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陸美琳+吳宗喜
摘 要: 本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敘述了亞洲擊劍的發(fā)展概況,并且對2010年-2013年間亞洲擊劍隊在世界大賽中的成績進行統(tǒng)計分析。亞洲擊劍的競爭格局以韓、中、日三國為主導。
關鍵詞: 亞洲 擊劍 發(fā)展
擊劍運動是歐洲的傳統(tǒng)優(yōu)勢項目,美洲由于早期受到歐洲殖民文化的影響有為數不多的國家開展了此項運動,所以初期的奧運會擊劍比賽和世界擊劍錦標賽是名副其實的歐美之爭。亞洲在20世紀40年代開始發(fā)展擊劍項目,隨后的半個多世紀里,亞洲擊劍經歷從無到有,從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的階段。目前,通過期刊網搜索還沒有發(fā)現針對亞洲擊劍研究的學術論文,本文搜集了亞洲擊劍發(fā)展的相關資料和2010至2013年之間奧運會、世界擊劍錦標賽和亞運會、亞洲擊劍錦標賽的成績,分析亞洲擊劍的發(fā)展歷程和目前亞洲擊劍在世界劍壇的位置及亞洲各國之間的競爭格局,為我們客觀評價亞洲擊劍的發(fā)展狀況和目前實際水平及2014年亞運會成績預判提供相關依據。
1.亞洲擊劍的發(fā)展概況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擊劍運動最早在日本得到發(fā)展,但是亞洲第一次在世界大賽上取得的獎牌的是中國女子花劍選手欒菊杰,在1978年世界青年擊劍錦標賽上,欒菊杰在持劍手手臂嚴重受傷的情況下一直堅持打完比賽,最終獲得一枚寶貴的銀牌。在六年之后的23屆奧運會上,欒菊杰以一枚個人金牌的成績向世界宣告亞洲擊劍告別了無奧運會獎牌的時代。2000年悉尼奧運會,韓國男花選手金永浩為亞洲贏得了第二塊奧運會金牌。自此以后,亞洲選手在世錦標賽和奧運會上爭金奪銀逐漸步入常態(tài)化。
國際擊劍聯合會于1913年在法國成立,從最初的9年會員國逐漸發(fā)展成為擁有來自五大洲共149個會員國的國際體育聯合會,最初國際劍聯的工作人基本都是歐洲人,但是隨著亞洲擊劍成績的迅速提升和擊劍在全世界影響力的擴大,國際劍聯里不斷出現亞洲工作人員的身影。2002年,中國姑娘鄂潔成功應聘為國際劍聯主席助理,目前擔任國際劍聯競賽部主任。2004年,中國官員王偉進入國際劍聯執(zhí)委會,2008年當選副主席,2012年獲得連任,同年日本男花選手太田雄貴也當選了執(zhí)委會委員。這些改變使得亞洲人在國際劍聯的話語權逐漸增強,從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亞洲擊劍的發(fā)展。亞洲擊劍聯合會的成立,是由伊朗擊劍聯合會主席Almass上校在1972年向國際劍聯提交了建立亞洲擊劍聯合會的章程并在同年得到批準,比國際劍聯成立的晚了半個世紀還多,Almass上校也自然而然成了第一任亞洲擊劍聯合會主席。亞洲劍聯成立以后,擊劍比賽第一次出現在了1976年的第七屆亞運會上,到了1989年開始設置了兩年一次的亞洲擊劍錦標賽,從2007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到目前為止,亞洲劍聯共有阿富汗、柬埔寨、日本、蒙古、沙特、韓國、中國等共38個會員國[1]。
2.目前亞洲擊劍在世界劍壇上的位置
在2010-2013年的一屆奧運會和三屆世界錦標賽上,共產生了46枚金牌、46枚銀牌和64枚銅牌共計156枚獎牌。歐洲獲得了35枚金牌、35枚銀牌和44枚銅牌共114枚獎牌,約占到總獎牌數的73%;亞洲以8枚金牌、6枚銀牌和15枚銅牌排在第二;美洲則收獲了3枚金牌、4枚銀牌和5枚銅牌位于亞洲后面;非洲有1枚銀牌入賬;大洋洲是一無所獲。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歐洲依然保持著世界擊劍霸主的地位,亞洲在金牌和獎牌數上雖然已經超越了美洲并拉開了距離,但是還無法與歐洲相媲美。非洲在2012年奧運會上獲得了1枚男子花劍個人銀牌,打破了世界大賽無獎牌的局面,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通過進一步分析,歐洲一共有45個國家和地區(qū),獲得獎牌有13個,平均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獎牌貢獻率約為28.9%;亞洲有48個國家和地區(qū),只有韓國、中國和日本三個國家獲得獎牌,平均貢獻率約為6.2%;美洲有35個國家和地區(qū),獲得獎牌是美國和委內瑞拉,平均貢獻率約為5.7%;非洲是世界上國家和地區(qū)最多的一個洲,但是只有埃及獲得過一枚銀牌,平均貢獻率最低。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歐洲擊劍的整體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各洲,很多國家都有奪得世界大賽獎牌的水平,其中以意大利和俄羅斯尤為突出,近四內在奧運會和世錦賽上意大利三次獲得獎牌榜第一,俄羅斯一次,共獲得21枚金牌、16枚銀牌和16枚銅牌,獎牌總數幾乎占到歐洲總獎牌數的三分之一。這基于擊劍運動在歐洲有著百年的悠久傳統(tǒng),已經形成一套完整優(yōu)良的運動訓練、人才培養(yǎng)、科研管理體系,而且歐洲各國開展的非常普遍,雖然歐洲人口不多,但是練習擊劍的比例很大,例如:韓國擊劍選手一共只有1450人,而法國的擊劍選手超過10萬人[2],強大的群眾基礎使得歐洲有著堅實的后備人才隊伍,優(yōu)秀的擊劍選手層出不窮。
