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陳守則
摘 要:推進農村城鎮化,提高農村城鎮化發展水平,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農村城鎮化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綜合性問題。從城鎮化的消費、產業結構轉型、農村勞動力遷移三個方面梳理國內外城鎮化理論的研究現狀,并進行綜合評述,以期對產業界提高對城鎮化的認識及理論界進一步深入開展此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城鎮化;消費;產業結構;勞動力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4-0118-03
城鎮化也被稱為城市化,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由于社會生產力提升、科學技術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等,使得其社會經歷著一個以突出農業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的轉變。城鎮化過程主要包括了人口職業轉變、產業結構優化以及土地、地域空間調整等。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其各有說法,對當前國內外研究者對城市化的概念是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角度說明的。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發布,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標志著中國城市化首次突破50%。
我國的城鎮建設有著悠久的歷史,城市發展曾長期處于時代領先地位,出現過一些享譽世界的大都市。然而近代以來外國對中國的侵略以及殖民掠奪,使得當時的社會發展受到沉重打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近現代城鎮建設和城鎮化進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鎮化仍然在探索中艱難前行,總的來說包括起步、徘徊、發展三個階段,在該過程中逐漸表現出城鎮人口數量提升、城鎮人口比重提高、城鎮數目增加、城鎮用地規模不斷擴張和城鎮不斷向高層次發展的總體趨勢。目前,北京、天津、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以2.8%土地面積集聚著18%的人口,創造了36%的GDP,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推動下,城鎮化顯然已經成為與國際經濟合作主要的競爭平臺。
三農問題是指包括農業生產在內的農村、農民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農業生產的問題,以“三化”促三農,就是要通過“三化”的方式來解決三農的問題,從工業化、市場化以及城市化的途徑上尋求新時代下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方向,主要目的是利用現代化的先進科技來對農業進行全面改進,從而促進整個農村經濟發展。三農問題的產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追根溯源,是由于當時我們國家正處于新成立,需大力推動工業化發展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優先發展重工業可最大程度地節省勞動力的使用,從而在困難時期得到最好的發展。另外,特殊時期的人民公社化運動也壓制了對糧食以及其他農產品的需求。為了適應特殊時期國家的發展,政府制定了產品統購包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城鄉分割的政策,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城市化的發展停滯并落后于工業化的發展。1957—197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僅僅提升2.5%,很顯然,這種速度不符合中國快速城市化的發展要求,同時也不利于中國長期發展前行。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的政策逐步放寬,我國城市化腳步逐漸加大。1985—2000年的十五年間,我國城鎮人口增加2.1億,城市增加339個。在社會總勞動力中,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逐步縮減,由70%降到50%,城市化率達到36%,并在2002年的時候提高到39%。
一、城鎮化的消費理論
(一)國外研究現狀
克魯格曼在2012年論證了城鎮化集聚性對消費產生的循環累積效應。他指出,由于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因此企業也趨向規模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導致了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產生集聚效應,這種觀點充分論證了城鎮化與消費需求之間的正向關系問題。
Fujita,Krugman和Venables在2014年對城鎮化的外部經濟性與消費需求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論證,提出居民的經濟活動在地理上形成的外部經濟性能拉動消費需求,而城鎮化正是這種經濟集中的主要表現形式。
Henderson從農業到非農業的產業結構轉型、工業化程度的進展、勞動力和資本等因素方面進行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的形成和轉移問題,表明集中度的提升最終決定著消費需求的擴張。
(二)國內研究現狀
蔡思復從分析原因入手,認為傳統就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滯后性是阻礙市場需求增長的主要根源,進而提出要想解決內需不足促進經濟增長必須進行結構調整,在傳統就業結構中融入第二、三產業而形成一種新型的就業模式。
蔡昉等人認為,消費擴張與供給側的關系,表明要提升農民居民消費水平需促進消費結構與供給結構的協調發展,從消費方式上進行改革,增強市場的可進入性增加農民收入并穩定收入來源,讓城鎮化對農民的消費產生示范效果。這種城鎮化、市民化的轉變,能從根本上轉變農民的消費方式,進而拉動消費增長。
王建軍在城鎮化與消費增長關系問題方面提出了新的觀點,他認為,中國之所以出現消費疲軟、供需失衡是由于農村居民消費能力的結構性調整還沒做到位。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主要原因,要打破這種格局實現經濟增長,就要考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同時,他還認為,城鎮化進程的實現不僅可以拉動消費增長,而且還能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而第三產業的發展恰恰又為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幫助。
二、城鎮化的結構轉型理論
(一)國外研究現狀
錢納里等認為,在連續均衡的國民經濟發展中,城市化可能表現為所有類型的事件因果鏈上的最終結果,進而導致了業務需求及產業化開始變化。同時,他還認為,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作用、緊密相連,工業化過程也即是產業結構變動的過程,這也是城市化現象的根本動力因素。
Moir通過研究城鎮化水平與勞動力就業結構之間的關系指出,再就業比例方面,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要高,在第二產業適度關系和城市化水平方面發展中國家的水平要更低。與此同時,城市化的發達國家水平,最不發達國家和就業服務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比第二產業強,而在發展中國家,它是正好相反。
Scott認為,即使處于后工業化社會,工業化仍然是現代城市發展以及勞動社會分工中催生產業組織變革的基礎。可見,生產交易結構、地方化的動態勞動力市場都對大都市的空間結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Black和Henderson在對城市規模的影響因素進行探析后得出結論,認為一般規模較大的城市多為現代服務業發達的城市,而制造業發達的城市規模相對較小,所以他們認為,相比較于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對城市的推動作用更大一些。
