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軍
河北省新樂市赤堠小學
?
淺論小學語文學法指導
韓志軍
河北省新樂市赤堠小學
本文簡要論述了小學語文學法指導在理論與實踐上存在的問題以及提高學法指導的對策,旨在調動教師研究小學學法指導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的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現教育目的。
學法指導;小學語文
新課程改革以來,學法指導日漸受到重視,不僅廣大教師在實踐,而且有關研究文章經常見諸報刊,但實際收效卻不大,學生讀寫能力仍然不高,語文教學問題仍然備受社會關注。那么小學語文學法指導在理論與實踐上存在哪些問題?提高學法指導效果有哪些對策呢?
學法指導,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學習方法的指導,也就是說教師在講授知識內容時與學生的學習方法融洽在一起,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情況下掌握學法,從而使學生可以獨自去獲取新的類似的知識。
1.學法指導在理論上存在的問題。
學法指導與學習指導雖一字之差,卻有很大區別。只提學法指導,眼里只有學法,容易走唯方法論的極端,在指導上,只見樹木不見林。而學習指導,內涵卻豐富得多。它除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外,還包括學習主動性的激發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少提學習指導,導致指導途徑單一,缺乏綜合效應,收效之微也就是必然的了。
2.學法指導在實踐上存在的問題。
(1)急功近利。理論的片面性也導致了價值取向上的急功近利,要求學法指導能有立竿見影之效。見諸報刊有關學法指導的文章,在文中例舉最多的課文是《精彩的馬戲》《再見了,親人》和《桂林山水》等幾篇。從低段到高段均是同一模式:指導學法→嘗試學法→獨立應用學法。立竿見影好像其妙無窮。然而,文中段落結構相同或相似的文章又有多少呢?這也就難怪似有立竿見影之效的學法難以遷移了!
(2)淺嘗輒止。學法指導的不足,還表現在淺嘗輒止上,不能深入下去,表現之一是對剛總結出來的學法還未運用就束之高閣,如同“小猴子下山”,學一個,丟一個,自然形不成“滾雪球”效應。表現之二是對語言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如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能找出表達中心的詞句段,卻不求甚解,更談不上用想象、朗讀的方法來加深理解。因此,看似掌握了不少學法,但讀寫能力卻不見有明顯的提高。
1.樹立正確的觀念。
首先,要立足于“學習指導”來進行學法指導的實踐,把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同學法指導結合起來,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去學習和運用學法,并逐步內化為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掌握學法,終生受用。但終生受用的技能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經過長期磨練。要著眼于高效又舍得花“慢工”。學習在于積累,日積月累,自然會有開竅、頓悟的一天。再次,語言的學習需要不斷深入和積累,不能總在一個層面上重復。如上面列舉的三篇課文,雖構段方式相似,但學法指導應同中有異,體現不同年段的要求和課文的特點?!毒实鸟R戲》要體現引導學生讀懂詞句;四年級的《再見了,親人》要體現抓住表現課文中心的詞句段去概括中心思想;五年級《桂林山水》則要體現把觀察和想象結合起來。假如只滿足于“扶→半扶→放”的教學程序,也就失去了學法指導的意義。
2.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
漢語比起其他語種,語義更豐富,需要聯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更需要對語言有敏銳的感受力。語言的學習是一個有機聯系的過程,雖然有個體差異,但其認知的整體性不容割裂,學習的邏輯性不容錯亂。例如在學習一篇課文時,對課文先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才會有自主取舍的可能。
3.遵循心理規律。
首先,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小學生記憶力強而思維發展較慢,整個小學階段,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既不精確也不深刻,對繁雜抽象的學法難以產生遷移的效果。因此,在學法指導上,要從大處著眼,宜粗不宜細,宜籠統而不宜條分縷析,要把小學的學法指導同中學區分開來。如中學分小說、散文、寓言、童話,可就文體特點指導學法,在小學則一律視為記敘文。在引導學生理解思想內容時,則主要指導學生抓住表現中心的詞、句、段來理解。學法指導分類過細,由于學生思維跟不上,效果不會好。其次,要根據遷移規律進行學法指導。每種學習方法,只有學生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自己概括出來才有意義。
4.處理好教法與學法的關系。
教法和學法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教師要優化教法。按“整→分→整”的順序,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抓住重點詞句咬文嚼字的方法,聯系具體描述展開想象的方法,通過感情朗讀體會思想感情的方法……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法,使學生逐漸領悟學法,最終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加強學法指導提高教學質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教給學生學法,應把學習方法的傳授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如小學語文第11冊第2課《桂林山水》,是一篇看圖學文。在教學時,應圖文對照,有重點地分析課文。在分析第二段時,我運用“看——讀——想——讀”的方法進行教學。即先看圖,然后讀,再提出問題讓學生想(作者拿什么與漓江水作比?比的目的是什么?漓江水有什么特點?作者寫漓江水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最后讓學生讀。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好像看到和感覺到漓江水的美,而且感受到作者的驚喜贊美之情。
作為跨世紀的語文教師,應積極投身到語文教學改革和探索的實踐中去,主動適應新形勢,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教有法而無定法,只有不墨守成規,勇于創新,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達到藝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