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妹
【摘要】三年級是學生學寫作文的起始階段,很多學生怕寫作文,不會寫作文。針對這種現象,我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豐富生活,親近名篇名著;激勵學生勤觀察,勤讀背,勤練筆;培養興趣,閱讀引路,方法入手,取得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三年級習作生活閱讀方法指導
三年級是學生學寫作文的起始階段,對于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個難點。教學實踐中常常發現,每個學生都渴望把作文寫好,然而大多數學生怕寫作文,不知道如何寫作文。針對這種現象,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社會,豐富生活,親近名篇名著;激勵學生勤觀察,勤讀背,勤練筆,讓學生在玩耍中、在閱讀中、在實踐中學會寫作。
一、 培養興趣,讓學生有話可寫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針對學生這一特點,我帶領學生走向千姿百態的大自然,走進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讓學生在廣闊無垠的大自然中,在五彩繽紛的真實生活中盡情地玩耍,在“玩”中汲取寫作源泉。我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帶領學生“玩”出諸多花樣。如結合學校每年的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游公園、做游戲,結合大隊部活動,讓孩子們看電視、栽植物、養動物、送溫暖、做家務、拍DV等。
對事物細致地觀察可以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葉圣陶先生這句話精辟地道出了寫作與生活的關系。在組織學生“玩”時,我引導學生用眼去看形體、色彩,用耳去聽聲音,用鼻去嗅氣味,用舌去嘗味道,用手去摸感覺,用腦去思考。同時作適當的現場指導,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例如,觀察人,我引導學生從其人物的外貌特征、舉止行為、喜怒哀樂的變化來觀察,把被觀察人的言語、行為作為觀察的重點;觀察事,我啟發學生從其事物的外形、色彩、性質、用途等方面去觀察、分析,找其特點等。對學生觀察時容易忽視的重點“鏡頭”給予提示點撥。
“玩”后回到教室再引導學生再現親歷場景,啟發學生把自己親身經歷的、親手做過的事以及新鮮的見聞、特殊的感受說給大家聽,最后把所說的寫下來,整理成文。
長期不懈地堅持這樣做,學生就會自覺地對周圍的人事物景進行細致觀察,就會動情地深入思考,就會主動地寫觀察日記。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了,便會自然產生聯想,將頭腦中已有的語言材料選擇重組,積累內化為自身的語言,得到永久儲存。若能做到這樣,那么學生寫作時就不會覺得無事可寫,無物可繪,無言可說了。
二、 閱讀引路,讓學生大膽去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告訴我們讀書是作文的基礎。在讀書上多用功,在作文時就輕松。學生從閱讀中可以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可以獵取大量的寫作素材,可以學到許多優美詞句和寫作技巧。閱讀包括學習教材和課外閱讀。
1. 學習教材。教材與作文兩者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應發揮它對作文教學的“例子”作用,運用范文有目的、有步驟地指導學生寫作。用范文指導寫作,可以模仿范文的開頭,可以模仿范文的結尾,可以模仿范文的某一精彩的片段,也可以模仿范文的全文,還可以模仿范文的某一精妙的特色等。如教《北大荒的秋天》一文,這篇文章整體就用了總分總的寫法,文章寫原野的段落對于學生學習總分的片段很有指導意義。我引導學生先口頭復述此段,模仿讀段,以《節日的大街》為題口頭作文,再指導學生仿照課文寫《小區一角》,初步學會用總分總的模式來寫作。
2. 課外閱讀。我積極指導與鼓勵學生課外廣泛閱讀。在校除利用課余時間開放閱覽室讓學生自由閱讀外,每周至少拿出一節課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閱讀的內容有學校閱覽室里的各種學習讀物,如《七彩閱讀》《快樂學語文》等報刊。閱讀的形式有學生自由讀,有讀書報告會,有詩歌朗誦會等。在校外要求學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和機會廣泛閱讀,尤其要熟讀經典名篇名著和經典詩詞。堅持做到邊讀邊寫,摘抄精言妙語、精彩片段、經典名篇,寫讀書筆記。這樣學生作文時就胸有成竹。
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要求背誦的內容以及課外書籍中的經典篇章或片段或名言俗語等,把精美的詞句蘊藏于心中,把作家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匠心印入腦海,將書面語言內化為自身語言并靈活運用于自己的表達實踐中。
