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圓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 200240
?
城鄉高中教育資源差異比較研究
——基于對河南省A市兩所城鄉重點高中的實證調查
方圓圓*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 200240
城鄉教育的不平等不僅在高等教育的入學率上有直接反映,更存在于中國教育發展的各個階段。由于教育本身具有積累性和傳遞性,高等教育的城鄉差異是初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結果和反映。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對河南省A市兩所城鄉重點高中教育資源配置進行比較分析,深入考察在重點學校內部,高中教育階段城鄉差異造成的學生分化,并進一步探析城鄉二元體制差異與家庭資本的緊密關聯,及其二者如何作用于高中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影響學生通過教育實現的社會流動機制。在此基礎上,通過實證調查結果為促進高中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高中教育公平發展以及暢通教育的社會流動渠道和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科學發展,提出針對性的對策與建議。
重點高中;教育資源;家庭資本;城鄉差異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而重點高校中農村生源的比例卻在下降。袁本濤在一項研究調查中發現——從1999年到2004年,在清華大學新生中4個直轄市新生比例占20.7%;全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新生比例為46.2%,戶籍是農村的新生是21%[1]。
教育公平是重大的民生問題,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中的體現與延伸。城鄉教育的不平等不僅在高等教育的入學率上有直接反映,更存在于中國教育發展的各階段。由于教育本身具有積累性和傳遞性,高等教育的城鄉差異是初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結果。若要透視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高等教育之前就已經發生的教育分化應受到重點關注。
眾多學者對高中教育資源配置問題給予了關注,針對造成目前影響高中教育均衡發展的原因,既有研究發現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因素:首先,高中教育資源配置體現著很強的城市中心取向,造成優質高中教育資源過度集中[2]。其次,家境變量介入教育資源爭奪[3]。對此,馮建軍認為應在國家的調控下,縮小省內各地區,尤其是一個地區內學校之間的差距[4]。潘昆峰提出“均貧富”政策,打破以往高考升學率第一名由一所學校壟斷的局面,各中學交替成為升學率冠軍[5]。但目前,對城鄉高中教育資源差異的實證分析還比較少,且高校招生政策已經出現新的變化,如自主招生、藝術體育特招生等,跟進研究還比較匱乏。
由此,本文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對河南省A市兩所城鄉重點高中教育資源配置進行比較,深入考察高中教育階段的學生分化,并進一步探析城鄉二元體制與家庭資本如何作用于高中教育資源配置,最后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A高中是該市唯一一所城市重點高中,從歷年的高考成績來看,A高中常年排名第一。B高中為隨機抽取的一所普通農村重點高中。調查對象均為高三年級學生。A高中有12個教學平行班,B高中有10個教學平行班,兩校共發放問卷470份,有效問卷450份,回收率為95.7%。
(一)教育資源配置
1.師資力量
從師資上看,A高中相比B高中,教師的學歷更高,優秀教師數量更多,師資力量更為雄厚(表1)。

表1 師資力量
2.硬件設施
據了解,A高中的硬件設施較為完善,利用率較高,能夠為學生提供較為先進和優越的學習環境(表2)。

表2 硬件設施
3.學校機會
A高中能夠提供給學生的升學機會遠遠多于B高中(表3)。A高中的學科奧林匹克競賽成績突出,每年有10人左右因為學科競賽獲獎而獲得直接保送進入重點大學的資格。

表3 學校機會
(二)學生背景信息
A高中,女生比例(58.0%)為男生(42.0%)的1.38倍,而在B高中男生比例(55.5%)為女生(44.5%)的1.24倍。在城市和農村的重點高中里男生和女生的比例都不是十分均衡,且男女生性別比完全顛倒。
1.初中教育
B高中有超過70%的學生來自非重點初中,而A高中超過一半的學生來自重點初中(56.5%)。在我們翻閱B高中學生花名冊時看到B高中學生來源非常多樣,沒有特別集中在某一個初中,而B高中的學生也告訴我們“各個初中水平差不多,都好不到哪里去”。
2.學生家庭背景
(1)經濟資本:家庭收入。A高中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優于B高中學生,在較高收入(6萬元以上)的區間,比例高于農村重點高中,而在較低收入(6萬元以下)的區間B高中學生的比例更高(圖1)。通過對家庭年收入與教育投資進行交叉分析,家庭年收入與教育投資呈現顯著正相關,較高的家庭年收入是對子女的教育投資的重要物質保證。