在2010-2013年亞洲獲得世錦賽、奧運會的前三名劍種分布來看,亞洲獲得金牌最多的劍種是男子花劍,獲得了3金牌、2枚銀牌和3枚銅牌,其次是女子重劍,獲得了2枚金牌、4枚銀牌和2枚銅牌,男子佩劍比女子重劍少了4枚銀牌,女子佩獲得1枚金牌和1枚銅牌。只有男子重劍和女子花劍沒有取得過金牌,分別獲得了2枚和5枚銅牌。從以上成績并結合世界排名中的位置來看,女子重劍和男子花劍是亞洲的優(yōu)勢項目,2010至2012年都有金牌入賬。之后是男子佩劍和女子佩劍,具有奪金的實力,但是成績并不穩(wěn)定。女子花劍和男子重劍的成績相對于其他劍種的成績要遜色一些。
3.亞洲擊劍努力的方向
3.1多渠道普及擊劍,增加后備人才儲備。
亞洲在近些年在世界大賽上不斷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但是我們并不能被暫時的輝煌所麻痹,一項體育運動只有具備了較強的群眾基礎,才會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擊劍項目在亞洲并不是一個大眾體育項目,人才培養(yǎng)、選拔的渠道相對單一,擊劍人口相對于歐美國家上百萬人的數量顯得少得可憐,韓國全國擊劍人口的數量還不及俄羅斯一個擊劍學校。在中國實行的體育舉國體制下,擊劍運動員的培養(yǎng)體系完全是靠國家投入,不但成本高,而且渠道單一。所以,增加擊劍人口的數量和比例,通過社會、學校、企業(yè)、個人力量開展擊劍運動,舉行各類別的學生比賽、俱樂部比賽,不斷擴大擊劍運動在普通群眾中的影響,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從而拓寬發(fā)現、培養(yǎng)優(yōu)秀擊劍人才的途徑,真正實現擊劍在亞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2積極援助弱勢國家,提高亞洲擊劍整體水平。
近些年,隨著國際劍聯推進擊劍“全球化”的發(fā)展,擊劍作為一項非主流的體育項目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在亞洲,加入亞洲劍聯的有38個國家,但是我們從2010-2013年亞洲比賽中看出獎牌主要集中在韓、中、日三國,獲得獎牌的國家也只有8個,說明擊劍項目在亞洲的發(fā)展并不均衡,韓中日三國在世界劍壇不斷取得突破的同時應該積極扶持亞洲其他一些國家,努力帶動亞洲擊劍水平的共同提高,例如:向水平較差或者剛剛起步的國家和地區(qū)派助援外教練;為弱勢國家和地區(qū)提供相應的擊劍器材和基礎設施建設;增進運動員、體育科研管理人員的交流,提供去韓國、中國學習的機會等。
3.3保持優(yōu)勢劍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斷縮小與歐洲的差距。
目前,亞洲在奧運會上除了男子重劍沒有取得過金牌外,其余劍種都曾經登上過最高領獎臺。從近四年的世界大賽和世界排名來看,中國的男子花劍和女子重劍已經成為世界一流強隊,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都具有奪金的能力,成績相對比較穩(wěn)定。韓國的男子佩劍團體和女子佩劍個人也表現出了強勢的奪金勢頭。亞洲的不斷進步已經悍動了歐洲人在世界劍壇的霸主地位,但是歐洲在總體實力上還是領先亞洲。所以,亞洲應該注重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維持優(yōu)勢劍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能出現曇花一現的現象。利用亞洲人種在身體靈活、思維敏捷等方面的優(yōu)勢,探尋擊劍項目自身的規(guī)律,加深對于擊劍理念、文化方面的理解,提高亞洲擊劍的綜合水平,縮短與歐洲之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1]FencingConfederationofAsian[EB/OL].www.asianfencing.com.
[2]韓國擊劍讓人震驚有緣由[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2-08/07/nw.D110000zgqnb_20120807_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