三、 方法入手,讓學生用心去寫
古今實踐證明,進行專題強化訓練能快速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因此,我在指導學生作文過程中加強文體、審題、立意、選材、構思、寫作、修改七個方面的方法指導。
1. 練文體。小學生以寫記敘文為主,所以教師要讓學生了解記敘文體,知道這一文體的特點和如何寫好這類文章。記敘文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四類:① 寫人的記敘文;② 敘事的記敘文;③ 寫景的記敘文(即散文);④ 狀物的記敘文。寫人的記敘文重點在于人物的描寫,敘事的記敘文重點要寫好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景的記敘文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描述,狀物的記敘文要抓住物品的特征來寫等,教師可逐一進行訓練。如在教寫人的記敘文時,我先讓學生花一周時間觀察老人、中年人、小孩的外貌和動作,傾聽他(她)的語言,揣測他(她)們心里會想些什么,并記錄下來,從而使學生掌握寫人應從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隨后利用一節課時間交流,談談老人、中年人、小孩在動作、語言和外貌上的區別,讓孩子理解描寫不同的人要選用不同的詞語等。
2. 練審題。指導學生審題時,要教給學生審題方法。動筆前對題目認真審查,弄清寫作要求。如寫《寒假趣事》,題目的中心詞是“事”,“事”前有兩個修飾語: “趣”是題目的文眼, “寒假”則在時間上對“趣”的“事”進行了限制。經過審題訓練,學生明白了本篇作文應寫一件歷經多年仍記憶猶新的事。
3. 練立意。立意即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我引導學生從以下三方面來確定文章的中心。① 中心有積極意義。特別是編故事的作文,應該說明一個什么道理,或者使讀者讀了之后受到教育或有所收獲。② 中心集中。一篇文章一定要圍繞一個中心來寫,不能有兩個或多個中心。③ 中心新穎。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來考察材料,做到以小見大,由表及里,從中深入挖掘別人未曾發現的新的思想內容。
4. 練選材。材料新穎、典型,寫出的文章才能具有說服力,才能感染人。我引導學生從如下三方面選材:① 圍繞中心選材,與中心有關的就選取,否則一概不要。② 選自己親身經歷的、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有意義的材料,使讀者讀后能得到教益,受到啟迪。③ 題材力求新穎,以新奇打動讀者。通俗的說法就是要“撿牛糞”而不是“撿錢包”。
5. 練構思。構思就是作者組織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學生寫作文,有一個通病就是思路不清。改正此毛病的辦法就是讓學生在作文時先擬制提綱。我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謀篇布局: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怎樣開頭、結尾和過渡等,要求學生認真構思,合理安排,并體現在提綱中。
6. 練寫作。學游泳,不下水不行;學寫作,不動筆不成。我是這樣指導學生寫作的:① 按照寫作提綱一步一步地寫,注意開頭、結尾、過渡、照應、詳略等。② 怎樣想就怎樣寫,盡量一氣呵成。遇到字詞等障礙,可先空著繼續寫下去。③ 詞句要樸實、明白、通俗。
7. 練修改。文章要寫好,必須會修改。在指導學生修改習作時,我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寫作知識和方法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以改促寫,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主要從下面幾方面修改:① 看文章內容是否切題,中心是否明確。把不切題的,與中心無關的內容、語句刪去,與中心有關但材料不清楚、不具體的要改寫清楚、具體,遺漏之處要補上;② 看文章結構是否清楚。即看段落層次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了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過渡是否自然,前后是否照應等。如有不當、不足之處應加以調整或改動,如有重復的段落應刪去;③ 看文章用詞是否確切、語句是否流暢,如有用詞不當應把不當的詞換用恰當的詞,如有不通的句子應將此或調位或增補或刪除改通暢;④ 看有無錯別字,標點符號是否有誤等。通過以上專題強化訓練,學生們在實踐中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法。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語文教師高度重視學生的觀察、閱讀、思維、表達等能力的培養,長期不懈地有目的地進行科學有效的訓練和指導,一定能使三年級學生順利跨進“作文大門”,在日后的作文道路上,任意馳騁,高奏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