圖1 A、B高中學生家庭年收入
(2)文化資本:父母受教育水平。調查發現,城市學生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要優于農村學生,而且接受過較高教育水平的父母也往往更加重視子女的教育,這使得城市學生能夠受到家庭良好文化氛圍的熏陶,有助于其學習和教育發展,而農村學生因為其父母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的局限,難以為孩子提供較充足的家庭文化資本支持。

表4 父親受教育水平(%)

表5 母親受教育水平(%)
(3)社會資本:父親職業。學生父親的職業是其社會資本的外在表征[6]。為了便于討論,我們將本地工人(生產、運輸、商業、服務業等)、外地打工人員(生產、運輸、商業、服務業等)、個體經營者、私營企業主、職員(辦事員、事務員等)、軍人、專業技術人員(醫務人員、教師、科研人員、律師等)、行政管理人員(國家機關干部、政府部門公務員等)、農民、無業或待業等十類不同的職業進行歸類,其中行政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歸于高階層,職員、個體經營者、私營企業主、軍人、本地工人歸于中階層,外地打工人員、農民、無業或待業歸于低階層[7]。
表6顯示,A高中來自高階層子女的比例是B高中的4.1倍;而B高中,來自低階層的子女是A高中的4.9倍,學生父親職業為外地打工人員和農民階層的比例最高。父親職業層次會影響家庭的社會資本,進一步影響到學生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

表6 A、B高中父親職業分布(%)
(三)學生學習狀態
1.學習時間
從調查獲得的兩校學生作息時間表,兩所學校均為寄宿制高中,城市重點高中學生在學校硬性安排的時間下一天學習時間為510分鐘(8.5小時),農村重點高中學生為700分鐘(11.7小時),農村學生學習強度很大,超長的學習時間,使30.8%的農村學生表示學校施加的壓力過大。
2.學習途徑
從解決學習困惑的途徑上看,A高中學生最倚重參加課外輔導班,而B高中學生最多的是靠自己解決。

