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摘要】課改的實質就是喚起老師的教學熱情,喚醒學生的內在潛能,喚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構人生發展體系,讓學生發展走向健康之路。課改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也就是這場始于課堂的改革,其目的是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和育人模式。
【關鍵詞】課改為什么改改什么怎樣改
一、 為何要課改?
最近幾年,課改是教育界的熱詞,也是各個學校頭等大事。但為什么要課改,想必知道者并不多,包括不少教育工作者。有些教師本身都不清楚,誤認為課改是學校領導要政績趕時髦從而來折騰教師和學生。實際上,課改是形勢所迫,大勢所趨,勢在必行。理由如下:
第一,經濟形態的改變,必然促使意識形態的改變。從19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形態大致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金融(資本)經濟、創新(知識)經濟四個階段。十幾億人的中國,通過近三十年共同努力,快速地從第一階段飛躍式跨入第四階段,并且進入第一陣營,領跑世界經濟。所以中國企業家紛紛漂洋過海到境外投資,遺憾的是投資成功率不足一半甚至不到兩成,而外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成功率在八成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缺乏懂國際法律法規風土人情的通識創新人才,這也印證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所攤經費占5%而相應席位不足1%的尷尬事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決定意識形態。所以教育的革命也就是順理成章、瓜熟蒂落的事情。經濟形勢強烈呼喚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法的創新型的人才出現。但是,目前我們的教育很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錢學森之問也好、PISA測試(國際學生評價項目)也罷,都反映出中國教育存在的弊端和中國學生創新能力嚴重滯后的事實。中日兩國諾獎對比(截止2015.10.6,日本24人,其中科技類21人,物理占11人;中國2人,科技類1人,屠呦呦)和由中國富士康制造的iPhone手機的利潤分成(美國49.4%,日本34%,韓國13%,中國不到4%)也都說明我們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非改不可。
第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世界,必然推進教育改革。就中國而言,9.3億網民就意味著將老人和未成年孩子去掉,人人都是網民。而學校在互聯網應用方面是比較落后的領域。在“互聯網+”時代,學校傳統教育所受的沖擊將會是前所未有的。學校、課堂、教師、學生的概念和定義將會發生根本性改變。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顛覆性變化將會讓我們很多教師無所適從乃至暈頭轉向,屆時自助餐式的教育將會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像現在這種控制式教育將會一去不復返。
第三,先進學校的課改經驗正快速傳遞,倒逼落后學校改變已是不爭的事實。像山東杜郎口學校的還有很多,如北京十一學校、無錫錫山高中、山東泰安實驗、貴州思南三中、徐州十三中、哈爾濱花園小學、江蘇東廬、昆山新鎮中心小學、上海曲陽二中、上海閘北八中……諸多學校的成功經驗,倒逼我們不能不改,否則無路可走。
二、 課改,改什么?
課改,改什么?改課堂還是改課程?二者孰輕孰重、孰先孰后?恐怕許多人在認識上有個誤區,認為建課程更重要。殊不知,真正影響學生成長的還是課堂,而且我們所學85%以上是國家課程,無論是國家課程還是校本課程,其落腳點還是在課堂,學生的成長主要還是在課堂里完成的,所以課堂肯定應該先改,而且應該是重點。
當然,無論是改課堂還是改課程都必須通過人來完成,課改即人改。人包括教師和學生,其中教師的改變是非常關鍵的。在教師的改變中,以改變教師的思想、理念、觀念最為重要,其次才是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模式等的改變。只有教師的改變才能帶來一系列改變,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系統化,課堂教學生本化。既然課改即人改,那么改課堂更迫切,更要靠前,更具可操作性。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呢?以生為本、以學為本、以人為本的課堂才是理想課堂,才是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的“效”如何理解?效率、效果、效益還是效能?通常人們誤認為效率高就是效果好。實際上,效率高并非效果好,如南轅北轍;效率低未必效果差,如十年磨一劍,一劍封喉。所以我們要的是效率與效果的有機結合的產物——效益效能。高效課堂具有三性,即主動性、生動性、生成性。教師怎樣做才能達到高效課堂?
