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冬俠
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就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注重組織和指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加深對數學應用價值的理解。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注重數學教學生活化實踐探索,并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面淺談一些認識和做法,請批評指正。
一、活教活評,讓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
課堂教學是學習數學的主陣地,要想更好地實現數學教學生活化,必須把握好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應用教學中創新,在生活化的應用練習中拓展。
1.教學意識生活化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真正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基本理念。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樹立聯系生活、重視生活的教學新理念,讓數學教學回歸到生活中。從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這樣有助于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學習。
2.教學評價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教學評價中要重視教學生活化的問題,不管是教學評價標準還是考試命題,都要突出現實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同時要督促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重視數學教學生活化。如,學生學習了“單位”后,可以設計一些這樣的試題:(1)我的身高是( )厘米,體重是( )千克。(2)我的書包大約重( )千克。(3)從我家到學校大約( )千米,我每天上學路上大約用( )分。(4)課桌的長度大約是( )分米,寬度大約是( )厘米……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對單位的理解,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生活中,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3.問題作業生活化
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因此,每一次學完新課后,我就設計一些實際應用的問題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后,我布置的家庭作業是,讓學生找出家里的長文體或正方體物品,測量并計算它的表面積并與同伴交流。在上完“分類”一課后,我讓學生到超市進行調查,看看超市是按什么標準把物品進行分類的,之后再把自己的書包、房間整理好。我還讓學生寫“數學日記”、辦“數學手抄報”“數學學習園地”等,調動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的積極性。
二、活學活用,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
1.將生活經驗轉化成數學知識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使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尋求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實踐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貼近時學生接納知識就容易,學習效果就好。如,在講解數學題“小明家住5樓,他從1樓爬到2樓需要1分鐘,請問從1樓到他們家需要幾分鐘?”時,我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找準知識在生活中的支撐點:先問學生我們教室在幾樓?(2樓)你們每天進教室需要上幾層?(1層),如果到3樓呢?(上2層),如果到4樓呢?(上3層)那小明家住5樓,他每天上樓需上幾層?(4層)要多長時間呢?(4分鐘)。這樣的講解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收到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2.將生活現象融入數學課堂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需要在生活化的具體情境中體驗,在生活化的能力訓練中探索。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中的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在教學“打折”時,我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創設了節假日商場打折促銷活動的場景,有的商店打六折,有的商店滿100減40,有的商店把當作200花,要買一件原價300元的衣服,在哪家商店買最劃算呢?學生通過探究,不僅找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3.將數學知識切入到生活實踐中
加強數學教學實踐,給數學找到生活原型,可以充分體現數學的價值,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將數學知識切入生活實踐。如,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導課中,我是這樣設計的:你們知道在我們人體上有許多有趣的比例嗎?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長度的比大約是1:1,腳底長與身高長的比大約是1:7等,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的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合適你穿;如果你是一個偵探,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些都是用身體的比組成的有趣的比例,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用這樣的方式導入新課貼近生活,能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能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究活動中。
總之,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有多廣闊,數學就有多廣闊。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地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學數學、用數學、愛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增加學生數學實踐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成長。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