圖2 學生課外學習途徑
(一)“壟斷性高中”的循環:高中教育的城鄉二元體制
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鑒于歷史因素和具體國情,我國實行城鄉二元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主要表現為戶籍壁壘及城鄉兩種資源配置制度。當時奉行以城市優先原則,“農業反哺工業,農村支援城市”,在公共資源配置上,城市被優先滿足,而農村財政投入有限。這種對城市較為傾斜的教育政策使得農村在軟硬件設施上都遠遠落后城市。改革開放后,國家努力縮小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差距,但是并未得到明顯改觀,城市集結了更多的資本、人才、公共福利,而農村則相對匱乏,因此城市對于人才、資源有更強的拉力,農村精英不斷被城市發展的洪流吸入。
在本研究案例中,A高中作為省級示范重點高中,受益于國家財政對城市高中教育發展的大力支持,其學生能夠享受到優良的學習環境和先進的教育資源,具體表現為:
1.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
A市教育局對A高中支持力度很大,A高中的很多優秀教師都是從該市其他重點高中里“挖”來的,由與B高中老師交談得知,B高中每年都有很多優秀教師進入A高中,“因為那里工資更高,福利更好”。
2.擁有優異的教學成績和優質的生源
由于中招考試是全省統一性的考試,A高中分數線常年位居第一,從考分上就能看出A高中幾乎壟斷了該市最優質的生源。
3.擁有完善的教育設施
調查得知,A高中憑借歷年優異的升學率而受到A市教育局等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并給予其財政上的大力支持,以及能夠從社會上獲得資源的廣泛途徑,使得A高中能夠建立起一整套比較完備的教育配套設施,進一步提升其教育實力。
4.擁有廣泛的發展機會
從學校獲得的機會來說,機會的多少取決于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例如,A高中具備名校校長實名推薦的資格、自主招生成績斐然、競賽保送屢見不鮮。
A高中得益于國家對城市教育發展的大力支持和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發展模式,師資力量、教學成績、生源質量、教育設施、發展機會等諸多因素密切聯系,相輔相成,在這些方面處處開花,使得以A高中為代表的、集中了城市最核心最優越的教育資源的“壟斷性高中”進入了發展的良性循環。
與此對比,以B高中為代表因城鄉教育資源配置的二元化而受到嚴重剝奪的農村高中則陷入惡性循環。從B高中教務老師的敘述中可見一斑,“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是黃金期,當時跟A高中不相上下的。后來很多老師離開了,高考成績再也回不到巔峰時期了。”
(二)“壟斷性學生”的循環:家庭資本與教育機會
1.城市學生:將家庭社會經濟資本轉化為個人能力,將基礎教育領域的特權教育合理化為公平的考試競爭
城市學生比農村學生擁有更多的家庭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根據布迪厄的觀點,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本具有不同的流動性和可轉換性。這就意味著家庭在不同方面的資本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擁有更多資本的城市學生更易得教育機會和優質教育資源,增強學習成績和教育實力,實現由家庭資本到個人教育發展的轉化。
這不僅發生和作用于高中教育階段,在基礎教育領域就已經出現了因家庭經濟地位差異而導致的分流。由于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入學并沒有采用考試選拔的方式,而是就近入學,不同學校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家長千方百計地將子女送入優質學校,逐步實現優質教育的正向疊加。中招考試中表現較為優秀的學生將之前由于家庭因素所享受到的優質資源轉化為個人能力,將教育資源不均衡獲得合理化為統一公平化考試的結果。
2.農村學生:缺少家庭資本和教育資源的依托,唯有依靠個人努力奮斗盡力縮小差距
在家庭資本支撐起來的教育資源競爭中,家庭資本匱乏的農村學生無疑成為犧牲品,他們為此所能夠做出的努力是用更長的學習時間、更自主的學習來彌補家庭資本和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
(三)高中教育資源差異:城鄉二元結構下的家庭資本的積累
由上述分析可知,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和家庭資本對高中教育資源配置和城鄉高中教育均衡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所形成的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的家庭資本。城鄉學生家庭資本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鄉發展的差異,二者在獨立作用與高中教育城鄉分化的同時,也存在著一種互相依賴和加強的關系。通過戶口與家庭年收入、父親職業、父親受教育程度的交叉分析發現,戶口類型與家庭年收入、父親職業、父親受教育程度均有統計學意義上的相關性。
我們嘗試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試圖盡量縮小城鄉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不均等,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和社會的公平正義。
首先,對于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在保證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大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間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水平的差距。
第二,加強對農村基礎教育內薄弱學校的支持力度,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資,提高農村學校的福利制度,吸引更多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投身到農村中小學教育中。
第三,高校應當自覺調整招生政策。在自主招生方面,考慮到城鄉高中教育資源的差異導致學生視野的差異,應當在錄取政策上適當向農村高中傾斜,避免用與學生城市統一的標準要求農村學生,自主招生的試題要兼顧城市和農村學生的異同,要有針對性,求同存異。
第四,建立高中貧困生資助制度。政府應該予以專項財政支持,更要發動慈善團體、公益教育基金等社會各界和普通民眾積極參與對經濟困難高中學生的資助。
[1]袁本濤.調查顯示:清華新生八成是城里娃[N].解放日報,2007-10-12.
[2]張湘洛.河南省高中教育普及前瞻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6):88-91.
[3]阿艷芳.競爭與公平:優質高中教育機會差異研究一一以貴州省畢節地區四所高中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0.
[4]馮建軍.推進普通高中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議[J].人民教育,2010(23):003.
[5]潘昆峰.區域內高中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政策的調查研究及動力學分析[C].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09(12).
[6]楊東平.高中階段的社會分層和教育機會獲得[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6):21.
[7]楊東平.高中階段的社會分層和教育機會獲得[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6):21.
方圓圓(1993-),女,漢族,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公共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