析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努力挖掘錯誤的潛在資源,讓錯誤成為寶貴的教學資源。下面結合教學實際,談談面對學生錯誤時的一些意外收獲。
二、延緩評價,讓“錯誤”不攻自破
每當一種意見提出時,教師都請學生給予評判,他們或分析或爭論或同意,自己處理。在學生解答問題時,教師對學生解答的評價不是按標準答案,而是用語言提示誘發、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獨創性;對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師根據學生錯誤所在補充設問,點撥學生引發討論,引起深入思考,讓學生在不斷的爭辯中明確認識,經歷自悟自得的創新過程,進而排除謬誤,獲取真知。
案例:在學習完“比”的知識后,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小圓的半徑=1,大圓的半徑=2,求出它們的半徑比、周長比、面積比分別是多少?學生套用公式計算后回答:圓的半徑比是1:2,周長比是1:2,面積比是1:4。我繼續追問:你有什么發現?通過觀察大部分學生認為面積比是半徑和周長比的2倍。我順勢問:為什么是2倍?一個學生回答:r的平方就是r乘2,所以是2倍。此話一出,底下學生開始竊竊私語。一個學生舉手說:好像應該是平方的關系。我沒有做出任何評價,緊接著又出了一道題:小圓的半徑=3,大圓的半徑=4,求出它們的半徑比、周長比、面積比分別是多少?很快大家的答案出來了:圓的半徑比是3:4,周長比是3:4,面積比是9:16。由此,學生通過對比觀察,驗證面積比不是半徑和周長比的2倍關系,而是平方的關系。
通過這一簡單的討論錯誤的過程,我們班學生在這類題上再沒發生過錯誤。我認為無論在教學過程中還是練習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遠比教師指出并糾正錯誤要好很多。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傾聽學生的錯誤,并根據錯誤展開教學,讓課堂因錯而更精彩。
三、直面錯誤,讓“錯誤”充分暴露
教學中,學生的錯誤作為一種非預設的教學資源,通過教師的合理利用,不僅可以避免學生出現類似的問題,而且可以培養教師和學生的糾錯能力,以使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教師將學生的錯誤充分暴露,步步追問,使學生推翻原先的錯誤觀點,進而更深刻地認識本質。
案例:學生學會了用直尺量一定長度的線段后,我出示了一長一短兩條線段。
師:第一條線段有多長?(這條線段下面對應的尺子從刻度0到刻度9)
生:9厘米。師:第二條線段呢?(這條線段下面對應的尺子從刻度3到刻度9)。
生1:9厘米。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1:因為線段的末端對著刻度9。
師:這么說兩條線段是同樣長的吧?
生(齊回答):不是,第一條線段長?
師:可是這兩條都是9厘米?為什么就不一樣長了呢?
生1仔細觀察后說:第二條應該是6厘米。
師:能說說原因嗎?
生1:因為第二條線段的第一個端點對著的不是刻度0,而是刻度3,刻度3到刻度9是6厘米。
師:說得真好,你真是個善于思考、勇于發現并改正錯誤的好孩子!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1其實是懂測量方法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當做不知情,靜觀其變,給孩子提供觀察發現的空間,從而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質疑,在辯論中明理,這樣一些不明白測量方法的學生也能因此理解方法,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四、善待錯誤,讓“錯誤”發揮價值
課堂中的“錯誤”其價值并不在于“錯誤”本身,而在于“錯誤”背后的創新過程。實現了“錯誤”背后的創新價值,才真正使課堂中的“錯誤”變成重要的課程資源,這原本就是新課程中的教育理念,也是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所在。
案例:一年級計算課中,一個學生把23-5算成了22。其他學生馬上說:“不對!不對!”這時我沒有簡單地請答錯的學生坐下,而是很親切地對他說:“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這位學生不好意思地反應過來了:個位3-5不夠減。我就直接反過來用5-3了。我馬上說:“反過來算也有道理呀!”同學們都有些奇怪,我接著說:“瞧,5-3得2,說明3-5還欠2個,咱們從20里還上欠的這2個,得18就對了!”在我的解說下,學生聽明白了,答錯的學生不再那么不好意思,點點頭坐下了。
教師巧妙地利用學生發言中的一個小錯誤,引出一種新算法,既保護答錯學生的自尊心,又使其他學生了解一種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我想教師只有敏銳地發現這些精彩的錯誤,耐心扣問,靜靜傾聽,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會走進學生心靈,走進教材,生成精彩生動的課堂。
在現實教學中面對學生的錯誤處理方法還有很多,當學生發生錯誤時,留給他一點思考的時間,讓他自己想想問題出在哪兒,而不是用成人慣有的眼光衡量。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時刻關注學生的信息,傾聽學生的想法,就一定能變廢為寶,讓“錯誤”演義精彩課堂。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黎美艷.關注學生錯誤的成因及分析對策.小學教學參考,2011(10).
[3]張月芳.小學數學課堂中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小學數學學科,2010.
[4]王霞.動態生成:無法預約的精彩.廣西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