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花
【摘要】物理是一門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學科。就像陶行知先生說的一樣“生活即教育”“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生活中到處都有物理知識,如果老師能指導學生把生活和物理聯系起來,陪著學生經歷、回憶、體會生活,從而感受、理解、鞏固物理知識,就能引導學生從細小的生活中輕松掌握物理知識。
【關鍵詞】關注思考透悟實驗鞏固
很多同學覺得物理課本上的知識比較抽象深奧,不容易理解。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就提出“學生對書本上死的知識是十分反感的”。那么我們能不能讓這些抽象的、死的知識更貼近學生呢?物理是一門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學科,很多的物理規律本身就是科學家通過用心觀察生活現象,不斷思考、實驗總結得出的。比如在一個蘋果掉下來的時候,牛頓思考了為什么蘋果是掉到地面而不是飛向天空,從而才發現了舉世矚目的萬有引力。如果我們能做一個有心的物理老師,引導學生從切身體驗中來學習物理,學生學習初中物理會更輕松,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一、 關注生活小現象,思考物理大本質
通過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把物理知識前后結合起來,可以降低復習的難度,更利于學生鞏固物理知識。在每天的生活中,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生活現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識來解釋。比如我們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露珠來回顧初二物理中物態變化的過程。早晨起來,我們看到樹葉上掛著晶瑩的露珠,那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到中午的時候這些露珠不見了,那是因為小水珠汽化成了水蒸氣。透過這些露珠能幫助我們看清樹葉的葉脈,那是因為這些露珠相當于一個個放大鏡。利用這個事例在復習的時候就可以把前后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如果我們能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用心觀察,還可以幫助我們突破難點。比如冬天在教室的玻璃窗上可以看到有水汽,而這些水汽在室內還是室外是一個難點。同學們還會用這些水汽在玻璃上寫字,通過回憶我們知道水汽是在教室內而不是教室外,這就是一個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珠的過程。這時老師再從理論上和同學們一起分析因為水蒸氣要液化就必須遇冷,玻璃就是冷的物質,室內的水蒸氣溫度比較高,遇到冷的玻璃溫度急劇下降就液化成小水珠了,而室外的水蒸氣與玻璃沒有明顯的溫差就不會液化。我們用平時接觸的生活小現象來思考其中蘊涵的物理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還能幫助同學們突破難點。
二、 思考生活小經驗,透悟物理大知識
很多的生活經驗本身就是一個理解、應用物理知識的過程。如果老師能有針對性地和同學們一起回憶、討論生活經歷,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比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時,老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景:小仙同學買了一瓶老干媽辣醬但是怎么用力也打不開,同學們怎么來幫幫他呢?經過討論,大家覺得可以在瓶蓋上墊塊毛巾再用力擰,這樣就容易打開,因為當壓力不變時,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就可以增大摩擦力。也可以請爸爸幫忙,因為爸爸的力氣比較大而當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的時候,增大壓力,就可以增大摩擦力。在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三個因素時,可以請同學們描述一下晾衣服的過程。有些同學自己動手晾過衣服,有些同學雖然自己沒有動手做過但也看到過爸爸媽媽如何晾曬衣服,最后老師稍微指導一下,同學們就能理解要把衣服晾在通風有陽光的地方,而且要把衣服攤開,是因為影響蒸發的因素是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速度、液體的溫度和液體的表面積。這樣的生活感受,這些書本上的知識就變得親切,理解起來也很自然。從生活經驗去促進物理學習,物理就不那么難學了。
三、 多做生活小實驗,鞏固物理大規律
在學習新知識時,如果能在學生平時經歷過的事情中找到關聯,利用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工具進行小實驗,讓學生自己感受,學生學習起來就會變得簡單、輕松。比如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我們可以讓同學們取一根一端削尖的鉛筆用左右手的中指夾住鉛筆的兩端,同學們很快就會感覺到抵著尖的那端的手指有點疼。這就讓學生自己感受到了“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兩手指再用力壓鉛筆,感覺手指更疼了。這是因為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這樣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通過一個小實驗感受到了壓強的影響因素。在學習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時,給每個同學發兩張草稿紙,讓同學們猜想將兩張紙靠近然后在紙的中間吹氣,會發生什么現象?好多同學都會猜想兩張紙會分開,再讓大家動手做一做,結果完全出乎大家的預料,兩張紙不但沒有分開還靠在了一起。這就在小實驗中體驗了在流體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壓強越小,從猜想到實驗結果的反差對學生來說一定是記憶深刻的,這些內容因為他們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已經體驗過了,無須多講,也記憶深刻。
生活中到處都有物理知識,如果老師能指導學生把生活和物理聯系起來,陪著學生經歷、回憶、體會生活,從而感受、理解、鞏固物理知識,就能引導學生從細小的生活中輕松掌握物理知識。就像陶行知先生說的一樣“生活即教育”“是科學的生活,就是科學的教育”,初中物理教育可以從生活出發,回到生活,學生有體驗,有經驗,討論起來老師學生之間有共鳴,揭去了物理神秘的面紗,使物理變得平民化、簡單化,學生學起來才更有興趣,更輕松。