(二)國內研究現狀
辜勝阻等人認為,增加農業資源,分別是城市化的發展,主要用于農業的商業化發展,首要條件和主要制約因素的基本條件是農業發展和集約化經營。
劉傳江認為,在工業化完成以后,有可能在所謂的后工業化社會里實現尤其是新興的、高科技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提升行業推進城鎮化的發展。總體而言,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同時也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研究”課題組通過對不同收入水平國家的實證考察得出結論,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之所以直接關系到工業化進程中城市化的速度,與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有著直接的關系,這是由于生產結構影響著就業結構,而就業結構又反作用于城市化進程。
三、城鎮化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理論
(一)國外研究現狀
巴格內認為,人口流動是推力與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口流出地存在各種消極因素促使人口遷出,而流入地存在著各種積極的因素吸引人口遷入,遷移者就是根據流出地與流入地之間各種因素進行比較而做出遷移的決策。
E.Lee在巴格內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再研究,他認為,不僅流入及流出地都存在著拉力和推力,而且還存在著第三個因素,即中間障礙因素。該因素主要包括距離遠近、物質障礙、語言文化差異,以及移民本人對于這些因素的價值判斷。
阿瑟·劉易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經濟條件下的農村剩余勞動無限供給模型。他認為,在發展中國家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其有著接近于零的邊際生產率,而工業部門的邊際生產率比農業勞動力高得多,因而工業部門所獲得的薪資就高于農業。也正是因為有兩個部門的工資差距導致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持續流動,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這個城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業部門和工業部門被完全吸收,兩部門工資趨同,城市和農村地區之間的差異逐漸消失,直至國家經濟實現現代化。
托達羅認為,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決定不僅取決于城鄉實際之間的勞動收入差距,還取決于移民在城市的概率找工作,這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望鼓勵人們進入城市做決定的基本動機。
(二)國內研究現狀
蔣滿元認為,如果在工業化過程大力發展輕工業以吸納勞動力是第一次浪潮的話,那么第二次浪潮則是伴隨著重工業和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而掀起的非農業吸納勞動力就業。我們將這一過程總結為經濟結構的梯次升級掀起了兩次勞動力的轉移浪潮,從而加速了城鎮化進程。
董柱認為,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應該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而試圖達到那種大規模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想法就地轉移是不現實的,力求在優先發展小城鎮來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做法很可能是一個戰略偏差。
李強運用推拉理論模型對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進行了論證,他提出,中國的推拉模式與其他國家相比存在著巨大差異,戶口是影響中國城鄉流動的最為突出的制度障礙,它不僅對推拉產生一般的影響,而且使得推拉失去效力。
李強利用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推拉因素理論模型進行了論證,他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在推拉模式上存在很大差距。在中國,影響城鄉流動最為突出的制度障礙就是戶口,它不僅對推拉左右有著深刻的影響,甚至還會使得推拉失去效力。
陳金永認為,戶籍制度的改革往往受政府偏好的影響,到目前為止,戶籍制度的改革僅僅停留在了對農村人口在城市居住權上的一些有限優惠,而附加在戶口制度上主要職能基本上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
四、述評
總結以上學者們的研究觀點可以發現,其研究的主要是城鎮化的消費理論,產業結構轉型和農村勞動力遷移方面相關理論,國內外學術界對城鎮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對城鎮化進行了剖析。在城鎮化理論的形成機制和演化進程中,新古典經濟學對城鎮化理論的形成及演化過程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后世的影響也是長期和深刻的。正是由于勞動分工不同,導致不同行業具有專業的技能和知識是不同的,這將為稍后研究城市化理論提供了一個思想背景。盡管如此,由于時代限制以及思想上缺乏系統性,所以未能發現真正影響消費的本質原因。
產業結構轉型理論,重點是轉變產業結構,這將有利于推動社會分工進而促進相關城鎮化發展。可見,二者彼此相關,相互協作。基于此,城鎮化的內部應重點加強合作與交流,優化產業結構升級,培育適宜的環境。當今,國外的關于城鎮化的研究主要為企業產群機理、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社會資本以及經濟增長和企業集群的關系,以及基于企業集群的產業政策和實證研究等方面。隨著中國城鎮化理論起步比較晚,大部分理論都是基于對國外理論的學習,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把引進和研究的城鎮化理論與我國當今發展的實際相結合,知行統一,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建設道路,完善我國的城鎮化發展理論。
參考文獻:
[1] 王圓圓.城鎮化發展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以蘇北地區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2] 洪夢茹.福建省城鎮化與內需增長互動關系的實證分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55-60.
[3] 江炎駿.江西工業化進程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08.
[4] 崔平軍.產業發展與城市化關系綜述[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10):94-95.
[5] 惠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理論研究述評[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45-49.
[6] 蔣滿元.城市化與經濟結構演變互動機制的邏輯模型及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5,(12):34-37.
[7] 王夢奎.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8] 鄭興明.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退出機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易善策.產業結構演進與城鎮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劉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