第一,教師要先改變觀念和思想。從思想上樹立“以人為本”“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解放學生”和“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的思想。從角色定位上也要改變,變演員為導演,變觀眾聽眾為演員,變講師為導師,變過去的“教是為了不教”為現在的“不教才是為了教”。
課改是改良還是改革?顯而易見是改革。改革意味著“破與立”,不破則不立。
破什么?破傳統的教育觀、教學觀、師生觀。即“知識中心”教育觀、“教中心”的教學觀、“師中心”的師生觀。
立什么?立新的“三觀”。即“人學”的教育觀、“學中心”的教學觀、“生中心”的師生觀。
第二,要讓課堂先“動”起來。無論哪種模式,讓學生先“動”起來是關鍵,只有動起來才能發現問題,才能發現規律,也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釋放學生生命潛能。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當堂訓練”就是很好地讓學生“動”起來的課堂模式。
第三,建課程才能真正釋放師生潛能。課程,包括文化課程、活動課程、實踐課程、隱性課程。文化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活動課程包括陽光體育、大型活動、興趣小組、團委學生會等學生團體組織的自主活動、綜合實踐活動;隱性課程包括除了上述幾類課程,一切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資源、環境、學校的文化建設、家校社會一體化等。
以活動為價值取向所建立起來的課程,注重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像這種以師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為基礎,根據師生興趣建立起來的課程,當然深受師生歡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師生一旦有了興趣,什么問題都迎刃而解,課堂的效益當然不差。
真正能釋放師生生命潛能的,還是要開發出適合師生的緊貼社會生活實際的高質量的精品課程。
三、 課改,怎么改?
就一所學校來講,課改的推進要走好以下四步路。
第一步,廣泛調研,慎重建模。在課改前,要廣泛調研,通過各種渠道與課改成功學校聯系掛鉤,學習取經。課改利弊得失以及成功概率,均要考慮。在權衡利弊后,要敢于拍板勇于擔責。接下來組織召開學校學術委員會擬定課改模式及實施辦法等,然后廣泛宣傳。
第二步,找準抓手,不斷“洗腦”。在學校層面,校長應該是課改第一責任人。一旦認準的就要義無反顧地推行。當然,推行時要有抓手。組織抓手是合作學習小組,流程抓手是課堂教學模式。課改合作學習小組有別于傳統的小組,其理念是“同質結對、異質同組、組內分對”,小組是作為“獨立學習組織”而存在,類似于“小班化”。課堂建模很重要,好的模子才有好的成果。好的模式能確保改革順利“入軌”直至成功。
抓手有了,緊接著要跟廣大師生“洗腦”。洗腦是最最關鍵的一步,課改從根本上是“改人”,觀念不到位時推進課改,也只能是修修補補做一些改良。當然,也不是等到觀念都改變了再來推行課改,二者應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課改成敗在校長,主體卻又是教師。固有的思想觀念不是馬上就能改變的,既需要時間又需要行政措施,不能停、不能軟,校長要有耐心,要有辦法。
第三步,活動搭臺,示范引領。學??梢云刚垖<彝ㄟ^課改講座、現場演示、當場實踐等活動,喚醒本校里一些先知先覺的老師敢于站出來“邯鄲學步”。然后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四步,重建評價標準,加大督查力度。根據課改要求,建立配套評價標準。學??梢匝垬I務主管部門深入課堂聽課,根據標準,及時總結反饋。對標找差,及時獎勵,逐步引導,不斷修訂。
課改的實質就是喚起老師的教學熱情,喚醒學生的內在潛力,喚醒本我,塑造人格,建構人生發展體系,讓學生發展走向健康之路。課改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也就是這場始于課堂的改革,其目的是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思想和育人模式,回到“三本”(人本、學本、生本)上重塑新學校、新教育。改革任重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和耐心。改革永無止境,改革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